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一隅小角
遇见美好
大一班课程故事
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
是孩子们观察自然,
探索世界的一个窗口。
在这一隅之境,
孩子们的所见、所做、所想……
都是他们成长的印记,
这里有一群充满好奇、好问的孩子,
这里虽小却有大大智慧。
自然角正在与孩子们对话,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自然角的创设
为了便于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探究,我们班在创设自然角的环境时根据动植物的不同生长特点进行了合理的区域划分,如我们的观赏区、土培区、水培区、饲养区、中草药区、试验区,以提升大班幼儿观察的有序性和层次性。
自然角的功能
自然角还为幼儿提供了观察自然和科学发现的空间,亲自管理、探索实践的机会,是培养幼儿科学探究意识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结合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季节性原则、参与性原则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等给幼儿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让幼儿观察、探究、发现、获得,促进各种能力的发展。
蒜你可爱
有一天他们对“水培与土培的大蒜有什么不同”产生好奇时,我鼓励他们分成两个小组进行“水培大蒜和土培大蒜的对照实验,引导他们在光照、温度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观察大蒜的生长情况,并用图文等形式记录大蒜各阶段的变化,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分析影响大蒜生长变化的原因。植物的世界很奇妙也很有趣,是孩子们的秘密天地。
他们也会有“十万个为什么”想问,例如:
“种子为什么会发芽?”
“植物是吃什么长大的?”
“那如果没有光,植物会怎么样呢?”
因为有小朋友提到了,如果没有光或者只给它一点点光,它是会生长成什么样子?会不会比有光的植物要生长地慢一些,比无光的植物要生长地快一些?带着小朋友们的这些疑问,大家齐心协力做了“日光屋”、“洞洞屋”和“黑暗屋”。
一切准备就绪后,种大蒜的活动开始啦!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蒜瓣插进土里。不能挨太近,它们之间要留空。尽管孩子们的手上沾满了泥土,但是却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大蒜在泥土里安了家,孩子们每天来到幼儿园,第一件事就是给大蒜浇水、换水,用心照顾它们。
周末放假回来,孩子们再一次的来到了自然角发现,日光屋的大蒜没有发芽,洞洞屋的大蒜有一小部分长出了芽,黑暗屋的大蒜有一些长出了长的苗。
我们大家都很疑惑,因为课本上讲述了光照是植物生长的重要条件。这样的话,透光条件下的种子应该比避光条件下的种子长得快。而我们这次的实验中,得到的结果却恰恰是相反的。难道是因为避光盒子比透光盒子多了一层厚厚的保护,从而更有效的保持了相对的生长环境的温度?又或者是因为蒜瓣发芽前期需要避光才有利于生长?孩子们有的说我觉得肯定是因为周末太晒了,所以蒜瓣被晒干了,在睡觉呢,也有的孩子说,是不是因为我们放假没有给大蒜浇水,还有的孩子说会不会是我们种植的这个蒜瓣是坏的呢?针对幼儿的问题,我们决定把每一盆里的蒜拿出来看一下是否长了根?
通过观察发现每一盆都长了根,于是我们通过查阅关于大蒜长根不长苗的问题了解到:
大蒜需要有适宜的发芽温度,正常情况下,15-25度最佳,如果温度长时间低于或高于这个温度区间,有可能导致大蒜发芽过慢以及不发芽的情况。光照强烈时,需适当遮光,避免植株被晒伤。还有就是种植深度不够,由于种植深度不够,让它处于表层比较冷的泥土中,使其不太容易发芽,黑暗屋里的大蒜反而长得比较好,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大蒜生长发芽的阶段是不一定需要阳光,但是成苗后的大蒜一定需要阳光。
植物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幼儿观察、照顾、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为此我们决定调整蒜瓣的生长环境,让它不在外面暴晒,再一次的进行探究,我们为幼儿提供了一些记录材料给幼儿观察记录。让他们观察调整后的植物生长过程会不会发生变化,并且做好相关的记录。
“不发芽的大蒜”这个活动紧密贴近幼儿生活,幼儿通过观察、记录、比较、分析、总结,掌握大蒜成长的相关经验。在活动过程中,当幼儿遇到问题、产生疑感和得到相反答案时,作为老师,我们不是简单地回复,而是在尊重、支持的心理氛围中与幼儿一起寻找答案,更多的去启发引导和放手,让幼儿讨论研究、自主学习、自由探索、自由表达,给幼儿以积极反馈,让幼儿获得自身的发展。小小的生命每一天都在成长,对孩子们来说,都是满满的期待。
END
来源:平度市店子镇中心幼儿园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收藏转发!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在文章底部留言,注明原创地址,编辑部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