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在朋友圈或者班级群里发照片,家长最关心的就是照片中有没有自家孩子。
若是照片中没有自家孩子,家长就会“胡思乱想”:
孩子为什么没有和小朋友一起参与集体活动?
孩子是不是出什么状况了?
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家孩子?
……
此时,家长群里就会出现以下对话:
“老师,为什么照片里没有我家孩子?”
“老师,为什么我家孩子只拍到了侧脸?”
“老师,为什么我家孩子没有特写呀?”
“老师,我家孩子衣服没整理好。”
……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各种疑问也是层出不穷,满心欢喜的一次幼儿活动分享,却引发了一场来自家长的质疑,让老师感到尴尬又无奈,分享也不是,不分享也不是。
① 有时是老师随意抓拍的,班级里30多个孩子,并不是每个都能拍到的,即使拍到了,发朋友圈的时候最多也是9宫格图,也可能发不全。
② 有时候老师多拍的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家长不能天天陪在孩子身边,也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所以老师会多拍一些照片给孩子的父母,让他们放心。
③ 有时候老师会更关注某一个群体的孩子,如,会有意无意对年龄比较小,不够独立或内向的孩子多一点关注。
④ 周围环境原因。有时孩子被周围的人或物吸引了,而没参与拍照,或碰巧在上厕所,不在镜头里。
身为家长,希望孩子获得更多关注是人之常情,可如果提出过多不合理的要求,那么不仅会给老师增添负担,还会妨碍家园交流。在家长眼中只有一个孩子,可在老师眼里全班有二三十个孩子,需要公平公正地对待,额外的请求会打乱老师正常的工作秩序,且不利于孩子的能力发展。
幼师看似是一种轻松愉快的职业,其实专业性非常强,十分辛苦。她们不但要做好教育教学活动的准备工作、了解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状态、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还要事无巨细,照顾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她们为孩子的人生奠定基础,让孩子的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成长与进步。
孩子入园之后,老师就成了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和养育当中来。做一个懂得和幼儿园老师相处的家长,并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一家人照看一个孩子有时都会手忙脚乱,而老师每天要看护那么多孩子,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尚小,活泼好动,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又很弱,有一些磕磕绊绊就在所难免了。如果不是很严重的伤害,家长尽量不要去告知园长或责备老师。家长多一些宽容,老师便会感激你的理解,也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和照顾孩子身上。当自己不认同老师的某个观点时,可以温和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有理有据,老师会认为这种家长是通情达理的,也更愿意和这种家长沟通。
孩子上幼儿园后,我们会发现,Ta变得更有礼貌了,见了别人会更大方地打招呼了;开始早睡早起了;Ta甚至主动要求自己穿衣服,还会很有兴致地帮妈妈叠衣服,做各种家务。这些改变老师功不可没,可是5天养成的好习惯,周末只需2天的时间足以轻易摧毁,然后又得重头再来。
家长应充分地认识到孩子的教育是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老师在学校严格要求孩子,家长还要在家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机会,巩固孩子在园获得的生活经验和好习惯。所以,一旦好习惯形成,请家长配合老师保持下去。
如果家长有一项专长的话,不妨可以大方地展现出来,运用到幼儿园生活中去,这样会让你的孩子在幼儿园更自信,也更受欢迎。如擅长画画的可以帮助幼儿园出一些板报;是医生的可以到幼儿园给孩子们做一些医学常识的宣传;做教育工作的可以给家长们分享育儿心得等等。利用自己所长,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让老师能感受到家长是在用心支持自己的工作,给老师带来强大的精神动力。
幼儿园的每个班级都会有两个老师和一个保育员,面对一群自理能力还较弱的孩子,精神上丝毫不能懈怠,她们每天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担负着教授孩子知识、照顾孩子生活的责任,她们应受到家长平等的尊重。不分主次、一视同仁地对待她们也意味着对孩子的放手和对老师的信任。信任是人与人成为朋友最基本的条件,有了这样的基础,就很容易和幼儿园老师成为朋友,也就很容易和老师交流沟通。
往期推荐
心理专家陈默: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父母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