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误读为超前学、超负荷学,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导致的。
江教授:“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并不是我们的专利。在美国儿科学会年会上,希拉里·克林顿曾做过一个主旨演讲“Too Young To Fail”,我把它翻译成中文其实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她讲到,综合了现有的科学证据,在孩子的生命早期与他一起阅读、适当的游戏、进行学前教育等对孩子的社会-情绪、体格发育、认知、语言功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而在贫困、战争、缺乏卫生保健、家庭不和、遭受虐待及忽视等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会出现不断降低的功能。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两根曲线最终的差距很大,决定这两根曲线走向的重要时间段在5岁以前。
这就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另一种科学解读方式,而这是基于大量的循证依据的。
郭宗莉:但是,很多家长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误读为超前学、超负荷学,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导致的。根据您的阐述,我想家长或许应该这样看待西方国家对这句话的理解:如果一个孩子的潜能开发能得到良好的支持,比如,加强父母和孩子间的沟通、亲子阅读等,那么他的潜能发展是具有明显优势的。
由于长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我和教师们特别重视指导家长——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意义重大。曾经有一名新入园的小班幼儿,父母离异,带着孩子的父亲工作十分忙碌,一度想让孩子上全托,来与我商量。我建议这位父亲,即使每天很晚来接孩子、甚至晚上还要工作,但至少可以陪伴孩子在回家的途中交流。亲情的互动哪怕每天只有30分钟,哪怕是每天孩子起床时与他拥抱、问候,这种体验对于孩子的成长其实是不可或缺的。
江教授:您说得对。如果这个孩子长期在家庭不和甚至缺乏与父亲互动交流机会的环境下成长,他的脑发育就会受到影响,而且今后可能会表现出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说到这里,家长们不妨看一看来自新华网多媒体中心的一组《中美孩子家务清单对比》的漫画。
漫画很形象地展现了9个月到13岁以上这8个年龄段里,中国和美国孩子的家务内容。中国孩子的重心在认字、背唐诗、各种才艺培训、学科学习上;而美国孩子的家长,更注重培养孩子扔垃圾、整理玩具、刷牙、喂宠物、浇花、做家务等。从孩子的家务清单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家长更重视学业,他们将良好的学业开端视为未成年阶段的主要任务,而美国家长则认为在早期培养孩子拥有独立能力和自主性更有意义。可见,在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两国家庭教育的重心与内容也相去甚远。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首先,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包括价值观是很难改变的,我觉得没有必要刻意去改变,关键是要了解其优势与劣势,不要一味地照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次,不同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很难有好坏之分,关键是如何运用,以适合每个孩子的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