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游戏环境与时间无法支持自主游戏
董旭花教授在对山东省一些幼儿园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幼儿园室内外游戏环境和玩具材料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户外活动空间不足,户外没有游戏区域,缺少玩具材料和运动器械等。
游戏环境与材料的缺乏,导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与此同时,董旭花教授发现,多数幼儿园基本游戏时间可以得到保障,但仍然存在集体教学占用较多时间,幼儿自主游戏时间不足、教师限制过多等问题。有些教师表示:“没有时间游戏,因为课程太多,教学计划进行不完”。
理念偏差
对好游戏、课程等认识模糊
除了硬件条件不达标,游戏时间安排不合理,开展自主游戏最大的最大难题,可能就是教师的观念问题。
董旭花发现,教师对于游戏与儿童发展关系的认识到位了,但对于游戏与课程的关系、什么是好游戏、如何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等问题的认识还很模糊,存在不少误区。
首先,对“游戏”的认识偏差。例如,针对“什么样的游戏是好的游戏”这一问题,教师都会说“孩子喜欢参与,兴趣高”很重要,但同时一定会强调游戏应该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增长见识,培养好习惯”“能让幼儿玩中学”。当问教师“老师带着孩子玩更好还是孩子自己玩更好”时,大多数老师的回答都是“孩子自己玩更好”。
但当继续追问“您的幼儿园老师带着玩的时间更多一些还是孩子们自己玩的时间更多一些”时,老师们回答更多的是“一天中,老师带着玩的时间多,因为要关注孩子的安全和常规”“因安全隐患,老师带着玩比较多”“教师为孩子创建主题,再让孩子自己玩”……
其次,对游戏与课程的关系的认识偏差。例如,针对“抛弃现有教材,追随孩子生成课程可行吗”这一问题,几乎有80%的教师的回答是:“可行。”可是,当继续追问“你的幼儿园可以吗?你的班可以吗”,几乎有95%以上的教师回答:“不行。”不行的原因是:“幼儿学不到系统完整的知识”“因为习惯,没有了教材教师不适应,教师需要提前备课”“在幼儿的学习中,知识要有,这些从游戏中无法提取”“因为自己的水平不高”“老师可能驾驭不了,思想固化,不愿意改变”……
由此可见,教师对于游戏和课程的关系认识模糊,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并不认为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通过游戏是可以学到知识的。
再其次,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认识偏差。例如,针对“您是如何理解‘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这一问题,很多园长老师的回答是:“设置的课程、组织的教学活动都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在玩中学”“在课程中掺杂游戏内容,在游戏中加入课程知识,让幼儿感兴趣”……
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访谈中无法回答“如何判断一个幼儿园是否做到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问题,或者答非所问,比如,某位老师回答:“可以通过看孩子的大运动能力的发展”“看环境是否温馨、师生关系如何”。甚至还有一位教龄10年的业务园长回答说:“首先要有省编课程,从中挑选适合孩子的东西,运用到一日生活中。”
认识与行为“两张皮”
内心认同放手,但实际办不到
董旭花发现,教师对于自主游戏中自身的角色和应发挥的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和明确,但在实际行动中还是容易走向领导和控制,认识与行为之间的差距较大。
对此,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梁慧娟认为,不少理念、实践“两张皮”的老师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自知的”,即他们自己并未意识到“自己没做到”,因为他们头脑中缺乏审视自身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标准和自我反思能力。这也是当前幼儿园教师培训中急需的。
那么该怎么办呢?梁慧娟认为,任何教育理念,要转化为相应的教育实践,都需要历经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简单说,这个过程涉及到理念的知晓、理解、实践、认同到专业自觉多个环节及循环往复。其中的关键环节,是“实践”。
只有去实践,教师才能发现自己对理念的真正理解是什么,培训者也才能发现教师是不是真正理解了理念;只有基于实践中教师教育行为的研讨,才能发现教师是不是真正认同这些倡导的理念,也才能发现真正指引教师教育行为的理念是什么。如果处理不好以上问题,自然就会出现教师在理念上“说一套”,实践中“做一套”。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爱华发现,这个问题主要还是教师有一种习惯的惰性。教师总认为自己比孩子懂得多,很多东西都是预设以后教给孩子的。这就造成教师嘴巴上讲相信孩子,但行动上还总是无法正确认识到孩子本身就是有能力的主动学习者。
与此同时,也没有具体的事实向教师证明,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另外,教师不敢放手,他们会担心,我这样是不作为,害怕放手后,孩子不会玩、不能成长。教师会把放手当成放任。同时,教师也担心孩子安全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对孩子不信任。
只要教师走出了放手的第一步,就会发现孩子有自我保护能力,而且孩子真的能干。这样,教师就会发现一个与以往不一样的孩子,从而产生惊喜,改变以往对孩子的认知。
一但教师发现孩子是能干的,他们就更愿意放手了。教师更大胆放手,孩子也会更能干。这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放手的过程中老师也要学会观察,观察是“教”或干预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我们才能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经验,觉察和确认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才能决定是否需要干预和干预的适当方法。只有通过与幼儿的互动和自己的反思,我们才能根据幼儿的反应调整与幼儿互动的方式方法、节奏与速度,接住幼儿打过来的“球”,“有的放矢”地去支持、帮助和引导幼儿的学习活动。活动区活动的指导是以观察为基础的连续的教学决策过程。
董旭花教授在园全直播间曾说,教师对自主游戏的理解直接决定教师的观察与引导,点击下方视频我们再来重温下董教授与大家分享的精彩内容吧!
如果看了文章和视频的你觉得意犹未尽,或是还有疑惑,那就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园全学习资源库,找董旭花教授解答疑惑吧!
董旭花 教授
《基于专业观察的自主游戏指导》
本文部分内容源自董旭花教授刊发于《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的文章,高山仰止,专业风范。诚挚感谢专家老师的思想引领,给予幼教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指明方向,给幼儿老师点亮专业发展道路的心灯。本文转载仅用于学习资源的分享,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排版丨Raily
审核丨不写昵称
#往期推荐#
点亮“在看”一起学习
戳“”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