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是社会“最柔软的群体”,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事关市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人的终身发展,事关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如何让孩子的身体更健康?如何让孩子的运动更科学?如何让孩子的眼睛更明亮?从12月30日举行的上海市教委媒体座谈会上传出信息,本市将从幼儿发展、科学保教、管理变革三方面着手,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以信息化赋能“幼有善育”,呵护幼儿健康成长。教育部门正在研制《上海市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试行)》,期待社会各界群策群力,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的应用场景,共同实现信息化时代的“幼有善育”。
媒体座谈会现场,上海市教育部门通过微动画,对“晨检”“运动活动”“预防近视”这三类幼儿园所的信息化应用场景作了生动展示,令人感叹:信息化为“幼有善育”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应用,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为幼儿终身幸福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使用智能设备更全面地呵护幼儿的身体健康。园所将积极运用智能化设备完成幼儿园每日晨检、全日健康观察、体质监测、膳食配餐、卫生消毒、疾病预防控制、近视防控等方面的工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幼儿运动、情绪、睡眠等情况,减少幼儿不必要的屏幕暴露时间,培养幼儿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并利用“管理通”“家园通”等应用,拓展幼儿健康电子档案,开展融合分析,保障幼儿健康成长。实现更精准有效的家园合作。园所通过信息平台向家长传递实时的幼儿教育资讯、科学的育儿理念和优质的亲子互动资源,宣传防病和保健知识,指导防病和保健方法,提高家长参与保教工作的便捷度,实现家园信息互通和深度合作,更有效地尊重和保护幼儿及幼儿家庭的隐私,支持幼儿个性化发展。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幼儿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教师采用适宜的信息化工具,可实现教育活动全过程、无感式和伴随性的自动记录,支持教师更加有效、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幼儿的表现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需求,实现多维度、综合性、过程性的分析与评价,从而诊断和改进保教工作,为幼儿提供个性化教育方案,给予每个孩子科学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平台丰富数字课程资源。教师可依托市区两级平台,创编具有本园课程特色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以“共建共享”模式丰富和优化各类课程资源,让优质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发挥最大使用效益。园所可以通过线上跨界研讨和培训带动队伍成长。园所可依托信息化应用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开展跨园所、跨区域的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支持教师科学设计、实施信息技术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的融合教育活动。
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要依托规范有效的管理。开展区域和园所的大数据分析,可以迅速准确地发现管理工作中的短板,提升园所管理的效能。
上海将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系统规划,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充分整合上海学前教育信息化“一网一平台”“三通多应用”等方面探索实践的成果经验,实现学前教育系统和应用的统一身份认证,打破信息孤岛,打通应用层级,满足各部门各区域多源数据的转换对接,并为新技术、新应用、新环境的建设留有发展空间。进一步改进信息采集模式,对幼儿园的管理、保教活动数据和资源进行整合融通,作为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的基础,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上海已经基本形成了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前不久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展望“十四五”,无论是在区域学前教育资源的规划布局、学前教育质量的监测评价,还是在幼儿园的园所管理、保教实施、卫生保健、家园共育等领域,上海育幼公共服务都亟待更多创新技术的支持。
目前,部分有基础的托幼园所已逐步开始试点使用信息化技术和平台改进保教工作,在保障幼儿健康成长、激发教师专业成长、拓展家园合作空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供图:上海市静安区安庆幼儿园
来源:上海市教委政务微信“上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