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进区时,三位老师要对幼儿针对性指导吗?
首先我们要思考孩子需要你指导吗?有必要进行指导吗?指导要基于什么?基于孩子的需要。
区域活动实施的原则——“非必要不指导”。
必要的指导有三种情况,第一就是无所事事。孩子进区以后,他无所事事;第二种情况是孩子主动发起求助;第三种情况,存在安全隐患。通过你的这种扫描式的观察发现,孩子进了区域后,区域里边材料和环境存在安全隐患,那你要及时去防止这样的安全问题的发生。如果没有这三种情况,我们真的没有必要指导。
如果说我们把空间创设好,有丰富、适宜的材料提供,有足够的、安全、卫生的有准备的空间,尽可能地消除了安全隐患,孩子的操作,符合有经验、有兴趣、有发展的需要,时间又是合理的、充分的,孩子有计划、有规则意识、有标识的提醒,那孩子不会去发起求助,至少不会有很多的求助,所以隐性指导要前置化、间接化,当区域活动真正开展时,老师就要静待花开,“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孩子不管他做的好不好,他只要在专注地做事情,他有自己的想法,做事情遇到问题时他们在绞尽脑汁地想,他们在想办法解决问题。即使解决的不好或者没有想到办法,我们也不要去干预,可以让孩子自己想一想,他总会有自己的智慧,要么去解决这个问题,要么他就会变化玩法,他总会让这个活动持续下去的。老师有时候还是要退一步,先放放手。
一个老师怎么样更好的全程观察一组的孩子?因为总是有其他组的孩子干扰。
1. 干扰还是正常互动?互动情况也是观察的重要内容。
2. 观察分为:参与性与非参与性观察、公开观察与隐蔽观察、自然观察与实验室观察,我们幼儿园是前者。《评估指南》也强调自然持续观察,活动中幼儿与其他幼儿的互动情况是观察重点之一。
设置了观察目标,但是游戏过程中发现了其他有观察价值的内容,要怎么选择?
1. 一定要选择吗?观察只能有一个目的吗?两者最好兼顾。
2. 有目的观察与随机观察,幼儿园老师观察是自然随机观察为主,记录那一刻就目的,但目的不一定唯一。
3. 幼儿园教师观察应是自然观察,而不是实验室观察。那么观察目的是为了研究还是了解幼儿、促进幼儿发展?当然是后者,所以目的是要根据现场情况调整的。
如果你想重温张晗教授《区域规划及其活动指导策略》云端教研,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再次回顾学习。
张晗教授
《区域规划及其活动指导策略》云端教研
#往期推荐#
点亮“在看”一起学习
戳“”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