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级各类教育中,也许学前教育是最受建构主义理论影响的一 个领域。这并不奇怪,与其他相比较,学前教育给予儿童发展以及儿童自身经验的获取以最多的关注,这些都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相一致。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国际范围内,一些人开始以极大的热情追随皮亚杰,期望将他的理论,特别是他的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学前教育的理论支撑。几十年过去了,人们的期望和行动潮起潮落。人们所作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硕果,也酿造了不少苦果。
01 /
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
学前教育实践受到质疑和批评
近些年来,对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学前教育实践的异议、质疑和批评络绎不绝。这些声音不仅来自建构主义学术流派以外的学界,也来自建构主义学者自身的反思。
从热衷于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学前教育的人士构成来看,主要是儿童心理学家、学前教育学家或其他从事微观研究的人,他们研究学前教育的视角,决定他们会将关注点放置于儿童发展方面,会以“将儿童发展的规律作为对儿童实施学前教育的基础”的思路作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起点。
早在皮亚杰理论提出之前,一大批从事学前教育的人就已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他们从皮亚杰的理论中看到,支持这一主张的心理学框架,即应顾及可能适合幼儿的活动,才能促进他们智慧发展的一系列思想。教育应适合儿童的发展,教育应“特别强调儿童理智结构的自发的和比较自动的发展方面”。不少学前教育工作者据此设计和编制相应的课程与方案。这些课程或教育方案对丰富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无论从微观层面看,还是从宏观层面看,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学前教育实践都会引起不少问题。
02 /
从微观层面上
的质疑和批评
微观层面上的质疑和批评,主要聚焦于将心理学,特别是将心理学理论作为编制和实施幼儿园课程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的依据。但是,包括儿童发展理论在内的心理学理论并不等于教育理论,把心理学理论当作幼儿园课程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理论基础,不仅在课程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也是难以行得通的。
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斯波代克(2007)在总结美国课程改革失败的经验后提出,“其实,我们根本不清楚我们为儿童所提供的教育活动与儿童发展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却总是从儿童发展理论中去 寻找课程的来源。”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课程“只考虑儿童发展是不够的……课程应该超越儿童发展”。
其实,很早之前,古芬就已经指出,将儿童发展理论作为制定课程唯一的理论基础会出现问题。具体地说,把发展理论等同于教育理论,是把“是什么”等同于“应当是什么”;把发展作为教育的结果,等于强调了儿童能做什么,而不是儿童应该做什么;这样做会使教育者将社会价值的问题搁置一边;这样做会模糊教学内容的政 治倾向性和优先性,等等。
(图片来自网络)
03 /
从宏观层面上的
质疑和批评
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上对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关注,从宏观层面上对建构主义在学前教育中运用的异议、质疑和批评逐渐升级。
在对待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特别是在对待两种文化所依附的价值观念时,并不存在谁对谁错、孰是孰非的问题。在我国,引进基于西方文化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同时,更应该想到如何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运用西方文化的价值标准衡量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虽然有可能带来一些启示,也有可能误导发展方向,甚至可能会破坏我国学前教育事业。
从幼儿园课程的文化适宜性看,以西方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幼儿园课程,与其文化和价值观一致。具体地说,其强调个体发展而非标准化学习,强调儿童自主、主动建构而非完成指派的任务,强调活动的过程而非活动的结果,强调道德自主而非道德训导等等,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基本一致。而所有这一切,多少与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存在距离,甚至存在矛盾和冲突。
文化不是单一的。文化正在“混合和迁移”,东西方文化需要相互取长补短,相互碰撞和接纳,才会有益于发展。但是,文化问题需要的解决方式,绝不可能全盘输入和移植。在中国学前教育领域 中,占主流的应该是中华优秀文化以及能反映中国根本价值的东西。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尽管我国的学前教育,从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中获取了不少有益的启示,但是过分地强调和运用,必然会带来很多问题,甚至是根本性的问题。
按理说,从幼儿园课程的文化适宜性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幼儿园课程应该在西方国家得以广泛推行。其实也并不然。
(图片来自网络)
数十年过去了,西方部分学前教育界人士对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学前教育实践的热情与日俱减,开始以其他的视角去看待学前教育的价值,并通过其他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学前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
任何一种理论,被人们演绎和运用,都会被演绎者和运用者赋予代表他们想法和意愿的意义。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并非为学前教育而创立,将其运用到学前教育,演绎者和运用者必须与时俱进,思考和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问题。
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主要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人们对理论的关注、寻求和选择,并不在于该理论是否真有道理,而是该理论能否被用于解决当前的问题。就学前教育而言,教育实践需 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于学者们理想化的思考和认同的问题。在学术界,学者们可以偏爱和鼓吹自己崇尚的理论,可以通过学术争鸣,各抒己见。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人们更关注的是可行性和实效性,而非理论本身。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和关注的问题都会有所变化。即使以往十分忠实于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的人,在思考如何运用这一理论时,也会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变,而不是一味 追求理论在运用中的纯粹性和忠实性。
04 /
对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
运用的几点认识
回溯和反思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运用的历史过程,笔者对该理论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大致有以下几点认识:
? 建构主义理论并非普适性的学前教育“先进理念”
在教育方面,不可能找到一种能解决所有教育实践问题的理论,各种理论,即使是相互矛盾和对立的理论,都有可能对同一教育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学前教育实践极为复杂,具有情景性、不确定 性,特别是具有文化适宜性。从根本上讲,以普适性研究为其要旨和基本方法的建构主义理论与学前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社会文化的关注,近几十年来,在西方,人们开始对学前教育领域中,这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等理论基础上的话语系统提出了质疑,发起了挑战。当然,这种质疑和挑战并不意味着质疑者和挑战者,对建构主义研究置之不理或者完全排斥,相反,他们将建构主义的研究纳入了研究的视野,认识到了其特殊性和局限性。
不管对建构主义理论持何种立场和态度,当今人们对“建构主义理论并非普适性的学前教育理念”,已经是基本认同了。这样的认同来之不易,许多都来自对该理论在学前教育实践中运用所遭受挫 折的总结和反思。
? 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有利有弊
与其他理论一样,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有利有弊,对“有利”或“有弊”的判断,与运用者所处的文化的价值取向相一致,与运用者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相一致。因此,对将建构主义理论运用到学前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思考,必须与时俱进,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过高地期望从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实践运用中取得利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问题,甚至是弊端。例如,与文化相冲突的问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实践中教师难以操作的问题,教育评价困难的问题,等等。
? 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更多取决于价值认同
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更多取决于价值认同,而不是依据是否符合包括建构主义在内的某些理念。例如,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幼儿园课程过分强调教师教学而不关注儿童发展的弊端,引 进建构主义理论,倡导更多的关注儿童 发展,使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朝着“关注儿童”“关注质量”的方向发展。这是有意义的。因为这样的改革与发展方向是与当年“发展是硬道理”“让一部分人先富 起来”等社会价值认同相一致的。
(图片来自网络)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中、长期发展目标的确立,学前教育公平问题会逐步凸显,在学前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教育公平还是教育质量,就会成为学前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一些机构和人士为学前教育制定了符合“教育要适合儿童发展”理念的质量标准,并以此类具有预见性与可控制性的技术方法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思考和做法,从一些西方国家传播到了全世界,也影响到了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说,借鉴西方国家关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想法和做法,能满足部分公民对高水准学前教育的需求,能提供便于操作的评估和监管系统等;从消极的方面说,有可能会使我们丢失自己的文化价值取向,会使我们不顾国情,盲目追求高标准,甚至扩大教育不公平问题等。
? 建构主义理论运用的发展过程为丰富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资源
平心而论,迄今为止,在现代学前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很难找到一种理论像建构主义理论一般曾产生过如此大的影响,同时也曾引起过如此多的争议。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出过许多的设想和建议,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和实验,获取过各不相同的经验和结论。所有这一切,都为丰富当代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资源。
这不仅是因为皮亚杰堪称当代理论界的伟人,他创立的理论折服了许多人,建构主义理论确实有其高明之处,在认识论领域中很少有能超越他的理论;而且是因为运用这个理论能部分地解决当代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起码能对这些所存在的问题起到冲击作用。
这样的资源是极其宝贵的,没有这样丰富的资源,包括理性思考与实践体验,包括经验和教训,包括成功和失败,所有这一切,有过与没有过是不一样的,做过与没有做过也是不一样的。
文章节选自《建构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运用的功过是非》,著作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敬请关注
李季湄教授:我们改变了什么?我们还能改变什么?办有文化的幼教,做有思想的幼师!
陶金玲教授:打破“技能取向”的禁锢 “能歌善舞”不应成为幼师专业化培养的方向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图文版:幼儿园和家长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