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本学期,平台将继续推出教师说栏目,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们将以专业的视角分别从:幼儿园教师观察、幼儿游戏、幼儿与环境以及区域创设四个专题,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对幼儿教育的见解。同时,我们还会在第五周、第十二周以及第十六周送出家长福利,让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们解答您在育儿方面的困惑,大家可以积极的留言,我们将选出一些问题给出解答哦!
环境是幼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环境可以说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因为环境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与思考,引导幼儿的行为和活动,还改变幼儿的认知和理解,环境的教育意义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
带着环境对幼儿的重要性,那么我们一起来思考,当区域环境幼儿不感兴趣时该怎么办,如何使区域活动让孩子们喜欢玩并有所收获呢?
在日常活动中,老师要善于观察与发现,幼儿是否出现对区域不感兴趣表现:
1.操作时间持续不长,频繁的更换材料;
2.区域选择的幼儿较少;
3.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
如果发现以上的表现时,接下来思考几个问题:
1.区域是否适合幼儿的意愿和兴趣?
2.材料是否过于单一?
3.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玩法过于简单或是太难?
区域的设置直接影响幼儿区域活动的教育有效性。所以当教师观察与发现幼儿的表现时,积极思考与反思,然后针对班级遇到的困惑进行可行性的升级策略。
幼儿为本,共同设置区域
在区域的设置方面,以“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与他们一起商量讨论升级计划,共同设置区域。如,我发现小朋友对叶子很感兴趣,于是建议他们收集一些不同的叶子带到幼儿园来,认识后进行各种关于叶子的体验活动,于是,令人耳目一新,趣味横生的自然材料操作区便应运而生了。其次,活动区设置好后,孩子们参与区域活动的热情高涨,随之也发现了各种问题:如叶子材料不够的情况、叶子容易枯萎变色、和孩子们一起准备各种工具、增添哪些材料、材料从哪里来……针对这些问题一次又一次的激发幼儿群策群力,共同商讨,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积极地培养。
材料适宜幼儿的年龄特征
瑞吉欧教育者认为:“儿童的学习并非成人教学的产物,相反,他更多要归因于儿童自己在活动和成人所提供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这就告诉我们,知识硬塞给幼儿的做法是不可行的。当操作材料过于简单时,幼儿已经掌握了材料的用法时,应该考虑并着手投放新材料。若操作材料过于太难时,则会让幼儿失去操作的兴趣和信心,因此,适当的加强或降低操作的难度和趣味性,以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在各活动区的材料投放中应遵循递进性原则。如幼儿剪纸为例,幼儿剪纸刚开始练习剪直线—弧线—折剪—镂空剪,根据这些特点,可以提供各个阶段性相对应的材料,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水平去选择,并努力引导孩子选择能让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材料进行操作,以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发展;不断地更新材料。
投放开放性的材料
投放材料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不同的开放性材料让幼儿选择,投放的材料能给幼儿带来发挥想象的空间,开放性的材料不仅益于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还能促进幼儿不断探索,玩出新的花样。如在美工区,幼儿收集形状各异的玻璃瓶、酒瓶、酸奶瓶、酱料瓶……引导幼儿用彩纸、油性笔、锡纸、毛线、胶带……来装饰瓶子,给幼儿自由选择和创作的空间。慢慢的,富有个性的作品不断出现,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开放性的材料没有固定玩法,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地组合、创作,促进幼儿交往、扩大创作、表现的空间,提高了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的引导与支持
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善于观察与发现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需要。各个班级正在探究的主题活动中孩子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与探究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设置有深度有广度探索可探索性的区域,促进幼儿的合作学习,也可以通过有目的性的情境摆放、陈列材料的方式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引起幼儿的主动探索,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内的多种教育作用。
《纲要》中要求:“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如,我们发现幼儿对放风筝很感兴趣,但由于园内场地难以满足幼儿的兴趣及需求,老师可以通过交流与记录,选择园内适宜的活动来进行,与此同时,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以家园共育来促进幼儿的发展需求。
良好的区域环境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努力创设宽松的活动氛围,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我们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借鉴、实践创造、反思提高,才能使区域活动富有更深刻教育的意义。区域活动必定会在教师的开拓创新和实践反思中不断地推陈出新,而孩子们也一定会在区域活动的“舞台”快乐成长。
李季湄教授:我们改变了什么?我们还能改变什么?办有文化的幼教,做有思想的幼师!
陶金玲教授:打破“技能取向”的禁锢 “能歌善舞”不应成为幼师专业化培养的方向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图文版:幼儿园和家长请收藏
华爱华教授:课程改革理念催生了幼儿园“活动区”活动,价值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