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别化学习,小编已经给大家推荐过活动组织、材料投放、教师观察等方面的文章。个别化学习既然指向“学习”,就有必要从孩子的视角关注“学习了什么、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学习是浅层还是深度的”等。今天,和大家聊聊个别化学习中的“深度学习”。
什么是深度学习?北京师范大学的冯晓霞教授指出:幼儿的深度学习是建立在情境中、以理解为基础、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的、有意义和长远效果的学习,而非超越幼儿理解能力的高难度学习,它区别于被动、机械、脱离实际生活的学习。
下面,分享这位老师如何在美工区引发、支持和推动孩子走向深度学习的做法与经验。
文/农若安(徐汇区龙山幼儿园)
深度学习的产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其表现会根据问题情境、幼儿的已有经验及兴趣呈现出差异。我们以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美工区为切入点,观察幼儿深度学习的表现,归纳了幼儿在美术表征行为中的深度学习现象与表征。
通过学习与领悟“深度学习”理论,我们开始关注学习过程中幼儿如何真实地解决问题、如何运用已有经验建构新经验,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及多种经验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发现教师在美工区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我们尝试引导教师理解幼儿的深度学习进程,更好地支持幼儿的艺术欣赏和创作。例如,在“我要上小学”主题下,围绕幼小衔接中“产生对幼儿园的留恋”和“期待成为小学生”的核心经验,我们开展了“酷学校”主题艺创活动。
该活动以集体艺术创作的模式,让幼儿在计划创作、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扬长补短,激发创新思维。在幼儿的实践操作中,教师感悟到引发深度学习的三个关键因素。
一是时间与空间的保障。活动中,教师先投放了很多造型特别的建筑图片,以引发幼儿想象建筑的特殊功能,为创作积累经验和素材。为了激发幼儿的创作意愿,教师还组织幼儿评选“幼儿园十大酷景”、实地参观小学校园,引发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的留恋和对小学生活的憧憬。活动整整持续了一个月,幼儿经历了欣赏建筑造型、获得审美体验、感知学校景观特点等阶段,其想象与创作不再局限于某一段时间、某一个场景,而有了一段时间的积淀。这一过程使幼儿的经验向广度与深度拓展。
二是充分的信任、鼓励与放权。有了对各种建筑造型的欣赏,以及情感投入,幼儿设计的“酷学校”大胆而奇幻。例如,大一班以“植物大战僵尸”画册为蓝本,设计了《植物大战僵尸学校》;大二班设计了融海洋学校、太空学校、沙漠学校为一体的作品,并命名为《时空穿梭幼儿园》……一所所结构复杂、造型奇特的“酷学校”落成了。
面对幼儿稀奇古怪的想法与创意,教师更多的是信任与接纳。同时,教师克制自身对创作结果的预设,给予幼儿充分协商、辩论的机会,倾听、理解幼儿的想法,以此成就幼儿深层次的学习。
三是材料的优化提供。通过对材料的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不同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在“酷学校”案例中,提供的材料由原先的4类(纸张、画笔、塑形、废旧)三十余种,调整为5类(纸张、画笔、塑形、自然、生活)近七十种,以满足幼儿在美术创作中的个性化需求。
通过对美工区中幼儿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集体教学活动引发了幼儿对创作主题的兴趣,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幼儿的相关经验,个别化学习活动则为幼儿提供了表达表现、持续探索的机会,特别是在美工区的表征方式更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发展,学习自然而然地由浅层向深度发展。
温馨提示:关于个别化学习区域中的深度学习,后续还将推出相关案例分享,敬请关注。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内容有删减,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托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