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前儿童生活、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领域。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能力,增强儿童对美的敏感性,而且更是使儿童得以和谐发展、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学前儿童只有学会认识、驾驭,学会寻找体验的美,才能进入的天地,并借助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
幼儿可塑性大,此时生理心理发展很快,长知识、长身体,且智力发展和道德规范的形成与他的审美的情趣和审美的判断培养的相关程度比学龄期更为密切。在这个时期,我们不仅要给孩子丰富的物质营养,促进他们身体骨骼、肌肉、大脑的发展,还必须给予足够的精神食粮,使他们在智力、品德、营养、审美体验方面都康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
苏霍姆林斯基说:“精神需要是指人的道德、智力和审美的需要和兴趣,这些都是在他们积极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形成和满足的。”作为美育的一种形式,它是与幼儿同步发展的,因为喜欢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在内容多样的活动中,孩子积极愉快、活泼、欢乐,他们的身心都会得到陶冶和发展。
一、促进孩子身理心理的发展。
1、�D�D促进脑功能的高度发展。
传统的教育只重视左脑的发展,轻视右脑的发展,其实经现代国内外科学家研究表明:二半球大脑只有共同活动、互相合作,才能得到高度发展。爱因斯坦从小喜欢,他的“”给了他最佳的思维能力,就足以证明能促进大脑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小对孩子进行教育。
2、使孩子活泼、好动的个性得到满足。
孩子天生活泼、好动,什么事都想动一动,他们喜欢模仿解放军,雄壮的旋律、鲜明的节奏能唤起孩子“动”的欲望。当孩子随着旋律合拍的动作,情绪是愉快的,他们模仿解放军,好似在开展游戏,在声中他们获得了极大的听觉。
3、训练孩子的听觉。
孩子的听觉是一生中处于最灵敏的阶段。又是发展听觉的重要途径。因为的要素如:丰富的音色,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等与孩子的听觉关系密切,多听能提高孩子辨别声音的能力。他们从欢快跳跃的旋律、明快的节奏中联想到的是小朋友欢乐的游戏,喜庆节日的场面和人们欢舞共庆胜利的情景;他们听到高而明亮的就模仿小鸟飞舞,小兔蹦跳;听到低而粗哑的又会模仿老狼、黑熊走路、狮子出洞等。我们要充分利用的许多要素来训练孩子的听觉,从而领悟。
4、促使孩子想象,使孩子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和开阔。
作品不管是歌曲、乐曲,它都具有形象性,它围绕一个主题,刻划一定的形象。形象为孩子感受、理解后,给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5、能发展孩子的情感。
丰富多采的活动离不开心理活动,如:听觉、记忆、语言、想象等,除此以外,因为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它可以发展孩子的情感。
幼儿期的情感在不断发展,高级的社会情感也初步发展。生动鲜明的形象易为孩子理解和感受。如:孩子听到歌曲《客人来了》的亲切柔和的旋律,愉快热情的演唱感情,使孩子自然感受了形象。孩子懂得了应亲切、友好、热情地代客的道理,再通过孩子们的演唱,使他们这一社会性动机行为受到积极的情感检验而得以巩固。“以情育人”、“以情动人”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和强化功能,用的旋律、节奏、情绪,用老师充满感情的演唱,感应出孩子相应的积极情感产生共鸣。只要我们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情绪性的活动,孩子们的积极情感就会随之丰富起来。
二、在中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展望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生产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和发展速度的惊人,必须要求有创造性人才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给我们培养人的“奠基工程”提出了高要求。我们要立足于培养孩子具有细微的观察能力,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勇于发现探索和创造的能力,这种教育思想应该渗透在对幼儿的所有的教育中。
对孩子进行教育应首先让孩子感到愉快,能理解感受,会想象出创造表现。教学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以前在教孩子律动时,往往单纯要孩子模仿,有时还用“一、二、三”的口令来训练孩子的动作,孩子犹如是老师操作的机器人,等孩子动作跟会了,再跟。在这样的教学 过程中,忽视了孩子对的感受,更忽视了孩子的创造性。教歌曲也是如此,念背歌词、一句句模唱,老师说轻就轻,说响就响,在孩子反复练唱中把这些要求强化下来……孩子难道只会模仿,而不会创造吗?
1、引导幼儿创造性地用身体动作反映。
孩子天生好动,动作常常是感情和思想的重要表达方式,让孩子动是感受的一个好办法。的表现力是十分强的,每一首乐曲由于节奏、力度、速度等要素存在都有其特点,优美的、雄壮的或是活泼的等等,它们都表现不同的情绪。我们应让孩子真正理解感受的情绪,并且让乐曲的情绪通过孩子自身的动作再表现出来,让孩子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听。有一次,我给孩子放了《士兵进行曲》,听着,孩子们都情不自禁的在教室内动了起来:神气地走步、敬礼持枪、望远、吹号、扔弹,各人做各人的动作,都像一个“小兵”。引起了孩子原有潜在的能力。
在“摘果子”律动教学中,首先,我让幼儿倾听,体会乐曲欢乐、活泼的性质进而让幼儿多听,熟悉并让幼儿拍拍手、跺跺脚掌握其节奏。在感受的基础上,让幼儿知道这段可以做“摘果子”动作。接着再出现“在果园里”一幅画,再让幼儿听,孩子就产生想象活动了,同时也加深了孩子对的理解,但要孩子随做摘果子动作还有困难。我又通过老师自身动作来丰富幼儿的视觉形象,特别让孩子看手怎么抓住果子,手腕怎样转动,果子才被摘下,孩子获得了这些基本的东西以后,也就是有了和与形象相应的视觉形象,便可让孩子随做摘果子的动作了。在活动中,孩子随自己想象创造了许多动作,大家各不相同,孩子们自得其乐得摘着果子,动作把的节奏和欢乐、愉快的情绪表现出来了,在表现中也反映了每个孩子对理解、感受、表现的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启发孩子根据对的体会来表演动作,又要引导帮助孩子用他们自己的动作来解释,表达对的体会。
2、启迪幼儿的形象思维,创造性地表达歌曲的形象。
人与生俱来就有表现心中情感的欲求,尤其是幼儿更满怀着各种机会,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热情,演唱歌曲是一项艺术实践,也是幼儿表达情感的方式。在歌曲教学中,要让幼儿感受曲子,理解歌词,从而启发孩子表达,这种表达也可称为是一种创造。
在《摇篮曲》教学中,我引导孩子创造性的表达歌曲的形象。先让幼儿听摇篮曲安静、缓慢的特点,又运用摇篮和娃娃启发孩子想象表现的形象,孩子们说出许多感受:“我好象走进一间安静的房间,看见妈妈在摇篮边摇着娃娃睡觉。”“娃娃睡在摇篮里好象睡在荡船里,摇啊摇啊,闭上眼睛睡着了。”唤起孩子们一些鲜明的表象,大家愿意按自己的意愿表达歌曲的形象。
3、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即兴地给简短的歌词配小曲唱,随意改动歌词,用熟悉的曲调唱,都是饶有兴趣的,我们要积极组织这些活动,鼓励孩子做出创造性的反应。
三、寓德育于教育之中。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应注重培养激发孩子的情感,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教育不同于说教,它是诉清情感的一种特殊教育方式,对幼儿情绪影响很大,它能使幼儿激起同歌曲或乐曲中的艺术形象相一致的情感。
首先,在教材上把好点,选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教育针对性较强的教材,这样便于孩子感受形象,产生与其相一致的情感共鸣。如歌曲《好娃娃》,它刻划了一个知道爷爷、奶奶年纪大,会帮他们端凳子的懂事的好娃娃,孩子在学长歌曲的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为形成尊敬老人的好的行为表现奠定了基础。
其次,品德教育过程就是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几方面的发展,其中,情感和意志起着桥梁作用。教育就是从陶冶人的情感入手,它在认识向行为转化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在“三八”节时,我给孩子门欣赏一首歌《画妈妈》,然后让孩子为妈妈画像。孩子们的观察和刻划都很细致,能把外形特征画出来,有的幼儿把妈妈脸上的痣也表现出来了。
是哺育幼儿成长的精神乳汁,孩子们不能没有,就像不能没有游戏和童话一样。我们应该明白教育对幼儿 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好的通过活动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音乐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