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幼教教研员、上海市特级教师
“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支持”是继2013年“基于儿童发展的师幼互动”、2017年“基于目标的活动设计与实施”后的又一个主题。
如果说“基于儿童发展的师幼互动”是倡导“过程意识”,“基于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是指引教师在开展各类活动时要具备“目标意识”,那么“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支持”是强调教师必须树立“儿童意识”,本质上强调“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去思考教学”。
近几年,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学前教育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的精神要求——
然而,我们也面临着进一步“遵循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保教理念,尊重个体差异,促进每一个婴幼儿全面且富有个性地成长”的挑战。
我们发现很多教师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遗忘”童年,再加上成人与儿童在解决问题时本身存在不同思路,因而很多教师思想上接受“坚守儿童立场”,可一旦投入具体工作,依然习惯用成人的标准来制约儿童。
为此,我们提出“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支持”主题,旨在鼓励教师在对目标、内容、教学与评价作整体性思考的同时,强化“儿童意识”,尊重每一个婴幼儿、接纳婴幼儿的差异,助推更多“有意义的教育”发生,培养具有学前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教师。
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支持,是努力站在最有利于儿童生命成长的立场上,尊重儿童生命成长的基本逻辑,关注个别差异,让课程、更重要的是课程实施来承载和呼应每一个婴幼儿成长的张力与诉求,从而激发其好奇心和探索意识,在主动学习中体验自我价值,促进每个婴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支持、挑战教师的专业成长,敦促教师经常思考:
对培育遵循婴幼儿发展规律、尊重个体差异、具有课程领导力的教师有积极意义。
坚守儿童立场,确保在园每
一日“像孩子一样学习与发展”
坚守儿童立场
强调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生存保障,更需要拥有“幸福童年”的成长过程。
为此,教师要践行“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认识每一个寻常时段渗透教育、蕴含契机,教师还需要不断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幼儿课程经历,才能更充分地关照婴幼儿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
强调切实关注婴幼儿经验的连贯性,树立托幼、幼小衔接意识,并立足每一个婴幼儿的兴趣需要、学习方式、成长速率,为其主动、自信、快乐成长提供支持。
推动教师在把握发展目标与婴幼儿之间,不再是简单演绎传统意义上的、围绕一个目标不断指令、鞭策婴幼儿攀登的过程;
不再将教师的“教”和婴幼儿的“学”仅限于一节节预设的集体教学活动;
而是不断超越对儿童应该学习什么的先入为主的期望,倾力专注于他们正在学习的东西,并学着将婴幼儿视为自己发展和学习的积极参与者。
低结构活动中的“儿童立场”与“教育支持”
低结构活动是学前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低结构活动强调教师创设一个能使婴幼儿感受到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并通过多种材料的提供,激发婴幼儿游戏、学习的需要,并促进每一个婴幼儿在行动、思想和表达上保持生动性和独特性。
在近几年的低结构活动实践中,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最大限度信任婴幼儿、鼓励婴幼儿在属于自己的学习过程、成长经历中主动发展;
教师在着力确保时长、频次、活动空间的前提下,用足“没有门槛”的资源,支持婴幼儿投入游戏与探索活动中,实现从“我想让你这样玩”到“我想看你怎么玩”的蜕变。
想要在低结构活动中实现“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支持”,教师亟待提升“观察倾听——分析识别”能力。
观察倾听,不是教师不作为,是教师充满好奇地研究婴幼儿,探秘幼儿世界,并带着专业的眼光,对婴幼儿在不同活动中的典型表现(情绪状态、语言、动作等)实施更加准确、全面地分析,这是落实针对性教育支持的基础,也是教师“面向每一个”的开始。
低结构活动也挑战教师即时回应、延后支持等能力。
有时,活动现场的一个手势、一句话能让婴幼儿获得豁然开朗的喜悦,而有时一个精心设计的活动能更进一步助推婴幼儿发展。
尤其,在低结构活动后的分享交流中,教师不仅需要认真倾听幼儿的讲述、接纳他们的表达,更需要在幼儿的情节、困难、情绪以及各种矛盾中捕捉教育契机、聚焦他们的真实问题。
教师如何在培养他们良好倾听习惯的同时,发挥“话语调度”的作用,引发幼儿积极讨论,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与教师的教育机智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预设的集体教学活动中
的“儿童立场”与“教育支持”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进一步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在面向3-6岁幼儿的集体教学活动、2-3岁幼儿的小集体活动,以及0-3岁婴幼儿的亲子活动中实现“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支持”,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立足婴幼儿原有发展水平及学习需求,确立适度的挑战内容,这是教师寻找幼儿可能的“最近发展区”的关键。
强调“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支持”,必将引导教师站在儿童发展的角度:
事实上,在面向3-6岁幼儿的集体教学活动、2-3岁幼儿的小集体活动,以及0-3岁婴幼儿的亲子活动中教师尊重婴幼儿个体差异也至关重要,我们不主张将集体教学的活动目标当成“唯一标准”来监测每一个幼儿是否达标,我们期望看到教师睿智地促进每一个婴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反思性实践有助于教师不断走
近婴幼儿、实施有意义的教与学
反思性实践是定期回顾并进行思考的行为,思考那些近期发生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的事情,以及这些事情背后的含义。这些反思揭示了我们自己以及他人的经历,为未来的行动奠定了基础。
反思性实践特别注重“询问过程”,因为“询问过程”可以让我们注意到实践中被忽略的对过去经历的理解。
反思性实践
幼儿观察成为教师完成优质教育支持的必要专业素养,以上是徐则民老师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支持,实则在幼儿园工作当中老师们也需要专业的支撑,园园特别整理了三个板块的实操性较强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从而助力于老师们新学期专业的提升。详情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专业提升通道。
专栏 · 课程建设
高校知名专家
实践名园长+一线名教师
助力幼儿园高质量园本课程
的构建与实施
识别二维码即刻进入专业学习
专栏 · 环境创设
带给你
环创的系统性思考
全方面助力幼儿园
环境的打造
识别二维码即刻进入专业学习
专栏 · 游戏
让幼儿园
的游戏更具儿童立场
助推幼儿园游戏课程
更具质量品质
识别二维码即刻进入专业学习
本文源自:徐则民老师,高山仰止,专业风范。诚挚感谢专家老师的思想引领,给予幼教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指明方向,给幼儿老师点亮专业发展道路的心灯。本文转载仅用于学习资源的分享,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往期推荐#
点亮“在看”一起学习
戳“”一起进步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