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编者按
师幼互动是指在幼儿园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的过程。已有的研究表明,师幼互动作为教育活动中的核心,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师幼互动逐渐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研究的新趋势。因此,本文梳理我国师幼互动的发展特点,以期解决当下师幼互动中幼儿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并为提高师幼互动质量提供一些启示。
一、师幼互动的历史变迁
我国是较早提出相对完整幼教思想的国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师幼互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历史性的转型,主要呈现出从专制转向平等、从机械化转向情感化、从单向转向双向等特点,这些历史变迁为提高我国师幼互动质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师幼互动从专制转向平等
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是以东汉邓太后所创办的邸舍为最早;从北宋开始慈幼机构得到了制度化和普及。随着慈幼机构制度的产生,教师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的代表。受到师道尊严传统文化的影响,“日益增多的知识与传统,几千年来都是从教师传给学生的,随着这种情况,便产生了严格的、权威的纪律,反映着社会本身就是建立在严格的权威原则之上的。
这就树立了具有权威性的师幼互动的典型”。
也就是说,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主观意识来领导、控制着幼儿的一举一动,不允许幼儿发表不同的见解,要求幼儿必须严格服从教师。教师自始至终把握着绝对的主动权,决定着师幼互动的内容和师幼互动的方式,控制着师幼互动的时间。
因此,幼儿不得不采取顺服的态度,扮演着服从和依赖的角色。长久下来,教师在师幼互动中的控制欲逐渐被强化,导致幼儿完全被动及幼儿主体地位的丧失,渐渐形成一种专制的师幼互动方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979年召开的全国托幼工作会议要求进一步加强托幼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分工合作,提出了创建专业的保教队伍、努力提高保教质量等建设性意见,使我国的托幼工作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发展阶段。
1981年,教育部颁发的 《幼儿园教育纲要 (试行草案)》指出:“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要关爱、尊重幼儿,言行举止都要成为幼儿的表率。”表明了教师对待幼儿应该持有的基本态度,隐含着幼儿与成人具有平等地位的思想,昭示着师幼互动的变革已经开启,正式拉开了平等的师幼互动的序幕。
这也就意味着,以教师为主体,要求幼儿必须严格服从教师的专制的师幼互动在当时是被否定的。加之,当时国际学术交流日益增多,国外的儿童教育思想、儿童心理学等陆续传入我国,我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对我国的学前教育做了系统的反思。
其中,对陈鹤琴的单元教学进行了重新评价,对杜威提出的“儿童中心说”教育思想进行了再认识,强调教育过程以儿童为中心、师生平等、师生共同参与,师幼互动出现了新发展。顺应这种转变,教师不能再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与幼儿进行互动,而是从以教师高度控制幼儿的专制的师幼互动逐渐转向以平等、关心幼儿为主的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从机械化转向情感化
在传统的师幼互动中,教师是主体,一切以教学为中心。教师统率着教育活动的始终,教师负责制定教育计划,领导整个教育活动的进行,评价教育活动的效果。
教师非常注重教育的即时效应,不仅一个阶段要实现一个预定的目标,而且一次活动也要追求一个明确的统一的结果。作为主体,教师的主要职能就是通过讲授的方式来灌输幼儿知识。幼儿作为客体,其任务就是听,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储存起来,教师成了灌输幼儿的机器,教师往容器里灌输得越满,就越是好教师;幼儿越是温顺乖巧地让自己被灌输,就越是好幼儿。
教育者无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精神世界,认为幼儿就应该聆听训诲,将平等相待置于脑后,更不会对幼儿敞开心扉交流,师幼之间没有平等交流和对话可言。
所以,教师越来越缺乏爱心,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硬的方式从事教育工作。教师把讲授当作最佳的互动方式,削弱了幼儿情感的发展,忽略了幼儿的主动性和经验的积累,导致了一致的教育,师幼互动就成为了按一个模子塑造人的“教育机器”,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被抹杀了。
这种师幼互动方式不适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遏制幼儿天性,把幼儿变成小大人,充满着机械化的色彩。“同时,为了达到井然有序的目的,幼儿教师一味使用纪律来约束幼儿的行为,幼儿的主体性受到压抑,幼儿无法真切、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
可见,教师在互动中注意力更多停留在对幼儿的知识灌输及行为问题的处理和控制上,缺乏积极有效的情感交流。久而久之,师幼互动逐渐形成一种机械化的色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这就意味着师幼互动由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式转变。
换言之,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就是我国对幼儿发展和成长的关注,对幼儿为主体的重视发生了转变。值得注意的是,1989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的 《幼儿园工作规程 (试行)》 在总则中阐述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的主要目标时,指出发展幼儿能力、萌发幼儿情感,而在 《幼儿园教育纲要 (试行草案)》 中,指出的是教给幼儿知识技能。
这样的转变表明了师幼互动中,机械化地向幼儿传授知识技能在当时是被否定的,幼儿这个主体不能被淹没,要深刻明白幼儿有着个人发展权利和情感需要。同时,随着人本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师幼互动开始关注幼儿的情感教育,要求把幼儿作为完整的人来看待,反对割裂幼儿人格的完整性,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从身体到心理,从认知到情感,平衡促进幼儿的发展。
师幼互动从由外部机械向幼儿输入知识转变为以幼儿为主体,关注幼儿情感需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的具有情感化的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从单向转向双向
传统的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指导、管理、照顾的互动。教师领导、把控着整个师幼互动过程,师幼互动的主动权从来不在幼儿身上。教师作为指导者,希望幼儿能做个乖孩子,遵守纪律,让幼儿时刻保持安静,听从教师的指导。
也就是说幼儿未经过教师的允许,不能任意发起与教师或与同伴的单向的互动行为。幼儿的互动主要是为了配合教师的教育过程而产生的,幼儿与教师的互动被教师限制在规定的时间和范围之中。
这样的单向互动,让幼儿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幼儿失去了很多双向交流的机会。反映出传统的师幼互动中,“幼儿被常规教育规范化、标准化,幼儿丰富的生活世界被压缩为‘守规矩’‘听话’的单一的线性生活。”总之,在这样的互动下,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是单向流动的,着重于教师向幼儿的互动流向。
进入21世纪以来,学前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的发展备受社会的关注。因此,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使他们在幼儿园中获取有利于身心全面发展的早期经验。
也就是说,师幼互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个性的发展。这意味着在师幼互动中幼儿的地位愈发凸显,传统的那套刻板的限制幼儿向教师互动的单向互动不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幼儿地位的凸显,也表明师幼互动中幼儿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师幼互动逐步从教师控制的单向互动转向着重幼儿对教师的双向互动。
二、启示
虽然我国的师幼互动已发生较大的转变,正朝着平等、情感化、双向的趋势发展,但是在当下师幼互动中幼儿主体性缺失的问题也是存在的。通过以上对师幼互动的梳理,可以得知师幼互动与学前教育质量的发展是环环相扣的,任何的教育过程都要借助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才能够实现教育的价值。
理想的师幼互动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师幼互动的建立和发展与师幼双方都有关系,但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教师。
教师应与幼儿平等相处
在师幼互动中,每一个幼儿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平等对待,想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也很乐意为教师做力所能及的小事。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儿童观,勇于放下社会权威以及知识权威的身份。
在师幼互动中,关爱每一个幼儿,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和个性,以蹲下来的姿态与幼儿平等地进行密切的对话和交流。同时,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乐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特点,给予幼儿更多的关爱,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班上每一个幼儿。
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明确幼儿的主体地位,这样一来,教师就会有一个科学的角色意识。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该扮演引导幼儿的角色,起着促进幼儿全面的发展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地对幼儿进行全面的控制,让幼儿按照规定来与教师进行互动。虽然教师是活动的发起者,但是教师并不是整个师幼互动的权威,也不意味着幼儿就要居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
教师应注重情感交流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应注重与幼儿的情感交流。教师不能对幼儿进行机械的知识灌输或者技能训练,应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
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用微笑向幼儿展示出喜爱之情,以温柔的言语和亲切的肢体抚摸来表达对幼儿的肯定,不断地感染幼儿投入互动中,这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鼓舞和影响,也会是开心、愉快、和谐的师幼互动。
当幼儿出现消极情绪时,教师更应该怀着包容、平等、真诚的态度去引导幼儿。除了让幼儿积极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也应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向他们袒露自己的心情,使幼儿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他们在教师心中的地位。
当教师对幼儿倾注情感时,幼儿才能感受到来自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教师才能更进一步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不断地强化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继而才能产生有效的师幼互动。
教师应加强双向互动
在师幼互动中,幼儿肯定也渴望与教师或其他幼儿有平等的双向的互动,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并加强对幼儿的双向互动。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具体的教育情景恰当地转变自身的角色。最能体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就是教师所呈现出来的语言艺术。
例如将权威的“组织者”角色所采用的“应该”“必须”“要”等命令式的词语转换为与幼儿平等的“沟通者”角色所采用的“好不好”“要不要”“可不可以”“希望”等柔和的词语,以此帮助幼儿积极主动地实现双向互动。
除了角色的转换外,教师也应学会倾听幼儿的心声,积极观察幼儿的情绪状态的变化及言语的表达,对幼儿的行为要有及时的反馈。当幼儿之间出现矛盾、误会和困难时,适当地帮助幼儿解决所遇到的状况,从而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双向互动。
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幼儿的一日活动,合理地安排集体活动,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以培养幼儿沟通协作的能力,从而加深幼幼之间、师幼之间的信任感和亲切感,不断地强化幼儿主动双向互动的积极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理,从而实现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双向互动。
END
编辑 | 李鑫
作者 | 张静丽《师幼互动的历史变迁及启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
审核 | 段冠琼
关注“幼教论坛”公众号:回复 名师课堂 领略更多名师观点
推荐阅读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收藏转发!
版权说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在文章底部留言,注明原创地址,编辑部会第一时间处理,谢谢。欢迎您投稿youjiaoluntan@yeah.net,分享给更多人。编辑:幼教论坛ID:youjiiaolun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