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顾兆田(中心)幼儿园 刘妙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也从方方面面影响着幼儿。就如上一年的“刘畊宏”现象,一时间几千万人涌入他的直播间一起跳操,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其中不乏想减肥的女孩、想瘦下来的妈妈。那段时间里,幼儿耳濡目染,聚在一起讨论的经常都是《本草纲目》怎么跳、我妈妈瘦了穿裙子好看了等等。我不禁思考这样的热点话题对幼儿来说意味着什么,能否从社会热点中筛选并挖掘有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进而促进幼儿发展。生成课程“刘畊宏小孩”便在一次关于“春天里有什么”的晨谈中引发了。
关注热点,找准教育价值
晨间谈话是教师和幼儿情感交流的最好时机,也是了解幼儿兴趣和需求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从与幼儿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关注的信息,搜集有价值的课程生长点。
老师:“孩子们,春天里有什么呀?”
开心:“有小花、小草。”
小米:“春天里要减肥,我妈妈每天都在跟刘畊宏跳操,我也在一起跳。”
很多孩子表示:“我也是,我也是,我们都会跳刘畊宏的《本草纲目》。”说着边唱边比划起来:“噔的的噔噔,的的噔噔……”
小汤圆:“我妈妈每天都要跳,她说春天不减肥,夏天就没法穿好看的裙子了。”
年糕:“对啊,刘老师和包包老师每天都在喊要减肥呢。”
琪琪:“妈妈说女孩子就要瘦一点,她正在吃减肥药。”
胖胖的一禾:“那我今天中午不吃米饭了,我的腿有点粗。”
右右:“源源你今天也别吃饭了,你已经太胖了。”
这时,几个比较胖的孩子纷纷低下了头……
从幼儿的讨论中不难看出社会热点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即使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也难免被卷入其中。周围人的言谈、行为让幼儿认为越瘦越好,不吃饭、吃减肥产品都是正常的爱美表现,甚至对班级里比较胖的幼儿产生了偏见,而肥胖幼儿则有了自卑的倾向。
作为教师,我们既应筛选社会热点中可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拉近幼儿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也应当敏感地察觉和甄别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刘畊宏直播跳操,本意是倡导大众健身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幼儿的关注点,教师应当通过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观,并关注肥胖幼儿的心理健康,为幼儿营造积极阳光的成长环境。因此,开展以“刘畊宏小孩”为主题的生成课程的想法萌生了出来。
预设课程目标,追随幼儿兴趣推进课程生成
生成课程虽说是动态的,但教师心中必须目标明确,这样才能将热点转化为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为了进一步了解幼儿的需求,给幼儿提供适时的支持与引导,教师通过网络、书籍、亲身参与等多种途径搜集了相关资料,比如刘畊宏为什么那么火,幼儿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的,刘畊宏健身操的形式、特点以及编排的规律等。随后,我们为“刘畊宏小孩”初步预设了以下目标:1.知道胖有胖的好处,瘦有瘦的好处,但可以通过锻炼让自己更健康;2.了解健康的意义,明白锻炼身体的好处;3.了解健康饮食的组成,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幼儿又生发了自己编排健身操的意愿,于是教师及时对目标做出了调整,支持幼儿为家庭制订健身计划,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胖瘦辩论赛
针对讨论中幼儿对胖瘦的看法,教师向孩子们提出了“胖好还是瘦好”的问题,鼓励幼儿带着疑问开展调查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画下自己的感受。因此,在“刘畊宏小孩”课程开展之初,幼儿自行设计并开展了两项调查“胖一些好还是瘦一些好”和“家庭成员身材调查”。通过调查,幼儿收集到很多关于瘦和胖的好处与坏处,以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身材的信息,并做出了自己的评价。
有了充分的调查,幼儿在关于胖和瘦的交流讨论中有了不同的看法。胖胖的小树说:“我觉得胖一些好,因为坏人来了抱不动我。”瘦瘦的开心说:“坏人来了瘦的人逃得快。”小年糕说:“瘦的人跳绳多。”小虎说:“跳绳有什么厉害的,我们胖孩子力气大,我能拎起来10个水壶。”张哥跟着说:“我们拔河还更厉害呢,上次就是我们把中四班给打败的。”一时间,幼儿各抒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
你认为胖一些好,还是瘦一些好?请画出你的理由!
调查表《胖好?瘦好?》
调查表《家庭成员身材大集合》
考虑到幼儿通过语言的表达很难体会胖瘦各自的优劣势,教师便基于幼儿辩论中的一些观点设计了参与性游戏,让幼儿能够有切身感受,帮助他们建立对身材的客观认识。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语言和行为表并在游戏后与幼儿进行了讨论。
辩论赛游戏表
老师:“孩子们,现在你们觉得胖一些好还是瘦一些好啊?”
张哥:“我觉得都好。胖的人力气大,可是跑不快。”
开心:“我也觉得都好。瘦的人跳绳多,可是力气小。”
老师:“你们说的对,胖有胖的好,瘦有瘦的好。不管胖还是瘦,健康最重要。只要我们坚持锻炼身体、不挑食,就能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越来越健康。”
小虎:“就像刘畊宏一样吗?他带着大家跳操就是锻炼身体。”
老师:“没错,刘畊宏的健身操就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
建立了正确的认知后,孩子们又分享了许多自己喜欢的运动,如跳绳、跑步、蹦床等。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运动对促进健康有帮助呢?带着疑问,幼儿又搜集了一番资料,进一步了解到很多平时不常见的健身方式,如练中国功夫、打太极拳、玩橄榄球……他们对运动形式的认知也丰富了起来。
◆ 刘畊宏健身操的秘密
有一段时间,孩子们总喜欢在表演区里跳刘畊宏的《本草纲目》,只要音乐响起,附近玩游戏的孩子都会放下自己手里的事情一起跳起来。
老师:“你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跳刘畊宏的操啊?”
开心:“因为音乐很好听。”
小米粒:“因为动作很简单,我们小孩都能学会。”
老师:“刘教练在带操的时候,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呢?”
小汤圆:“刘教练一直在喊一二三四、二二三四……”
小米粒:“他还会提醒我们转身、交替、踢腿……”
老师:“哦,刘教练喊的是节拍和动作提示。那他做了哪些动作呢?我们把它们画下来看看吧。”
幼儿把《本草纲目》健身操里的动作都画下来之后,发现整个操总共有4个动作,主要是手和脚的结合,还有手臂运动、腰部运动、腿部运动,每个动作至少有4个八拍。
通过这一番分析和记录,幼儿逐步揭开了刘畊宏跳操的秘密:音乐要好听、有节奏感,动作要简单、重复、包含不同身体部位,要跟着节拍喊口令,变化动作时要喊出动作提示,还可以加入加油鼓劲的话。发现了这些秘密后,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着手设计自己的健身操了。有的孩子设计出不同的头部运动动作,有的给身体运动增加了地面动作,还有的设计了放松的动作,个个都像是专业的教练。小教练们纷纷拿着自己设计的健身操带大家一起跳操,在班里掀起了一阵跳健身操的热潮。
◆家庭健身计划
很多孩子把自己设计的健身操带回家中,带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跳。他们对自己的健身操充满信心,希望与家人一起分享自己的成就和喜悦。很多家庭的亲子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愈加融洽,不断升华。可是,几天后,孩子们有了新的反馈。小米粒说:“老师,我爸爸夸我设计的健身操真好玩,比刘教练的还有趣,可是他跳了两天就不想跳了。”“我爸爸也是,他就跳了一会儿就开始玩手机了。”我问:“那我们能不能想出什么办法让爸爸妈妈坚持锻炼呢?”有孩子提出要给家长设计一个打卡活动,像老师制定的好习惯打卡一样。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有了设计健身操的经验,幼儿在设计家庭健身打卡计划时更加得心应手。他们为家庭成员量身定制了每日健身的内容,有针对小朋友的跳操、跳绳、坐位体前屈,有针对妈妈们的转呼啦圈、瑜伽、跳操,为爸爸们安排的则是跑步、骑动感单车、打太极等,涉及的运动项目既考虑到年龄、性别的差异,又门类广泛。此外,孩子们还预设了打卡挑战的时长,有挑战一周的,也有挑战一个月的。
打卡计划制订完成后,每个家庭的健身活动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没过几天,孩子们又开始发愁了:“我妈妈跳了两天绳子说肚子疼就不跳了。”“是的,我爸爸在跑步机上只跑了3天。”“为什么爸爸妈妈都那么懒啊?”
老师:“那你们要想想办法呀。以前你们不想每天自己穿衣服的时候,爸爸妈妈是用了什么办法让你们坚持下来的?”
开心:“我知道了,爸爸妈妈每天给我贴五角星,坚持了21天还给我买了一个大娃娃呢。”
张哥:“那我们也给爸爸妈妈发贴纸,再给他们准备一个礼物作为奖励吧。”
小汤圆:“运动员挑战成功了就会得到金牌的,我们也给爸爸妈妈们准备金牌吧。”
于是,幼儿想了各种办法鼓励家长坚持锻炼,有准备小贴纸的,有制作小红花、小手工的,还有制作闪闪发光的大金牌的。一时间,从班级到家庭,从幼儿到家长,人人都投入到健身锻炼的活动中,幼儿园与家庭形成了教育合力,共同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随着课程活动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刘畊宏效应的正面价值得以有效地发挥和提升。
梳理经验,反思课程实效
生成课程“刘畊宏小孩”是我们第一次尝试把时下幼儿身边最热门的话题引入到课程中来,从前期的健康调查,到结合健身主题了解各种健身项目、设计健身操、制订全家健身计划,再到想办法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幼儿的自主意识明显提升,各领域的发展在融合中体现。幼儿参与的热情、从中获得的乐趣和收获,是课程效果的最好验证。家长们的配合和参与让他们看到了幼儿的自主与独立,感受到了一家人一起运动健身的快乐,也真正体验到幼儿园生成课程的魅力。回顾生成课程“刘畊宏小孩”的全过程,我们有以下几点感受和反思。
首先,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事件中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价值,教师只有把握时机,适时、积极地加以引导,才能让热点事件发挥出正能量。
其次,生成课程是动态变化的,要求教师敏锐地观察,站在儿童的角度尽量多地去了解幼儿的真正需求,这样才能在预设目标的前提下,从容地把握住新的课程生发点,抓住教育契机,搭建适合幼儿的探索方式。
最后,开放的教育模式更容易生成幼儿感兴趣的课程,幼儿在亲身观察、调查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了“胖与瘦”“刘畊宏健身操的秘密”等问题,既丰富了认知经验,又总结出了规律,还能基于模仿产生自己的创新。这让我们感受到幼儿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关注幼儿的“热点”,一起经历未知的课程,每一天都能看到成长带来的惊喜。也许为幼儿搭建探索的支架比直接告诉答案复杂许多,但相信每位教师都愿意为此付出,因为那才是幼儿自己的课程。
原文刊登于《学前教育》幼教版2023年第4期
实习编辑:杨慧杰
微信制作:李 杰
微信审核:李 原
——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