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改变了什么,我们还能改变什么?这是我们所有幼教同仁需要一起做的事情。
我想通过“我们改变了什么”来回顾我们已经走过的道路,通过“我们还能改变什么”来反思前进道路上的问题,同时表达我们幼教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对未来的希望。
01/ 我们改变了什么
小小变化中蕴藏着深刻意义
对于理念上的深刻变化,我们自己在做的过程中也许并没觉察到,但是一经梳理就会发现很多小小的改变中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当然有些变化本来就存在,只是现在变得更加明显了。一方面,这些变化反映在许多基本意识上,如社会公平的意识、服务的意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意识、低成本的意识等。
我们正在通过本职工作促进社会的公平。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园不仅在办园水平上实现重要的跨越,也通过这一途径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当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方向是对的。我们关注农村幼教的发展,关注城乡幼教的均衡发展,关注公办民办幼教的均衡发展,关注弱势群体儿童的发展,关注不同类型幼儿园的公平发展。我们希望公办园、民办园都来唱响主旋律。
我想这些都是幼教界正在改变的比较突出的方面,也许我们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似乎只是城乡互动了一下、手拉手了一下,但应看到它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的价值,看到它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上的意义。
上海思南路幼儿园鲜明地提出了幼儿教育是一种服务的观点。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变化。
教育是一种服务,围绕这一理念,怎样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去倡导和实践一种新型的、不仅仅以幼儿园内部为中心的,而是走向社会的、开放的、与社会融合的服务尝试,为幼儿、为家长、为社会服务。
在这一点上我们有一个认识过程,幼儿教育倡导服务意识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
在20世纪90年代,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一书曾经影响了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书中他提到世界发展的三次浪潮: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知识经济社会变化着。
SECEE
幼农业社会的知识形态主要以种植为中心的知识,那时社会的中心关系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在工业社会,社会中心关系是人和机器的关系,知识的形态以制造业为主,这极大影响了教育的形态。
学校也可以说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集中体现了工业社会的效率和大规模生产的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表明,中国当前正处于人类工业社会发展的中期阶段,还不是后期阶段。但是,很多知识经济社会的元素和理念已经影响了我们。
知识经济社会以信息、知识为主要知识形态,中心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服务就是人和人发生关系。我们不能非常狭隘地看待服务这一概念。随着社会的转型,服务已成为知识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
所以,我们要从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更深刻地去理解幼儿教育的本质。
改变④:低成本的意识
02/ 我们还能改变什么
做有思想的教师、办有文化的幼教
改变方向①:做有思想的教师
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我觉得强调思想的力量,强调做有思想、有品位的教师很有必要。
幼儿教育机构是文化单位,但教师是不是都有思想呢?
从这个角度看,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努力成为一个思想者。这里我讲两点,一是思想和创造,二是让读书成为习惯。
教育部启动的“园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就是希望通过园本教研制度建设帮助教师发展。
发展什么呢?我认为发展思维方式比补充知识更重要。
园本教研不是成天讲课怎么上等技能性问题,而是要引导教师去思想,养成读书的习惯。幼儿园教师要想博得职业尊严,只有设法成为有思想的人。而思想来自实践和反思,来自读书学习。
1.思想和创造
一谈到幼儿园教师,一般人就只想到唱唱跳跳,这是对幼儿园教师形象的歪曲。但另一方面我们想想自己是不是具备高素质呢?
我曾经在研究生课堂上讲,我们不断地提高理论素质,不光为了做学问,也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
(1) 教师要做有思想的人
当肩负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使命时,教师必须从教学工具向 “知识工作者”( 托夫勒) 转变。
在知识社会的背景下,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是知识工作者。
这种知识工作者不同于体力劳动者,也不同于技能型工匠,是有思想的人,因为教育的本质按斯腾豪斯的话说是“引导”。
他认为教育有三个过程,即训练、教学、引导。
训练给学生技能,教学传递固定的知识、信息,而学生最重要的批判意识、思考能力、创新意识、想象力、情感等是不可能通过训练或者教学直接达到的。
因此,要发展人的高级素质,必须加以“引导”。“引导”是教育的本质,而要做一个“引导者”不可能没有思想。
教师要成为“引导者”,必须发挥主动性,自己改变自己。
泰戈尔说过,“最远的距离是到达你自己”,就是说改变自己是多么不容易。但是不管外界情况怎样,我们首先要落实到自己,把自己提升到一个“知识工作者” 的高度。
如果每位教师都能这样要求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把自己提高到这样一个水平,那幼儿园教师就再也不是随便找一个人就可以替代的了。
如果用钱就能堆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的话,那相当容易,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就像我们不可能用钱来堆砌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样。
创新型社会需要每一个成员作出超越自己的努力,但是很遗憾,在幼教界一种懒于思索的、跟风的现象很普遍,在文章中“自主创新”“机制创新”“创造性” 等概念满天飞,但很多是在玩概念。
我认为,脚踏实地地做事情重于玩概念、写文章。不少文章“只是文字的再现而不是思想的真实发展”。
最可怕的是“它毁坏了知识所表征的事物,也因此对事物视而不见”,这是哈佛大学施耐尔教授的话,我十分赞同。我们不能把创新当作标签,轻视思想,懒于思考。
(2) 发展课程意识
我个人认为,课程意识在幼教界是薄弱的甚至缺失的。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具备课程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课程意识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对课程的敏感性与自觉性。这里说的课程是指大课程,区别于具体的活动,是对教育整体的敏感和理解,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只有教学意识,没有或不重视课程意识。很多地方的教研活动长期以来只培养教师的教学意识或具体活动意识,却忽视课程意识。
我经常问组织活动的教师:“这个班在这个时候用这种方式开展这个活动,你为什么认为是合适的?”
教师的回答常常是“教材上是这样的”“活动计划是这样的”。
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能力方面是非常强的,只要给个目标都能设计出精彩的活动来,都能说出这个教学活动要完成什么目标,怎么实施,什么结果等,但深层次的思考却很缺乏。
课程意识考虑的是前提性的问题,如:教学目标合理吗?过程合理吗?是否与教学的本质相冲突?即追问目标的合理性,过程的合理性。
做有思想的教师需要发展课程意识,一个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会考虑活动目标是否合理,如果目标本身不合理,与儿童的发展相冲突,那么这个活动再“精彩”也仍然不合理。
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之间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教学意识更多地关注教学的技术问题,而课程意识则更多地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追问目标的合理性。
这个合理性从哪里来呢?应了解你的地区、你的班级、你的幼儿,理解教育教学的本质。
现在有的地方完全进入一个误区,就是爱比赛怎样上课,而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导致合理性很差。这种课程意识的缺位是现代的刻舟求剑。
幼儿的变化就像流动的河水,但我们常常视而不见。
我曾看到有的教师将为彼地彼民族幼儿准备的教案原封不动地搬到此地此民族来,全然不顾情况的变化,照章“表演”。
现在有些地方时兴借班上课,我毫不客气地反对,因为它化解了、解构了幼教的本质,即对儿童的深刻理解。我们不能迷信教材、教案,这些资源必须由课程意识来驾驭才能符合儿童的需要。
教学意识和课程意识的另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功能。
如果没有课程意识的指导,教学意识容易不恰当地追求功能的最大化,而课程意识追求的是功能的适宜化。
什么意思呢?很多人说能教儿童认识多少字、多少拼音,但这其实没有什么稀奇。
小学化幼教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不把这些符号学习功能放在儿童长远的整体的发展中来定位,而是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功能最大化。
如果放到儿童整体发展的背景中,那就一定要保证孩子像孩子那样去学习,让他们有游戏的自由,有和同伴交往的时间,不能剥夺他们其他方面的发展机会。
只让他们记这记那,是典型的没有课程意识的表现。
课程意识关注课程的价值,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要关注孩子在学的过程中是不是变得越来越喜欢学习,越来越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越来越有健康的心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如果孩子越学越厌学,越学越依赖,越学越没有自信,那这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
所以,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要不断思考幼教的根本问题,不断思考《纲要》和《指南》的基本精神,而不是急功近利,追求个别功能的短期效应最大化,损害儿童发展的根本目标。
当然,教学意识也是重要的,只是目前普遍缺少课程意识,所以我在此特别强调一下。
(3) 反思性实践精神
反思性实践对于有思想的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需要哲学,教师需要哲学思维。哲学一个最基本的思维特征就是反思性。
没有哲学层面的反思,不可能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哲学是帮助教师发展和深化自己思维的重要武器。
很多教师认为:哲学那么抽象,跟我有什么关系?其实,教育哲学有助于我们衡量教育价值。
想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想要对教育现象有敏锐的判断力,都离不开哲学思维。我们要用教育哲学来思考幼儿教育,思考幼儿的发展,思考儿童观等等。
现在我们为什么要搞综合课程,为什么要以幼儿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课程,为什么要提倡“建构性”?这些问题无一不与哲学相关。总之,教育哲学能帮助我们发展反思能力。
2.让读书成为习惯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是1995年联合国定下来的。这是个非常特殊的日子,塞万提斯、莎士比亚都是在这一天辞世的。
每到这一天,就像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他用读书来纪念这两位文学家。幼教界不少教师读书太少,不想读书,觉得读书没意思,或者缺乏读书方法。
读书是中国的优良传统,这里引用南宋一位文学家的话,“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意思是,人饿的时候读书可以当肉吃,冷的时候读书可以当皮衣,孤寂的时候读书就像跟有思想的朋友对话,而幽忧时读书如享受优雅的音乐。
我觉得读书可以极大地提升教师的思想水平和专业水平。
现在我国正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会读书”是人们在学习型社会中应具备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我看到许多幼儿园图书角没人进,如果教师自己都不喜欢读书,又怎会重视图书角呢?又怎能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呢?
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的重要途径就是“让读书成为习惯”。在今天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我们很希望幼教界多一点书卷气,不断提升品位与素质。
改变方向②:办有文化的幼教
“我们还能改变什么?”我们能改变我们自己,也能改变幼教,改变幼儿园的形象。
幼儿园是文化教育机构,但有的就像韩美林说的 “没文化的文化”。
现在幼儿教育价值观严重商业化,急功近利。有人说现在市场经济就是这样。外部影响当然不可否认,但是我们每一个幼教人是否都在坚持教育的核心价值呢?
今天我就从幼教自身的角度来谈,请大家一起思考一些问题。
SECEE
幼市场化——幼教产业化?
教育的本质=产品的本质?
麦当劳化——教育文化是快餐?
规模与质量关系的阈限值?
低俗化——浮躁之风、拜金拜物拜思潮、无节制的名利观?
时尚化——教育是时尚?大众传媒是指南?
现在搞市场经济,社会在转型,但是能不能说幼教产业化?现在政府在帮助幼教站稳脚跟,国务院10个部委的文件有了许多规定。
那么幼教人自己应当干什么呢?如果我们不能努力去办体现国家意志、体现主旋律的幼教,我们就是在自毁。
(1) 教育的本质不能是功利性的,而应该是非功利性的。
产业的本质是利润,能与教育等同吗?如果不能,那我们有些做法,比如有些幼儿园自己就搞起了产业是不是合理呢?
麦当劳不仅仅是一个品牌,作为一种快餐文化,它创造了一整套运作方式。麦当劳遍布全世界,拷贝不走样,因为它能够量化,能用统一的技术来保证全球连锁店产品的质量。
但是教育可以这样克隆吗?
教育能完全像烤面包一样统一时间和配方吗?
幼教能按这种快餐文化来运作吗?
现在有的好幼儿园办了我觉得过量的分园,也就是连锁园,分园规模发展到什么程度就不能再发展了?
大量的家长是冲着好幼儿园的质量才把孩子送进冠着好幼儿园名字的连锁园的,如果连锁园不能让幼儿享受同样优质的教育,这不是欺骗社会、欺骗家长吗?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教育经济学专家马丁·卡诺依对学校的规模、质量发出了这样的警戒:学校规模扩大一倍,教育质量要20年左右才能恢复到原来水平。
世界上如此有名的大学都这样说,而我们有的幼儿园何止扩大一倍!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校长维·安· 萨多夫尼奇教授说:危机的实质是社会无法接受的“教育总体商业化”倾向,这种倾向使教育在育人和为社会发展服务方面的效果大大降低。
这些话值得我们深思。
(2) 低俗文化正在侵蚀着幼儿教育。
文化现在是多元化,但文化也有先进、落后之分,不是说多元文化就不要价值观了。
我们贯彻《纲要》和《指南》就是要坚持先进的理念,坚持核心价值,代表先进的文化。
现在文化的低俗化让我们觉得谈教育理想、信念都显得非常可笑似的,而谈怎么赚钱、怎么出名、怎么包装却很时髦。
什么时候我们觉得教育不神圣了?什么时候教育变得没有诗意、没有激情可言了?另外,盲目地追赶时尚也是没文化的表现。
时尚有好的,也有很低俗的。
媒体的有些形式不是说完全不好,但我们应当思考它们对教育是否适宜,而不能把它们当作指南一样地跟随。
有的幼儿园把选美、PK全部引入活动,教育活动像综艺节目一样追求热闹、轰动,而忽略了幼教更需要的是做一些很艰苦、很细致、很个别化的工作。
我走了几个地方都看到教师以“闯关”娱乐形式来组织语言、数学等活动。“闯关”游戏造成儿童极度兴奋,借用丽莲·凯茨的话说这并不等于学习兴趣。
我仔细观察了孩子,他们急不可待,因为闯关就是要快。虽然气氛非常热烈,但孩子们根本不可能思考问题,兴奋完全不指向学习本身,他们只想快闯关、快赢,简直就不能思考,连问个究竟的余地都没有,所以这不是一个好的学习活动。
(3) 办有文化的幼教需要幼儿园搞好自己的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非常艰难,非常复杂,远远不是喊点口号就可以达到的。
在幼儿园文化建设上,我们应当明确价值观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作为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幼儿园文化建设:
一是要体现先进性,唱响主旋律,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
二是要体现民族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把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三是应有教育性,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显现幼儿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现在基础教育改革强调校长要有领导价值的能力,幼儿园园长也一样。确定幼儿园的价值理念,宣传幼儿园的价值理想,形成幼儿园的价值共识,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园方向,是园长的重要任务,需要园长具有价值领导能力。
不管外界怎么变化,我们都要捍卫幼儿园对幼儿、家长的价值,对国家、社会的巨大责任。改革的路很漫长,出现问题是必然的,需要宽容,需要时间,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
日本佐藤学教授说,教育改革是一场文化变革,是结构性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要有决心、信心,要创新。
俄罗斯一位伟大作家曾经说过:对生活、对事业、对我们周围的一切永远保持着诗意的理解,是童年生活给予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
希望所有的幼教工作者能把童年给我们的伟大馈赠留住。
让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永远保持对幼教的那份神圣感,永远保持对幼教事业诗意的理解,理解我们的孩子,理解我们的教师,理解我们自身的工作,那我们的幼教就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