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快到了,在这个传统节日,很适合开展一些与敬老、爱老相关的活动。给大家推荐由特级教师李慰宜根据绘本《幸福的大桌子》设计的活动。
文/特级教师 李慰宜
《幸福的大桌子》是一本很出色的儿童图画书,故事从兔奶奶独自坐在一张大桌子边吃饭的画面展开,兔奶奶家原来有兔爷爷、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后来兔爷爷去世了,孩子们有的工作、结婚、念书,都离开了这个家,只剩下兔奶奶一个人,她经常坐在桌边回忆过去的好时光,最后以她的孩子又回到家来结束故事。
在重阳节前后开展这一教学活动,对激发孩子关心自己的爷爷奶奶的情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本活动的设计方案。
活动目标
1.体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萌发尊敬、关爱老人的情感。
2.仔细观察故事画面,联系故事内容进行思考,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观察画面中兔奶奶的家里有些什么——讨论兔奶奶有个舒适的家,现在只有她一个人生活在这幢房子里。
●第二环节:结合画面了解兔奶奶的家人——原来奶奶家有谁,现在他们一个个离开了家。
●第三环节:从兔奶奶的回忆中,发现兔奶奶一家在一起的快乐——体会兔奶奶的最大希望的就是孩子们能回家来。
●第四环节:孩子们回来了——观察全家团聚的热闹场面,并运用画面的对比,进一步体会全家团聚的幸福感。
本次教学活动开展了两次,但教学气氛都相当沉闷。教师对照了教学目标和环节,感到目标比较确切,环节也能紧扣目标,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最初,我也觉得很纳闷,大班上学期会经历中秋节、国庆节等,这些都是我国最强调家人团聚的节日,它们在时间上很接近,国庆节还有长假,很多家庭都会利用这个机会带孩子去看望老人,容易使孩子产生最直接的实际体验,从教育时机上说很适合大班上学期的孩子。为此,我提议自己重新来设计这个活动,通过反复阅读这个故事,我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
解读绘本:两种不同的家庭幸福观
过去我们所认为的家庭幸福观就是,一个大家庭不管有多少矛盾,不管子女们有多少抱负,所有家人必须团聚在一起。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陈旧的家庭幸福观也渐渐发生了改变,现代家庭幸福观已不再以全家人的团聚为标准,而是家人之间不因离开而彼此变得冷漠,无论何时、何地都在心里深藏着对家人的牵挂,这才是我们现在所要提倡的家庭幸福观。
从这两种不同的家庭幸福观去解读这个故事,必然会产生消极或积极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用陈旧的观念来看,兔奶奶原来有个大家庭,可是丈夫死了,孩子走了,留下她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屋子里,只能靠回忆来消磨时光,天天盼望着和孩子们团聚,这是一幅多么凄凉的情景,哪里有幸福可言?
但是,故事的名字叫《幸福的大桌子》,这其实已经告诉我们:兔奶奶有个舒适的家,有引以为自豪的子女、美好的回忆以及子女对她的牵挂,她虽然一个人居住,却并不缺乏温暖亲情带来的幸福感。由于教师心中仍然残存着陈旧的家庭幸福观,在教学过程就会自然地传达出消极的情绪,即便故事结尾全家人都团聚在一起,孩子心中仍然会对孩子走后兔奶奶又恢复孤单感到担忧,自然也就体会不到故事中的幸福感,这才是教学氛围沉闷的根本原因。
解读孩子——两种不同的视角
绘本以兔奶奶为主要人物,围绕着兔奶奶和孩子们的关系展开。不同年龄的人在读这个绘本时会有不同的感受。成年人会较多地关注兔奶奶的境遇,但对孩子来说,他们更在意的是兔奶奶的孩子们。因此,引导孩子萌发关心老人的情感,这比让他们体会老人需要关心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更有现实意义。
按教学需要对绘本进行加工
在认真解读的基础上,我对绘本进行了较大加工,我选择尽量淡化孩子们离去的时间,强化离开家的原因。为了便于孩子理解,将绘本中兔奶奶的回忆内容进行大段删减,只保留了最贴近孩子实际生活体验的内容,如六个孩子小时候在大桌子旁边游戏的画面。
在这段回忆前面,我又增加了“兔奶奶的孩子们经常打电话、寄照片或礼物给兔奶奶,每当这个时候,兔奶奶就会回忆起孩子们小时候时的情景”。在回忆结束时,我将绘本中的“最后,六个孩子都离开了家”,特意改成“想着想着,兔奶奶就会不由自主地笑起来”,再次强调了孩子们和兔奶奶之间的浓浓亲情。
调整环节,将消极转化为积极
对绘本进行加工后,我又对活动设计方案进行了调整,在不改变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重点对四个活动环节进行了如下调整。
●第一环节:认识故事中的兔奶奶——从大桌子推测兔奶奶家有几个人,体会兔奶奶有个人口众多的家。
●第二环节:关注兔奶奶的孩子——了解兔奶奶的孩子一个个离开家的原因,体会兔奶奶有一群值得自豪的孩子。
●第三环节:兔奶奶的桌边回忆——体会兔奶奶和孩子们的之间的亲情。
●第四环节:孩子们回来了——从孩子们的表现体会家人对兔奶奶的爱戴。
在这四个环节中,我对兔奶奶孩子的行为进行了“放大”,如在第二环节强调兔奶奶的孩子们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理解他们离开兔奶奶的行为;在第三个环节强调兔奶奶的孩子们小时候的优秀表现;在第四个环节突出孩子们对兔奶奶的爱戴,并给予孩子参与表达的机会,加深了孩子的实际体验。
通过四个环节的层层推进,将本活动原来那种孤单、离别、思念等消极的心态转化为理解、自豪、爱戴等积极的心态。
调整细节,精心设计活动高潮
绘本的最后一张是一幅合家团聚的画面,由于画面上没有一个文字,很容易被忽略,但对于喜欢看画面的孩子来说,他们却能从中发现丰富的情节内容,为此,我充分运用这一精彩画面,精心设计了五个活动高潮。
第一个高潮:兔奶奶的孩子们回来了
当兔奶奶正在想念着她那些了不起的孩子时,门突然被推开了,她的孩子们一个一个地回家了,兔奶奶的家又热闹起来。当一家人围坐在桌边时,我启发孩子数一数人数,他们发现,虽然兔爷爷去世了,但家里的人数却从原来的8人变成9人。有的孩子说:“因为多了两个兔宝宝。”“兔宝宝的爸爸还没回来,大桌子快要坐不下了。”的确,兔奶奶的家庭成员只会越来越多,这也让孩子感受到了生活就是这样不断向前的快乐。
第二个高潮:大女儿兔妈妈为大家做了一桌好菜
孩子注意到橱柜里的锅碗瓢盆都被拿了下来,摆满了整个桌子,他们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着兔妈妈做了一桌大家都爱吃的丰盛好菜。
第三个高潮:兔老三弹起了吉他,全家随着琴声为兔奶奶唱起歌来
这里我特意选了一首每个孩子都会唱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引导孩子走进故事,和兔奶奶的孩子们一起唱起了歌。
第四个高潮:两个兔宝宝对兔奶奶的爱
引导孩子注意两个兔宝宝的举动:一个为兔奶奶挑选水果,另一个在兔奶奶的脸上亲了一下。这时我问孩子:“兔宝宝还能对兔奶奶说什么,为兔奶奶做什么?”孩子都根据自己生活中的体验,热烈地讨论起来,“可以带奶奶去逛超市”“和奶奶一起去游乐场”“去饭店吃饭”……当我说奶奶年纪大了,走不动怎么办时,孩子立即说:“可以叫一辆车,带奶奶去玩呀!”
第五个高潮:大家举杯庆贺
这是活动的最重要的高潮,所有孩子也和故事中的人物一样,举杯庆贺,当他们高举用手模拟的酒杯,我问他们:“说什么呢?”“谢谢!”这时,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故事中那种浓厚的幸福感。
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问孩子:“这一天除了兔奶奶,还有哪样东西也特别高兴?”孩子立刻找到了那张大桌子,我又追问:“大桌子为什么特别高兴?”孩子有了不同的回答,“很热闹”“很开心”“很愉快”““全家人都在桌子边”……这就是孩子对幸福的诠释,已经不需要成人再多作解释了。
活动结束以后,我们又进行了讨论,许多教师都说,这个活动感动着孩子的同时也感动着他们,他们都在思考该怎样对待自己年迈的父母。其实,我也被这个故事深深感动着,作为一个老人,该以怎样积极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子女,对待生活,这是我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一个好的绘本可以感动不同的人群,当教师选择绘本作为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要记住,只有自己先被感动,才能感动周围的人。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