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欣赏是幼儿语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文学作品内容广泛,题材包罗万象,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巧妙地让幼儿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既有幽默和智慧,又有勇敢的精神、纯真的情感,能给幼儿以美的享受、美的感染、美的陶冶。
新《纲要》强调:“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立足于新《纲要》的精神,组织、实施幼儿欣赏文学作品活动应该途径多样,努力调动幼儿的欣赏兴趣和创造性想象空间。
一、丰富幼儿生活经验,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
幼儿只有在一定生活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在动态的语言环境和内涵丰富的生活内容中才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无论是优美的散文、诙谐的还是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其欣赏活动都不能脱离幼儿的生活经验。如果欣赏文学作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割裂开来,幼儿就无法真正感悟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容,更谈不上从中获得美的体验。因此,在欣赏文学作品之前,教师要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
1.比较与记录
当文学作品的内容涉及一些数学、科学知识时,教师要提前开展此方面的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探究活动,以比较、记录的方式建构这些知识,为理解文学作品内容、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奠定基础。
如在学习童话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前,为了让幼儿更加直观地感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变化,所以裁缝师傅没法给她做衣裳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提前让家长和幼儿在一个月内连续地观察、记录月亮的变化,为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做经验准备。在童话故事《小熊想长高》中,熊妈妈让小熊和小树比高矮。过了很多天以后,小熊又和小树比,结果哭着跑回来:“我怎么越长越矮了?”为了帮助中班幼儿理解这个内容,教师在活动前开展了幼儿与同伴之间相互比高矮,通过测量、记录了解自己的具体高度以及“我和小树比高矮”、“我和桌子比高矮”、“我和门框比高矮”等活动,让幼儿在比较、认识高矮的基础上理解小树和小熊一样都会长高,感受自己长高了的快乐。
2.感知与体验
儿童诗和散文以其精练、富有性的文字,描绘和展现幼儿的生活和周围世界,表现了幼儿真挚的感情,充满了情感美、意境美。为了让幼儿在欣赏过程中获得审美的眼睛,能体验、享受语言美带来的愉悦,可以带领幼儿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探寻周围世界的美,让他们亲身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譬如引导幼儿学习《落叶》这篇充满了温馨和关爱基调的抒情散文时,教师就可以带幼儿感受大自然的变化,观察小树叶离开大树妈妈时的样子,让他们用自己的动作模仿小树叶下落的姿态;在草地的落叶上走一走,打个滚,感受落叶带来的奇思妙想;观察屋顶上和小河里的落叶,说一说它们像什么,并捡一些落叶回来布置活动室……总之,引导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寻找周围世界的美,把美的体验带进散文教学中,这种融感知、探究和表演为一体的学习方式能够加深幼儿对作品意境的理解。
二、调动幼儿已有经验。理解作品的主题
幼儿欣赏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内容、方式等直接影响幼儿欣赏的效果。教师是作品与幼儿之间的“中转站”。因此,教师要积极借助具体的形象,如玩具、图片、影视图像以及、自身的体态语和提示语等,调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
1.声情并茂,激发幼儿的欣赏动机
文学是以“感染”、“诱惑”的方式被接受的,文学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情绪感染的过程,而“要想让幼儿感动,自己应先感动”。教师要加深对作品的体验与理解,反复朗诵作品,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语言,用能传情达意、富有感染力的肢体动作,激发幼儿的欣赏动机。如在《梦》这首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以梦幻般舒缓动情的语调和声音,以陶醉的神态和体态语,以情激情,以情染情,以情移情,不仅渲染了这首诗歌的意境,同时也把幼儿带人了一个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熟悉的梦的境界,使幼儿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视听结合,带领幼儿进入作品意境
众所周知,由于幼儿语言理解水平比较低,在欣赏过程中需要有具体可感的形象作为媒介。因此,欣赏文学作品活动可以借助图像和来丰富幼儿的欣赏过程,使其充分进入作品意境,加深情感体验。如学习诗歌《我家小池塘》,教师可以挑选肖邦的《小夜曲》作为,同时配上多媒体动画,让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形象生动的情境中,获得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舒缓、优美的伴随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把幼儿带入了诗歌柔美的意境;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紧紧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幼儿情不自禁地回味起自己对小池塘的观察和体验,在此过程中增强了对作品主题的理解以及对作品意境的感受。
3.谈话讲述,引起幼儿情感共鸣
在文学作品欣赏过程中,通过提问、谈话、讲述、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理清思路,展开想象的翅膀,创编故事情节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大班故事《小马过河》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分段讲述的形式,从故事的开头讲到“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然后提出问题:“妈妈会对小马说什么呢?”引导幼儿围绕话题展开讨论。由于活动前幼儿已经探究了大小不同的物体与水的深浅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里运用谈话、讨论的方式能够帮助幼儿调动已有经验理解作品情节,为后续环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与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奠定了基础。
三、再现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表现作品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文学无论是创作或欣赏,需要一种源于生活实际而又超脱于生活现实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欣赏文学作品,不但应直接领略语言的形式魅力,更重要的是在想象中体会作家创造的艺术形象,再现读者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要根据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发挥幼儿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1.和绘画
文学作品欣赏的方式之一是进行艺术转换创意。即将作品的文学意象通过、绘画等艺术形式进行转换,丰富幼儿的欣赏过程,培养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充分进入艺术境界,从而加深情感体验。 如欣赏散文《落叶》以后,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在中扮演落叶,开展表演游戏;也可以组织幼儿制作图书,用大自然中的落叶、手中的画笔和剪刀描绘出一幅幅落叶作品画,一起制作成《落叶》图书,放在语言区开展朗诵活动。幼儿通过快乐的、有韵律感的动作、纸上的涂涂画画,再现了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地抒发了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认识、想象、美好的愿望都得到了真实流露。
2.动作和表演
在文学作品欣赏中,幼儿不仅要用耳朵听,用眼睛看,还要用嘴巴说,用手做,用身体来演。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给幼儿“动作扮演”的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的动作、声音、感觉等来表达对作品的感知。不仅如此,幼儿对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也非常感兴趣。他们常常乐此不疲地自己设计道具,如在手工区制作角色头饰或者角色配饰后,就会来到表演区,自发地和同伴一起分派角色,共同表演故事情节。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表演,引导幼儿把平时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再现于表演中。
总之,幼儿文学欣赏活动与幼儿的生活感受、生活经验紧密相关。教师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再现,在生活中创造,让幼儿通过接触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以多种途径引导幼儿欣赏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