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集体歌唱活动开始程序的设计,实际上是指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情境中使幼儿第一次接触一首新歌曲的活动设计,也可以说是歌唱教学系列活动中的第一层次的活动设计。以下建议的方法如果应用得合理,就不但能够减轻教师教授与幼儿学习的负担,提高有限教学时间段内的教学效益,而且还能够使平淡枯燥的新歌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情趣。
1.由动作开始的设计
该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类的歌曲:词曲简单多重复。歌词内容是直接描述动作过程的或是比较富于动作性的。但是,有些时候,这种方法还会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这种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动作开始”或“动作在前”。
(1)教师提出并直接展示一种或一套简单有趣的动作或动作游戏。在儿童开始对教师提供的动作进行模仿或游戏的时候,教师同时开始演唱或者播放新歌为幼儿的活动伴唱。《头发肩膀膝盖脚》。
原歌词:“头发肩膀膝盖脚,膝盖脚,头发肩膀膝盖脚,眼睛耳朵鼻子嘴。”
a教师提游戏方式:全体幼儿先把双手轻轻放在脸颊上,教师喊出身体某一部位的名称时,全体幼儿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将双手移到该部位上去。
b教师以随意的顺序喊,有时快有时慢,以使幼儿感到紧张有趣。
c教师改用歌词中的顺序喊,并逐步加快,让幼儿逐步发现其中重复的规律。
d教师改用歌唱的方式发出指令,让幼儿逐步熟悉歌曲的整体形象。
(2)教师提出某种形象或活动。邀请幼儿用自己创造出来的动作进行表现.在教师带领幼儿对选择出来的幼儿的动作进行模仿或练习时,教师同时开始演唱或播放新歌为幼儿的括动伴唱。如《毕业歌》:“时间时间像飞鸟.滴答滴答向前跑。今天我们毕业了,明天就要上学校。忘不了幼儿园的愉快欢笑,忘不了老师的亲切教导。老师老师再见了,幼儿园幼儿园再见了。等我戴上红领巾,再向你们来问好。”
a教师邀请幼儿创造两种身体动作分别表现钟表的秒针滴答运动的样子和大自鸣钟摆锤敲正点时运动的样子。(前者应该小而短并且比较轻快,后者应该大而长并且比较悠远)
b教师演唱歌曲的曲调,第一、三部分唱轻快.第二部分唱得深情,并同时请幼儿边倾听。
c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歌曲的第一、第三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并且是轻快活泼的,第二部分的曲调是不同的并且是探情的。
d教师出示挂图。并一边带领幼儿做动作、—边范唱歌曲。
2.由歌词创编开始的设计
该方法适应范围主要是一些词曲内容简单多重复、歌词语法结构单纯清晰、具有某些语言游戏性质的歌曲。当然,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这种方法也会有比较广泛的适应性。
这种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歌词创编开始”或“歌词创编在前”。
(1)教师直接提供新歌的第一段歌词,并用边演唱边做动作表演的方式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的表述结构”。然后紧接着邀请幼儿创造性地提出另外新形象的歌词,由教师将幼儿提出的新形象歌词填入歌曲。“替换”掉原歌词中的相应部分并演唱出来。如此反复,并逐步邀请幼儿尝试进行新歌词的直接填唱。如《胡说歌》:
a教师直接演唱第一段的歌词。该歌曲实际上只是将唯一的一句歌词“你把袜子穿在耳朵上吗”一共重复了五遍。
b教师邀请幼儿和教师一起跟随歌声做有关动作。
c教师邀请幼儿提出其他生活中非正常的穿戴方式,并帮助幼儿用与歌词相同的表述结构将新的形象编成歌词,接着再邀请幼儿创编相应的身体动作。
d教师演唱新编填出来的第二段歌词,并邀请幼儿和教师一起随歌声做新创编出来的有关动作。
(2)教师提供某种情境。引导幼儿用语言来表述这种情境.紧接着再由教师将幼儿提出的语言组织成歌词并演唱出来。如:《再见吧冬天》。
a教师提出情境:冬天就要离去,大家怀念冬天中许多美好的事物。对冬天说再见,并且希望冬天再来。
b教师邀请幼儿提出各自对冬天的美好印象.如下雪、结冰以及各种有趣的冬季游戏等。
c教师将幼儿提出的某一事物编到歌词中唱出。如:“再见吧雪花!再见吧雪花!再见吧冬天!希望你再来吧!”
d教师邀请幼儿按照歌词的结构自己组织歌词,并和创编的幼儿一起将新词填入曲调并唱出。
3.由情境表演开始的设计
该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些歌曲:歌词内容所反映的是一些简单的幼儿可以“一目了然”的情境或事件.而且这些情境和事件也是幼儿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的。
该方法的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情境表演开始”或“情境表演在前”。里所说的情境表演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而且也完全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可以是由教师或幼儿在现场做的哑剧表演或歌舞表演,也可以是由教师或幼儿利用木偶或其他功能类似的教、学具做的情境表演,还可以是由教师在投影屏幕或电视屏幕上播放的有关情境表演。
在以上各种可选方式中,首选的方式是各种现场的哑剧表演。现场哑剧表演的长处是:其一,表演者在时空方面与观赏者最为贴近,更容易相互吸引和交流.其二,表演者离观赏者最近,便于观赏者注意和看清表演的细节。其三,表演者不需要为这类表演活动做太多的准备。其四,一般也不需要额外的经济投入。当然.其他各种方式的适当穿插使用也可以丰富儿童学习体验。
另外,这种情境表演的设计应该重点突出,表演动作要能“点睛”、“出彩”,而不是“面面俱到”、“平铺直叙”。
(1)教师表演,用动作象征性地表述全部的歌词内容.如《谁饿了》:
a教师表演,用动作象征性地表述全部歌词内容,如:“一只大猫出来了”(模仿动物走路的样子),“肚子饿得咕咕叫”(做出表现肚子难受的样子),“看见了小老鼠”(做出看见食物很惊喜的样子).“啊呜啊呜吃完了”(先做出狼吞虎咽的样子.再做出吃饱后很满足的样子)。
b教师邀请幼儿猜想教师的表演所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一开始是谁来了?它怎么了?后来它突然看见了什么?最后它又怎么了?
c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想组织歌词并带着前述的那些表演动作演唱给幼儿听。歌词可能是任何动物以及它们喜爱的食物。
d教师邀请幼儿一起随歌声做动作。
(2)教师邀请本班或其他班级的个别幼儿事先准备好一套表演,或教师临时邀请个别幼儿配合教师做一套表演。该表演象征性地表述了全部歌词内容或只是提示了歌词的主要内容。
如《小小蛋儿把门开》:
a教师请一位幼儿。“躲”到一幅“蛋”的图画后面(“蛋”的中间有横向裂文,上部可以打开,后面是空的,幼儿的头部可以露出来),并在其他幼儿看不见的情况下给该幼儿带上一个小鸡的头饰。
b教师告诉其他幼儿自己将去“敲门”.让幼儿猜想门打开以后会有谁走出来。教师:“敲门”,打开“蛋”的上部,戴小鸡头饰的幼儿将头部露出来.教师绕到“蛋”后牵着“小鸡”的手将他领出来,并鼓励他用小鸡的叫声向其他人问好.
c教师拥着扮演小鸡的幼儿演唱歌曲。
d教师重复上述程序,只是每次更换一位幼儿和一种卵生动物的头饰。
4.由故事讲述开始的设计
该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些歌曲:歌词含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表述的内容语言结构也都较前一种稍复杂些。通常会含有难以用动作来表现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描述、情节发展和人物对话等。另外,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体验和记忆,往往在讲故事时还可以配上图片或活动的图景。在采用这种设计处理时,教师应该十分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核心是帮助幼儿弄清和记住歌词、语法结构和内容的逻辑顺序,因此,气氛、趣味的渲染应该注意为理解和记忆歌词服务,而不应搞得过分。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
该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讲故事开始”或“故事在前”。
(1)教师讲故事。如《迷路的小花鸭》:
a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图上有一个池塘,池塘边有一棵柳树,柳树下有一只小小的花鸭子,小花鸭正在伤心地哭。接着教师请幼儿猜想:小花鸭为什么要伤地哭?最后,教师完整地讲述第一段歌词中的故事,告诉幼儿:因为小花鸭”逃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了.所以它正在哭着叫它的妈妈呢!
b教师指着挂图,把第一段歌词清唱给幼儿听。
c教师邀请幼儿一起来猜想:后来是谁看见了小花鸭?他是怎样帮助小花鸭的?帮助小花鸭的人心里高兴会怎样做?
d教师根据幼儿的猜想重新改编第二段歌词中的故事并清唱给幼儿听。
(2)教师与幼儿一起讲故事。如《蝴蝶花》:
a教师出示挂图。图上有一个小朋友正在捕捉草地上停着的一只蝴蝶。
b教师指着挂图讲故事要求幼儿观察.然后总结:这个小朋友看见草地上“有一只小小的花蝴蝶”.他“轻轻地走过去想要捉住它”。可是一直走到蝴蝶跟前,蝴蝶也没有走。小朋友很奇怪:为什么蝴蝶不害怕我呢?
c教师邀请幼儿猜想:为什么蝴舞不害怕?
d教师揭出谜底:“哦!原来是一朵美丽的蝴蝶花!”教师配合哑剧表演动作演唱该歌曲。
5.由歌词朗诵开始的设计
与适宜采用故事讲述导人的歌曲相比,这一类歌曲中歌词的语言更加复杂,但情境性、故事性却又比较弱(当然。故事性较强的歌曲也可以采用此种方洼)。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歌词单独分离出来用或诗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分散词曲同时学习的困难.并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把幼儿的注意力更有效地集中在歌词的音韵节奏等方面的特殊审美特征上。而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中又可以把幼儿的注意力更有效地集中在曲调和词曲的关系上。
该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学习歌词朗诵开始”或“歌词朗诵在前”。如《蜜蜂做工》:“嗡嗡嗡嗡嗡嗡,大家一起来做工。来匆匆.去匆匆,做工兴味浓。春暖花开不做工,将来哪里好过冬。嗡嗡嗡嗡嗡嗡,别做懒情虫。”
(1)教师教幼儿学会朗诵歌词。
(2)教师示范用较快的速度吟诵歌词——即用类似唱歌的方法朗诵。该方法注意突出歌词的节奏以及每句终结处所押的“ong”韵和“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
(3)教师鼓励幼儿和自己一起吟诵歌词,并同时用琴声为幼儿的吟诵。
(4)师鼓励幼儿集体、独立吟诵歌词,并请幼儿同时注意跟随琴声的。
6.由游戏开始的设计
历史上有许多传统的幼儿游戏活动都是伴随着歌曲进行的。在早期的传统教育中,这种游戏歌曲也都是在学玩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的。后来不知何时教师习惯了把游戏和歌曲分开来作为两个独立的内容来教授,也就把原本自然的活动人为地弄得不自然。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只不过是把事情恢复到它的本来面目。
该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游戏开始”或“游戏住前”。如《丢手绢》
(1)教师教幼儿玩《丢手绢》的游戏。教师当丢手绢的人,并在每次从头开始玩时自已清唱歌曲。
(2)幼儿轮流当丢手绢的的人,教师在每次从头开始玩时带领集体幼儿清唱歌曲。
(3)大家一起轮流当丢手绢的人,每次改由丢手绢的人清唱前二句,其他人一起清唱最后两句。
7.“填充参与”开始的设计
可以使用“填充参与导人”方法的歌曲虽然并不多,但对合适的歌曲恰当地使用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可能使用“填充参与”方法的歌曲的上要特点是:歌曲中含有不断重复出现的简单的词曲动机。
该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教师第一次范唱歌曲时,幼儿就用朗诵或歌唱的方式参与。幼儿参与的部分主要是歌曲中不断重复的那些部分如《顽皮的杜鹃》:“当我走在草地上,咕咕,听见杜鹃在歌唱,咕咕,当我轻轻走过去,咕咕,杜鹃飞向小河旁,咕咕,我又赶紧跑过去,咕咕,它又飞向远方。咕咕,咕咕,咕咕 ”
(1)教师提出:和幼儿一起玩一个小朋友和杜鹃捉迷藏的游戏。并与幼儿讨论杜鹃是怎样叫的。
(2)教师用一根树枝挡住自己的脸,邀请幼儿在教师的脸露出来时整齐地按照规定的节奏和音高唱“咕咕”。
(3)教师完整地范唱歌曲,并邀请幼儿在教师把脸从树枝后面露出来时整齐地唱“咕咕”。
8.副歌开始的设计
“副歌前置”的方法.主要是针对带有“副歌”的比较大型的歌曲提出的。由于“副歌”通常都是为增加气势、强调主题而特别设计的,所以,在创造手法上也更强调重复。换句话也就是说“副歌”一般都更加容易理解、更加容易激发情绪、也更加容易“上口”和容易记忆。所以.先学会唱“副歌”,然后再在教师范唱整首歌曲时邀请幼儿用演唱“副歌”的方式参与.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该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副歌开始”或“副歌在前”。如《秋天多么美》
(1)教师邀请幼儿做一个“看样学样”的游戏。一共两个动作:拍腿和挥手。教师即兴地重复或变换动作,幼儿即兴反应跟随。
(2)教师边唱副歌边做动作,并要求幼儿注意观察:教师在唱什么歌词的时候做什么动作。
(教师在唱“来来来”的时候拍腿,在唱“秋天多么好”的时候挥手)
(3)教师教幼儿初步学会边唱副歌边做动作。
(4)教师出示挂图,指点着挂图上的有关内容清唱整首歌曲。在副歌开始前教师用“来。。。”字重新给幼儿起音.并用指挥手势邀请幼儿参与进来。
再如《小鼓手》:“我是一个小鼓手,小呀小鼓手.敲起大鼓咚咚咚,咚咚咚咚咚。花儿听了微微笑,草儿听了点点头,小鸟听了跳起舞,小朋友听了多高兴。嘿!我是一个小鼓手,小呀小鼓手,敲起大鼓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a教师出示一面小鼓,用鼓锤敲击出副歌(歌词中加线处)的节奏。
b教师邀请幼儿用敲鼓的动作和嗓音模仿的鼓声表现副歌的节奏。教师用琴声为幼儿。
c教师教幼儿学会唱副歌。(歌词即模仿鼓声的“咚咚”声)
d教师出示挂图,范唱歌曲,并在歌词顺序容易混淆的地方(“花儿听了微微笑,草儿听了点点头,小鸟听了跳起舞,小朋友听了多高兴”)指点挂图上的有关内容。在副歌开始时用指挥手势邀请幼儿参与进来演唱副歌。(如需起音,参见上例)
9.无意义音节玩唱开始的设计
所谓“无意义音节”是相对有意义的歌词系统来讲的。有的时候.我们邀请幼儿用“啦啦啦”、“嘟嘟嘟”或“嘀嘀哒哒”的方式或邀请幼儿用唱乐谱唱名的方式来玩玩唱唱,往往也可以起到增加情趣、降低困难的效果。这些“奇奇怪怪”的声音,有的时候可以由教师向幼儿提出建议.有的时侯也可以由教师鼓励幼儿进行创造。
“无意义音节玩唱”的方法可以摆在任何程序之中,如果作为导人的程序就是要安排在新歌学习的开始部分。
(1)这种处理可以是为较小年龄幼儿设计的,并作为歌曲学习的导人步骤把这个程序安排在幼儿第一次接触新歌的时候。如《小乐器》:
a教师提供若干打击乐器,分别演奏它们,让幼儿一一倾听它们的声音和节奏。
b教师鼓励幼儿用动作和嗓音分别模仿它们的声音。教师用琴声给幼儿,逐步使幼儿能够唱出这些乐器的模仿声。
c教师继续鼓励幼儿自己想像出各种“奇怪”的乐器,可以发出“奇怪”的声音。如“叽咕叽咕、科啦科啦”等。
d教师帮助幼儿把这些新发明的乐器声音填到乐曲中去唱着玩。
(2)这种处理也可以是为较大年龄的儿童设计的,并且作为对歌曲的新的表演处理把这个程序安排在比较靠后的部位。如《邮递马车》:
a教师教幼儿学会用打击乐器为这首歌曲的录音。
b教师引导幼儿创造无意义音节。要求能够表现出马车声由远渐近又由近渐远的形象和人们迎接邮递马车时的愉快心情。
c教师评价、组织幼儿的意见。调整自己原先的设计。
d教师与幼儿一起尝试演唱出新处理过的新歌词。
如以下范例:
第l~2句:无意义音节——“du”。
第3句:无意义音节——“DA”,
第4句:无意义音节——“LA”.
第5~6句:歌词——“听啊,听啊。听啊.听啊,马车来了!邮递马车心爱的马车!”
第7句:无意义音节一“la”
第8句:无意义音节——“da”
尾声:无意义音节——“du。
10.直观形象开始的设计
该方法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样一些歌曲:歌词含义对学习歌曲的幼儿来说不够明确,歌词的先后顺序比较容易混淆。过去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使用图片等直观形象来帮助幼儿学习,但在使用时尚不太能够注意突出重点,有时不但没有能够帮助幼儿反而干扰了幼儿。因此,在这里重新提出这种方法,是要请教师特别注意方法采用与解决幼儿学习困难之间的关系。
【应怎样设计新歌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