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位幼师的抖音内容,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她们的抖音视频,有个共同点,就是都打着“幼师”的标签,发布了很多平日里与班里的男孩子嘴对嘴亲吻的亲密视频。
给视频的配文也大大超出了一位老师该有的尺度:
“你满足了我对男朋友的所有幻想”…
“我一噘嘴就知道要亲我了”…
其中一位更是把班里一个帅气男孩的系列视频取名为“正太养成系男友”
“听说你们要来跟我抢男朋友?”
“我想犯罪怎么办?”
还发出了“老师和妈妈掉进水里,你救谁?”这样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视频被进一步扩散后,
更多人涌入了她的微博评论区,
有网友认为她的行为可能都要算“猥亵儿童”了,
但她对大家的抨击和批判显然不买账。
她始终认为自己的行为没错,亲孩子在幼儿园是正常的,她觉得真正可怕的,反倒是网友们那些“恋童癖和猥亵儿童”的揣测。
看到她如此回复的幼师同行们,
心理阴影面积一定跨越了太平洋…
首先澄清一下,幼儿园里,这绝对不是常见的行为,卫生保健制度首先就不允许。
我们暂且以最大的善意来理解她们拍摄这些视频的本意,她们是没有孩子的年轻姑娘,对班级的小男孩宠爱有加,对帅气的男孩更是少女心爆棚一样的会犯花痴,她自己认为这是对孩子爱的表现。
可是,她们确实犯了大错。
错在对儿童性教育的无知,
错在对儿童肖像权、隐私权的无知,
错在对儿童卫生保健和防疫常识的无知,
更错在对幼师职业素养、职业形象的藐视。
当我们在互联网上公然打上“幼师”这个标签的时候,请一定要慎重的掂量一下它的重量。
它应该代表着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
它应该代表着积极健康、阳光有爱的职业形象;
它应该代表着用专业智慧撑起的师道尊严。
“幼师”标签绝不应该成为互联网流量利益中博取眼球的工具,它已经经不起一次又一次因为个人的无知或恶意,而让整个职业遭受污名。
01
幼师与孩子亲吻,是爱还是侵犯?
任何喜爱是有尺度的,
超过了边界的爱,就会变成伤害。
同样是亲吻,左边的温暖美好,
右边的遭到了一致的批评,
区别在于边界。
嘴对嘴的亲吻,尤其是来自异性老师的,显然超过了边界。
3至5岁是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敏感期,大部分的孩子3岁以后就逐渐开始认同自己的性别,明白男生跟女生身体上的不同。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认为:熟悉的异性成人如果经常对3岁以上的孩子对嘴亲吻,会给孩子造成困扰,一方面会让孩子从小缺失身体界限感的培养,导致孩子们的身体被侵犯,也不懂得维护自己,还有可能会刺激孩子的性意识,进而引发孩子性早熟,影响孩子身体发育。
所以在孩子3岁以后,都不建议异性父母对孩子嘴对嘴的亲吻,更不用说来自异性教师。
除了不可以对嘴亲吻之外,老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仪态。
都说幼师像妈妈,但我们首先是老师,其次才是妈妈,我们的言行举止,必须符合教师的职业形象。
所以无论我们跟班里的孩子多么亲近,多么喜欢他们,甚至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也一定要时刻牢记自己为人师表的礼仪规范,不能说出和做出跨越界限、超出尺度的语言和行为。
02
老师对孩子的爱,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真正有温度的师幼关系,是对孩子们而言,我们有时就如朋友一般,与他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在他们开心的时候,点点他们的小鼻子,摸摸他们的小脸蛋;
有时我们像知心姐姐,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为ta们排忧解难,在ta们伤心难过的时候给ta们一个拥抱,为ta们擦去眼泪;
有时又像妈妈,照顾孩子们的一日生活,把情绪焦虑的孩子抱在怀里,对大小便不能自理的孩子,悉心指导;
有时,我们就是师生,引导孩子提问、发现、探索,在ta们成功的时候,给ta们一个肯定的大拇哥,一个鼓励的击掌。
真正有爱的师幼关系,不是体现在身体的亲近上,而是在心灵的亲近上。
03
老师必须知道的儿童防侵害常识
近年来,很多学校包括幼儿园,开始尝试对儿童进行性教育,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关“性教育”的知识却过于简单、笼统,教师也很少能主动、清楚地讲述有关知识。
性侵害只来自于隐私部位的接触吗?
只有女孩才存在性侵害吗?
以下防侵害的基本常识,请老师一定要知道,并且做到家园配合,把这些意识和方法教给孩子。
|
1 |
让儿童知道身体的隐私部位别人不可随意触碰,如:胸部、两腿之间的私处、臀部等。 |
|
2 |
只要是触摸到隐私部位,或者用隐私部位去触摸别人,就是非正常接触。 任何人提出非正常接触,都要大声拒绝。 |
|
3 |
要儿童学习分辨不同形式的触摸,如:可以摸头、拍肩膀,不可以摸两腿之间的私处。 |
|
4 |
对于不当或不舒服的身体接触,儿童要勇敢说“不”。 |
|
5 |
教会孩子拒绝非正常的亲吻和搂抱。 |
|
6 |
如果被伤害到隐私部位,要立即告诉爸爸妈妈。爸爸妈妈要立即报警,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
|
7 |
平日要谨慎。 指导儿童合适的穿着和言行。 在换衣服、上厕所、洗澡时,要把门关好,或把窗帘关上。 |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一名合格的幼儿老师,最基本应该做到的就是健康积极、举止大方,不但要在专业上有所钻研,引导幼儿心理健康和正向的探索世界,更重要的是应该有良好的人格和道德。
希望我们每个老师都能保持这颗指引你们来到幼教世界的赤子之心,从容应对这些舆论的风浪,做好自己,用专业击破质疑,做一棵挺拔的向日葵,美的芬芳,果实灿烂!
END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云园所服务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