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发展特点 站稳儿童立场》
主讲人:左志宏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对于成人来说,童年美好又遥远,因此在面对儿童时,成人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看待、理解儿童,这导致了人们对儿童的教育未必是适宜、有效的。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副教授左志宏以“把脉发展特点,站稳儿童立场”为主题,用生动有趣的案例,从三个方面对实践中如何站稳儿童立场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一、何谓儿童立场?
立场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对于教育者来讲,儿童立场指站在儿童一边而非成人一边,以儿童为出发点来看待教育实践问题的立场(高敬,2022)。
近些年,儿童立场已成为一个热词,但事实上,儿童立场并非新生事物。
早期提出的许多观念和标语意味着人们早已意识到教育要从儿童的利益出发,那么,我们做到了何种程度?如何判断我们的儿童立场是否站得稳?这需要继续分析儿童立场的核心要义。
二、儿童立场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谈到这一问题时,左老师首先引用了一张国外的图片:一个孩子正在亲吻一只小猪,这只小猪看起来不太干净。左老师提出问题:看到这张图片里的孩子,你怎么想?
对此,成人往往有两种反应:第一反应是看到了图片中孩子的纯真、善良、好奇心和巨大能量;第二反应则是想去告诉孩子,这个行为是不可以的,是不卫生的。
这两个反应便体现了儿童立场的两个核心要义,其一是尊重儿童,认为图片中的孩子可爱、爱探究,具备学习热情,这是对孩子尊重的反应;其二是引领儿童,看到孩子亲吻小猪时,要教育他养成好的卫生习惯,这是在引领孩子。
三、教育者如何站稳儿童立场
由此引发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即“教育者如何站稳儿童立场”,可以从儿童立场的两个核心要义入手。
★尊重儿童
尊重儿童的第一层是要做到尊重儿童的独立与独特,比如当孩子在升班后搬入幼儿园最高层,兴奋地告诉老师“我比树还高”后,教师别急着否定他。可以试着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这就是尊重儿童的“独特”。
(图片来源:徐婧,2021年上海基础教育三项比赛一等奖获得者)
而“独特”的背后是与其年龄相关的发展特点,因此尊重儿童的第二层则是尊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倘若无视儿童发展特点、规律的儿童立场,实际上都是假的儿童立场,因此在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的同时,还要用孩子的“心智“去感受。
★引领儿童
尊重儿童并非任意拔高儿童、吹捧儿童或唯儿童是从,而是在遵循儿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看待儿童、支持儿童。
儿童的学习缺乏目的性、系统性,所以有必要对儿童加以引领。引领的前提是尊重儿童发展特点,遵循儿童发展规律。
在这一前提基础上,严格设计教育系统,包括环境、课程、活动等,提供长期、系统性的教育刺激支持儿童发展。比如有的孩子不爱吃萝卜饼,教师和他一起阅读绘本故事《月亮的味道》后,鼓励他“尝一尝和月亮形状相似的萝卜饼”。又如,根据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改编华容道游戏,以达成活动的教育目标。再如,通过给儿童提供直观的情感体验,落实玩具义卖活动的温暖意义……
★谨防缺失儿童立场
教育实践中要想站稳儿童立场,还需要防止缺失儿童立场,包括未能掌握、忽视儿童发展特点,臆念夸大儿童能力,一味迁就、放任儿童等。比如,教师忽视了小班孩子正处于肛门期的特点,希望家长能够帮助儿童改掉爱说“屎尿屁”的“坏毛病”;幼儿园采用一刀切的防疫措施,未照顾到新入园儿童分离焦虑的情感特征,拒绝儿童带玩具入园;教师未考虑到儿童喜欢重复的学习方式,将活动中要讲的绘本藏起来不让儿童提前看到;主观夸大儿童的能力,布置不适宜的亲子作业,让其只拥有作品的知情权和冠名权,挑战和培养的却是家长的能力;为了“尊重”儿童,一味迁就其乱涂乱画的行为等。
最后,左老师提出,教育者要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做到对儿童的适宜支持与有效引领,是教育者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亦是儿童立场的最佳境界;牢牢把握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是站稳儿童立场的基本前提。
《关照情感需求,护航长远发展》
首先,每个人都有“多重身份”,比如与会的幼教工作者们都曾经是孩子,他们中有的人是正在养育0~6岁孩子的教养者,有的人自己心中可能还“住”着个孩子。当我们带着“多重身份”去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时,不仅在某种程度上扩展了儿童立场中关于“儿童”概念的外延,也会在了解孩子情感需求的过程中,看到曾经的自己或者那个“内在的小孩”的情感渴望与需求。
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成人观察到孩子的情绪感受与表现,也许正是因为成人将自己的情绪情感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比如最近家里发生了变故,导致家庭氛围紧张,你会发现孩子在这段时间变得情绪不稳定、更爱哭闹或黏人,这其实是因为家长将自己的不安情绪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因此,当我们倡导成人要去感受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情感的同时,也要时刻反思自己是否将情绪感受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进而夸大了这种情绪感受。比如每年孩子入园时经历的分离焦虑,体现的是孩子自己感受到的焦虑情绪,还是家长将自己的分离焦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这一点值得思考。
由此可以看到,情绪情感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双向性,它是流动的,我们与世界最初的连接就是情感连接。对于儿童的长远发展而言,情绪情感的发展将贯穿终身,而儿童早期最重要的情感需求是安全感,安全来自于熟悉,当他们感到安全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探索欲望。
因此,教养者的重要任务就是为孩子提供安全基地,建立让他们感到舒服的亲密关系。如果早期没有形成舒服健康的关系,会导致儿童成年后离不开让他不舒服的关系,即心理学上所说的“强迫性重复”。
因为早期关系的重要性在于提供一种内部关系模型,比如情感关系里的依恋关系,如果孩子与看护者之间建立了不舒服的关系,由此形成“印刻”,就很难离开对其发展不利的关系重复。
最后,李凌老师引用弗洛姆的一段话,提醒所有教养者“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之所以操纵是因为成人不相信孩子的本能。我们既要选择相信孩子,也要关照不那么强大的自己,当我们用更多的觉察和反省去理解孩子时,也是在理解自己。
这也是李凌老师在讲座中一直强调的“多重身份”的意义,在相信孩子的同时,照顾好自己心中那个“内在的小孩”。因为爱自己不是自私的,我们要夯实爱的能力,然后再让其自然地流淌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