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华爱华:探寻游戏的真谛 (上)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在中国的学前教育界,提起华爱华教授,总会让大家想起“幼儿游戏”,她在长达三十几年的时间里,执着于对“幼儿游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我国幼儿园的游戏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上海托幼》记者有幸专访了华爱华教授,跟随她一同探寻游戏的真谛。小编特别撷取其中部分访谈内容,分上下两期与大家分享。


华爱华:探寻游戏的真谛 (上)-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上海托幼》:在《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中,都再三强调了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华爱华:首先,上世纪80年代,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同步的学前教育改革也拉开了序幕。《幼儿园工作规程》的颁布,为新时期的学前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提出,正是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揭示幼儿园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特殊性所在。

 

三十多年来,在国家和教育部陆续出台的各种重要文件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之所以不断被提及和再三被强调,是因为学前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各种原因,幼儿园“重课程轻游戏”的现象依然严重,小学化的现象仍然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而国家的改革宗旨始终未变。

 

其次,幼儿园之所以一直没有很好地做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两个认识上的原因:

 

一是广大教师只是从理论上知道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而未能很好地从自身实践的层面认识游戏究竟是如何体现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的,不了解幼儿在游戏中是如何习得经验的。他们知道维果茨基提倡的“最近发展区里的教学是最佳教学”,于是大多通过揣测、估计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来预设教学目标,而不知道维果茨基的另一个观点——“游戏是儿童自己创造了最近发展区”,因为游戏中的儿童总是不满足于已经达到的日常水平,而会以略高于以往的水平进行自我挑战,所以教师没有去发现儿童是如何在游戏中小步递进地自我发展的。

 

二是教师并不清楚游戏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意味着什么,只会上课、不懂游戏的教师大有人在。他们总以为,幼儿在游戏中的自发学习不如教师教学中的预设学习那么有效,以为幼儿在游戏中学到的东西实现不了教师想让他们学习的内容,所以总是把自己的“教”看得重于幼儿的“玩”,或总是把预设的“教”并列于幼儿的“玩”,却很少去发现——许多他们要教的东西,实际上幼儿在游戏中已经表现出来了。由此我认为,提升教师对游戏的理解迫在眉睫。

 

再次,幼儿园要做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做到两点:

 

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幼儿每天拥有充分的“真游戏”时间。所谓“真游戏”,是由内在动机激发、自主选择玩法、注重过程体验、情绪积极的一种活动。其实游戏本无真假,要么是游戏,要么非游戏,但是不少幼儿园常常把不是游戏的活动说成是游戏,把教师控制下的幼儿被动活动说成了游戏。一方面,教师说“我们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另一方面,幼儿却说“在幼儿园里连玩的时间也没有”。

 

其次要在一日生活的其他各类活动中渗透自由、自主、自我控制的游戏精神。例如,在教师预设的蕴含教育目标的活动中,要考虑幼儿的积极情绪和已有经验,尽可能给予选择的自由度,要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要注重过程而不过于追求目标的即时达成;在吃喝拉撒等生活环节尽可能让幼儿以自我管理、同伴互助的方式进行。

 

当幼儿园做到了既保证游戏时间,又以游戏精神渗透于非游戏活动时,教师就会发现,很多知识和技能根本不需要教,孩子们在游戏和生活中完全可以自然习得。


《上海托幼》:幼儿园游戏与幼儿园之外的游戏有什么区别?您对上海幼儿园游戏实践,以及对教师设计和组织的游戏是怎么认识的?


华爱华: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不是看活动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而是看活动者的心理体验。比如拍球、画画和跳绳是不是游戏?显然不一定。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在什么情况下是,什么情况下不是,大家都会有一个判断的标准,而对孩子来说这个标准就是心理体验。无论在哪里进行游戏,幼儿游戏的心理体验都是一样的。

 

游戏一旦进入幼儿园,那就是作为课程而存在的,它既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实施的一种形式。教师按照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为幼儿创设游戏环境、投放游戏材料,按照课程目标和内容所要求的儿童发展去观察解读游戏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的课程是游戏化的,或者游戏即课程。

 

我把幼儿园的游戏分成两类:一类是幼儿自发生成的游戏,一类是教师发起或设计的游戏。《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以一日生活的活动形态“游戏、生活、运动、学习”来划分课程的组成部分,其中“游戏”就是指“幼儿自发生成的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沙水游戏等。由于这种课程划分,上海的幼儿园对幼儿自发生成的游戏在时间上给予了保证,不再出现幼儿认为“玩的时间也没有”的现象。

 

而其中的“学习”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预设性学习活动,但特别强调这类学习活动必须要以游戏化的形式开展。而我一直在追寻的是:怎样的游戏对幼儿来说是体验真正的“玩”,而幼儿在实现“玩”的目的的同时,教师则是以游戏的手段实现着“教”的目标。而上海这种课程组成的划分,恰恰在“预设性学习”的探索中给了我答案,那就是静安区芷江中路幼儿园的“低结构探索活动”和南西幼儿园的“规则游戏”,即教师发起和设计的游戏。

 

无论哪一种游戏,它的本质特征都是关注幼儿内心的自由体验,这也是“游戏”与“教学”的最大区别。幼儿园在开展“幼儿自发生成的游戏”和“教师设计发起的游戏”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教师设计的游戏变成教师控制的幼儿被动游戏,变成幼儿的一种无奈行为。


华爱华:探寻游戏的真谛 (上)-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人物简介:

华爱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教育学会幼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出版《幼儿游戏理论》《教化与造化的智慧》《学前教育改革启示录》等专著。


文 / 程晓霞

责任编辑/ 刘 宣


华爱华:探寻游戏的真谛 (上)-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华爱华:探寻游戏的真谛 (上)-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2020年1~2月刊,内容有删减

查阅文章完整版可长按二维码购买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托幼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华爱华:探寻游戏的真谛 (上)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