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少灵(嘉定新城实验幼儿园)
点评 /黄 琼(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这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想象能力。“变一变”主要是借形想象,通过转一转、变一变,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线条或图案进行添画,让其变成不同的形象,拓展孩子的思维方式,换个角度看世界。
随着神经系统的成熟,大班孩子的思维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初步萌芽。在认识事物方面,他们不仅能够感知事物的特点,而且能够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推理,创新能力也逐步提高。因此,活动中我们从一根线条、两个圆圈等简单的图案入手,充分发挥孩子的借形想象能力,从对事物特征的认识到根据线条联想事物等,对孩子的思维提出了挑战。
1. 通过对图形、线条的借形想象,大胆添画,创造出新的形象。
2. 愿意在玩玩画画的过程中大胆想象,喜欢想象画。
自制小书(露出一根线条,供翻页想象创作用)、幼儿操作的方形纸(印有两个圆的纸、印有尖角折线的纸、印有曲线的纸)、勾线笔人手一支、视频等。
一、猜一猜
1.出示图一:两个半圆。
(1)提问图一:大家好,我是百变王国的国王。看,我的朋友也来了,它是谁?
(2)教师转动画纸,改变图形方位,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的事物,激发幼儿想象,并通过简单的添画,将幼儿猜测的事物用简笔画形式画出来。
(3)教师小结:(出示原图)原来它是我们的手指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它的食指和中指的一部分。
2.出示图二:一根波浪线。
(1)提问图二:再来猜一猜,这是谁?
(2)小结:(出示原图)原来是厨师的帽子,刚刚看到的线条是厨师帽子的一部分。
看来只要动动脑筋,转一转,想一想,通过添画的方法就能把图形或者线条变成一个新朋友。
【设计意图:先出示图片的一部分(露出半圆和波浪线),并不断改变图片的方向,引导幼儿根据图形的方位大胆想象,猜测被遮住的物体可能是什么,从而引起幼儿的兴趣,开启想象的大门。】
二、借形想象,大胆添画
1.交代任务。
(1)出示“有尖角的折线”“波浪线”“两个圆圈”。
(2)要求:还有很多朋友也想来玩“变一变”的游戏!先仔细观察这些线条,看看它们像什么,如果转一转,能变出多少不一样的朋友?
2.幼儿想象添画,教师指导。
(1)先想好这根线条或者这个图形可以变成新朋友的哪一部分,然后再动笔添画。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变出不同的东西。
(3)提醒幼儿转动画纸,从不同角度想象:转一转,变一变,想一想,它像什么?
3.交流分享:介绍一下,你变出的新朋友是谁?
【设计意图:此环节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图案和线条,目的是给幼儿的思维发展提供一定的梯度和挑战,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先口头讨论一张图片(挑战性较高的),如有尖角的折线。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开展想象,拓展思维的空间,然后再进行创作。创作时幼儿可以选择图案或线条,最后通过交流,体验成功。】
三、欣赏视频,激发兴趣
播放视频,请幼儿一起欣赏,再一次通过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
【设计意图:播放对线条和图案添画的速写,给幼儿出乎意料的感官和思维的冲击,激发幼儿对想象画的兴趣。】
点 评
(根据黄琼老师现场点评整理)
这是一个选材有趣、设计独特、非常有创意的活动,契合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艺术领域的核心目标,对幼儿的想象、创造、大胆表达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发展价值。同时,这也是一个具有集体学习意义的活动,在教师的启发和有效“刺激”下,幼儿产生了一系列在创造性思维上的积极活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活动设计简单,却蕴藏无限创造力
活动中教师运用了最简单的线条、图形,如两个半圆、一根波浪线、一个小三角形等,引发幼儿的“奇思妙想”,大胆想象、创造。在教师的引导下,简单的设计加上简洁的元素,激活了幼儿无穷的想象力,充分演绎出他们想象世界的丰富。这样的活动对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都具有挑战性和激活效应。
2.教具设计新颖、灵巧,利于师幼互动
教具的设计非常巧妙,一本“神奇”的本子,可以翻、可以转,还可以根据幼儿的想法在上面即兴添画,体现了及时有效的师幼互动。这样的教具本身就创意十足,带给幼儿耳目一新的感觉,值得学习和推广。
3.交流分享有层次,能够引发思考
交流分享中三个图案出示的顺序有层次,逐一递进。两个圆圈、一根波浪线、一个三角折线,这样的出示方式有利于幼儿经验的延伸,从已有经验向新经验发展,引发幼儿逐层深入思考,对思维的挑战也不断提升,有利于幼儿良好思维品质的培育。
4.视频环节进一步激发幼儿兴趣,并提升经验
活动的最后环节,教师播放了一段速写的视频,别出心裁,展示了很多幼儿意想不到的创意作品,能够进一步引发幼儿继续想象与创造的兴趣,对幼儿的思维和观察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建 议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想得较多的是有关动物的内容,这与幼儿的原有经验相符。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提供支持,帮助幼儿拓展思维,进一步提升创造能力?我认为本次活动可以进行一些调整。
1.教具的呈现要更加“意外”
在第一个环节的教具使用上,教师选择供幼儿欣赏的内容要高于幼儿的已有水平。例如,活动最初呈现的半圆,幼儿大多认为是动物的耳朵,那么教师就要选用不是耳朵的图片,给幼儿“意外”的感觉。教师选择的内容要提升和超越幼儿的思维,帮助幼儿进一步拓展思路。
2.视频的范围要更加“广阔”
活动最后部分的视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开拓幼儿的思维,激发他们再创作的兴趣,但是由于这是一个培养创造力的活动内容,教师的逻辑思维触角要更广阔,带给幼儿更大的震撼。例如,可以将两个圆圈设计成宇宙或是植物,将箭头设计成笔头等。教师要引导幼儿从动物、植物、人体、宇宙等不同的角度去拓展思路,这样才能给予幼儿更大的挑战空间,不断地开拓思维。
(本文选自《上海托幼》,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托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