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喵说:较难管理的孩子怎么管?
近期大喵收到园长反馈,说刚开学,班里总会有那么一个较难管理的孩子,教师管的严厉,容易引发“家园问题”,教师不管的话,又会影响班里其他孩子的学习生活…对于这一类的“熊孩子”到底该怎么管?
大喵找了一个案例,帮您具体分析下这类问题:
案例
一天一位家长气冲冲地带着6岁的儿子到办公室找园长,园长正好外出,教学园长接手处理这件事。教学园长客气地向家长了解事情缘由,原来她的孩子前一天被老师罚站了一个小时,小孩还说老师用板擦敲他的头。家长很生气地说要告老师虐待,接着大肆批评该幼儿园的制度,还说该幼儿园的老师都不正常,不是生理有问题就是心理有问题。副园长极力安抚这位家长的情绪,保证会把事情反映给园长并给予合理的解释,家长这才悻悻地走了。
之后,副园长向孩子的老师了解事情的经过,发现这个孩子长期以来(一年多)一直让老师很头疼。上课总是调皮捣蛋,不仅自己不好好听课,还总是捣乱不让其他孩子专心学习。除此之外,他在户外活动时不是推人、咬人,就是捡小石子打人,不遵守幼儿园的生活卫生制度,有一回甚至在树下小便。老师也常常向孩子的母亲反映问题,她总是向老师道歉,情况却不见改善。听到这里,副园长不禁皱起了眉头。
(案例来源于网络)
案例分析
◆ 就教师而言:她面对的是一个较难管理的孩子,给日常的班级生活和学习管理带来了很多困扰和麻烦,向家长反映后效果也不大,于是无奈之下,教师忍不住体罚孩子,引起家长的强烈不满,造成家园关系紧张。
客观地分析,教师的做法欠妥,任何教师的个体行为,放到家园关系的天平上衡量,都不能仅仅看作个体行为,因为每个教师在家长心目中都代表着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水平,代表着幼儿园的形象。作为教师,要有胸怀和担当,要学会坦然面对指责和委屈,更学会化解矛盾与误解,逐步走向成熟。(园长可以培养教师们心存这种观念~)
◆ 就家长而言:现在家长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家长的素质都很高。许多家长的浮躁心态、功利心态,以及对学前教育规律的不了解,是造成他们对园方、教师产生误解的主要原因。
案例中的家长认为孩子受了委屈,教师的教育方法有问题,但她解决问题的方法欠妥。首先,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调皮捣蛋,之前老师也反映过,但家长并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引导教育,也没有和老师就孩子的情况探讨、协商,这是她作为家长,教育不到位的地方;其次,出问题后家长只是气冲冲地找幼儿园“算账”,还把对个别教师的不满扩散到全园,波及其他老师和整个幼儿园制度,反映出其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抛开案例不谈,就主题来讲,如何在出现“家园问题”之前管好“熊孩子”?如何做到有效的预防?
其实很简单,对于较难管理的孩子,应该与其家庭保持沟通与互动,及时反应孩子在园的行为举动,但不是“告状的形式”,而是让家长感受到老师是用心去管自己家孩子;多与家长探讨如何教育孩子,怎样培养他的好习惯,而不是将这个教育难题整个抛给家长。
1.双向沟通
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发展最主要的两大环境,家长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中的施教者。教师有必要经常、持续不断地从家长那里获得幼儿的各种信息,尤其要重视个别化沟通。沟通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高和家长沟通的技巧,克服沟通障碍(双方都心平气和),促进双方和谐相处。通过双向交流,家长也能对幼儿在园状况有所了解,充分反馈自己的意见,理解老师及其工作,双方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对于难管理的孩子,家、园双方可以共同制定一套特定的教育方式,多发现此类孩子的优点和特长,充分挖掘他的潜力。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往往更大胆、更个性、更勇于创新,有时候个别孩子也是在刷自身的存在感。针对他们,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鼓励他们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把“调皮捣蛋”的精神头用到有意义的地方。
2.保持互动
国外研究者指出:仅仅依靠一次家长研习班或是家长会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和家长对待参与的认识与行为。家园共育是一种合作行为,主要通过教师和家长的互动来实现,而人际之间的良性互动需要通过双方之间持续的交流来维持,因此教师在工作中应当注意:整合各种家园合作形式,充分发挥每种形式的特长,从互动中得到的信息、资源要在工作中充分利用。
例如:教师通过家访了解到幼儿家庭和家长的一些基本情况后,应该及时将这些信息备案,熟记在心,作为以后和家长进行交流、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加强和家长日常沟通,而不单单依靠家访、家长会等活动进行交流。充分利用家长接送孩子、来园参与活动等机会,主动与家长交谈,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重平时和家长拉拉家常,为和谐的伙伴关系加温。教师和家长之间持续的沟通有助于双方及时交换幼儿教育方面的意见,有助于建立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关系,这种关系对增进彼此的合作、消除误会、帮助幼儿成长都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其实案例中的幼儿园园长、老师跟孩子家长并没有提前做好双向沟通和持续互动,才导致事件发生。
园长、老师遇到爱挑事儿的“熊孩子”不用愁管理要从何下手,与家长保持好互动和沟通,给孩子恰当的管理和教育,就不会再怕发生案例中的事情。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