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上海托幼微信,搜索“shtuoyou” 或直接点击“上海托幼”加关注
────────────
文/应彩云
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
《上海托幼》相约名师专栏作者
细数行为习惯,不外乎言行举止。教室里,伙伴交流、站相坐姿、待人接物、共守规则……这些都与孩子的行为习惯有关。
细细思忖,孩子良好行为习惯难以养成的首要原因,还是在于重视程度不够。尽管教师和家长都明白,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孩子受用一辈子,但在日常教育中,依然有忽视习惯养成的现象。
我曾经听到一个高二学生的父亲疑惑地问:“是不是孩子的行为都是天生的?”我当下反问他:“你曾帮助儿子养成了什么好习惯?”他立刻炫耀说:“有啊!有一次看到儿子伸手去触碰电源,我便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以后儿子就再也没碰过电源插座。”显然,在这位父亲的记忆中,行为习惯只与“玩电源会出人命”之类的大事有关,而孩子“睡前不洗漱”等行为则并不重要。
所以,并不是好行为难以成为好习惯,而是教育者潜意识里把它当小事。但要知道,行为习惯的“小事”,却可能决定着孩子的“大”命运。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小事”做起,且从细微处着手。
小班游戏“躲猫猫”中有一个环节,要求孩子边念“闭上眼,躲猫猫;睁开眼,找一找……”边配合着做蒙眼动作。教师发现一个孩子没有蒙眼睛,就提醒说:“乐乐,你怎么不蒙眼啊?蒙上眼睛啊!”一旁的妞妞听了,便睁开眼说:“老师,你怎么不蒙眼啊?蒙上眼睛啊!”看到这一幕我当场笑翻了。
瞧!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不仅要言传,还要重视“身教”,做到表里如一。
可以想象:我们一边叮嘱孩子“看见长辈要主动打招呼”,一边自己却无视擦肩而过的老人;一边指点孩子“坐着得把腿收起来”,一边孩子却险些被我们伸长的腿绊倒;一边要求孩子“别人说话别插嘴”,一边却常常打断孩子的话……这样的教育情境,恐怕难以养成孩子的良好习惯。
其实,千万别小看言行一致,它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教师的人格。因此,纵然做到言行一致并不容易,我们也要为了孩子的未来而自律自控。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一致性,还体现在不同情景中的行为一致。
我对儿子的教育最值得自豪的是儿子用餐行为的培养。自儿子出生后,奶奶便来帮忙做饭,所以,晚餐常常是一家四口围坐一桌,其乐融融。我们的规矩是:奶奶不坐下,我们不动筷开吃。尽管奶奶常唠叨:小孩小,没关系啦,但是我们始终坚持。就这样,儿子日常用餐还算有礼有节。
可是,有一次在节日里,我的父母和哥哥一家来我家聚餐。饭桌上,儿子却嚷嚷着要吃这吃那,对我的暗中提醒全然不理。于是,我便一把把他抱离了餐桌。我俩相对,儿子“听”到了我的提示,尽管他仍然大声地哭着。
哥哥见了责怪说:“何必呢?我们大家都在,你搞得这么不愉快。”我充满歉意地解释:孩子很“坏”的,他和我们在一起都很习惯,可是舅舅和外婆来了,他也许觉得可以不一样了,我要趁“机”告诉他,好的行为应该体现在不同的环境中,好习惯就是这样渐渐养成的。
从此以后,儿子的用餐行为一直是我的骄傲。我记得儿子当时还不满3岁。
相反,我们常看到:在幼儿园里,孩子在教师的提示下,渐渐习惯了靠右边上下楼梯。可到了电影院里,教师却催促着右行上楼的孩子:“赶紧啊,左边也可以啊,扶着扶手就可以啦!”于是,从安全出发而定的上下楼梯的规则,因情景不同而成为不了习惯。
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还要注意保持其持续性。
一位青年教师因为班上孩子轻轻搬动小椅子的好习惯难以养成而苦恼,她告诉我:上个月,我重点让孩子养成搬椅子的好习惯,孩子表现都不错。这个月,我强调少了,孩子们便又开始拖椅子了。我便与她分析:对啊!因为有经常的提醒和要求,孩子知道该如何做。但日子一久,孩子自然会懈怠。如果这时教师也懈怠了,无形中便容忍了少数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们把教师的不干预看成是一种妥协,于是,原先形成的好习惯因为教师的不坚持而“前功尽弃”。
因此,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予以重视,孩子的好行为一定能转变成好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