核心观点
儿童立场是幼儿园课程变革中的基本立场。“立场”的本意是站立的场地、设定的基点、存在的境域,引申为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
儿童立场,是指教师站在儿童的视角看待教育问题的立场。即教师站在儿童的视角,体验儿童内心世界,满足儿童兴趣和成长需求,引导儿童并达到发展儿童的目的。
儿童立场是基于儿童的立场。力图从儿童的视角看待问题、发现问题,真正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最大化地满足儿童的需求。
儿童立场也是引领儿童发展的立场,即要引导儿童,并且达到发展儿童的目的。
在教育实践中,坚守儿童立场的起点是尊重儿童,但不能盲从儿童;坚守儿童立场的关键是理解儿童,尤其要理解儿童的文化;坚守儿童立场,根本上是要发展儿童,秉承儿童优先的原则。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儿童是课程的主体,儿童立场成为幼儿园课程变革中的基本立场。
那么,
儿童立场的内涵是什么?
儿童立场与成人立场是二元对立的吗?
如何更好地理解儿童立场?
如何更好地把儿童立场的理念落实到教育实践当中?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幼儿园课程变革中“儿童立场”的误区
非此即彼:儿童立场与成人立场的二元对立。
在儿童立场的问题上,有些人把成人立场和儿童立场曲解为一种水火不相容的关系。
这会导致在教育实践当中,教师一味地追随和迎合儿童的兴趣,缺乏专业的价值判断,缺乏指向儿童发展可能性的价值导向,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由放任的不负责任的表现。
或者明明是老师经过长时间的观察,预设出来符合现阶段孩子学习需求的活动,但老师不敢这么说,会故意编造出一些孩子没有说过的话作为引子和转折点,以此来佐证这个活动是由孩子引发和主导的,认为教师发起和主导就是不尊重儿童。
一知半解,存在伪儿童立场的现象。
在实践当中,还有些教师会先入为主地去设定儿童立场的一些标准,然后以这个标准作为依据去做教育实践。
其实质是用成人的视角去拆解儿童的生活,这是一种虚假的儿童立场,它是成人立场的“自以为是”。
二、儿童立场的基本内涵
儿童立场,是指教师站在儿童的视角看待教育问题的立场,也就是说教师要尽量站在儿童的角度,体验儿童内心的世界,满足儿童的兴趣和成长需求,同时又要引导儿童,并且达到发展儿童的目的。
儿童立场有两个方面的内涵
一方面是要基于儿童,强调从儿童的视角看待问题、发现问题,最大化地满足儿童的需求;
另一方面,还要引领儿童和发展儿童。
儿童立场既不是完全无原则地盲从儿童,也不是完全悬置成人的角色,而是走向基于儿童和为了儿童的整合。
三、落实“儿童立场”的实践路径
坚守儿童立场,就是要把儿童的价值、儿童的利益、儿童的福祉放在第一位,把促进儿童健康和谐发展作为教育根本的内涵。
许多研究表明,离开了成人的正确理解、引导和支持,儿童的良好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坚守儿童立场,教师不能仅仅迎合儿童当下的即时性需要,而是要在尊重儿童、体悟儿童的前提下,把引领儿童、发展儿童作为重要的任务。
基于儿童,同时又促进儿童的发展。当然,并不能单纯为了发展而违背儿童的意志,这就需要秉承“儿童优先”原则。
本文来源于“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公众号”。
版权说明
本文系教师荐稿作品,感谢原创作者的付出与辛苦。投稿或侵权请联系微信:twhztx。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外幼教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