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院 罗瑞霞
导语
复述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在我们幼儿阅读教学中被经常使用,是教师讲述故事后,在幼儿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幼儿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将故事连贯地讲一遍。但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复述,我们遵循的复述原则是要与原故事基本结构保持一致,而非想到哪说到哪。适时地让幼儿复述,不仅可以给幼儿提供更多自由表达的机会,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教师也以此可以了解幼儿在课程目标实现上的掌握情况,加深对故事的深入理解,因此,课堂中的复述还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不同年龄阶段其认知特点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复述特点和策略也有一定的区别。小班幼儿具有直观形象性思维的特点,语言多以单个事物命名、短句为主,因此其复述策略是要求幼儿复述故事中听到的重点词汇或者相对难理解的个别事物名称等,或者复述句子的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教师在幼儿复述之后,需要用准确的语言对难理解的词汇进行解释、用完整的语言建构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框架,将小班幼儿相对分散、凌乱的词汇、句子进行总结提升,并鼓励幼儿模仿复述。
如绘本《饥饿的狐狸》中,第一次阅读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带领幼儿观察图画,大致了解了故事内容,第二次阅读开始可以让幼儿进行单页复述,并引导幼儿注意图画中的细节,最后教师综合幼儿的想法,讲一个完整的故事给全班幼儿听。
中班幼儿思维逐渐趋向于具体,局部观察能力增强,其观察、理解等能力也有一定的增强,其复述时具有一定的概括总结能力,并体现出有序性。幼儿一开始学习概括、总结,很容易出现不到位,不准确的情况,教师可以用通过引导、提问、质疑等方式帮其理顺思路,例如,“故事有谁?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最后结果怎么样?”
大班幼儿可以做初步的自主阅读,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逐渐可以听懂较为复杂的句子,理解一段文字,有意识地组织长句子,其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增强。教师要在幼儿复述的基础上指导幼儿有顺序、有重点、有结构地进行复述,而不只是描述整个故事。例如大班《板着脸的象》,前期通过分段阅读和讨论,幼儿大致了解了小猪和小象相处时出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的故事,在重复阅读时,基于前次的阅读理解程度,教师通过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提问(如下),帮助幼儿整理故事情节,同时可以请幼儿按照这些问题和回答进一步讲述故事内容,也鼓励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就某些情节进行想象,丰富故事内容。
问的问题:
1、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谁?
2、他们是什么关系?经常在一起干什么?
3、但是,有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
4、他们各自是怎么想的?
5、他们各自又是怎么做的呢?各自有什么反应?
6、最后小猪和小象是怎么和好的?
总之,小中大班幼儿各自的年龄段决定了以上不同的指导策略。我们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甄别读文字、背诵文字和复述。个别教师认为幼儿能完整的读出文字或者背出书面文字就是复述。但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读文字是要幼儿认识文字即可完成,背诵是幼儿纯粹的记忆,而复述是幼儿需要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2.抓不住重点。3.过多地复述细节。由于幼儿的总结能力有限,容易想到什么说什么,对于细节的复述过多,教师要及时引导幼儿观察重点,紧扣主线进行复述。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在指导幼儿进行复述时,首先自身要理清楚有哪些复述策略,才能更好地进行指导。复述策略主要包括理解复述和提供支架。理解策略是即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可以比较完整、清晰地复述出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在把握故事重点的基础上补充一些自己的理解。教师在确保幼儿已经基本理解了故事的大义和结构后,可以采用此策略。
另一种策略是提供复述支架,即依据故事结构六要素,给幼儿提供表格或者知识网络图等辅助幼儿复述。这种策略在中大班使用较多,此阶段幼儿阅读能力已经有显著的提高,在日常教学中逐渐接触到故事结构、自主阅读等内容的学习,比较符合幼儿现阶段的阅读水平。例如中班下绘本《巨人》,通过前面几次的阅读,幼儿能理解故事内容,也大致了解了故事的结局,最后可以用故事结构图的形式,让幼儿依据结构图较为清晰、连贯地复述故事,并表达自己对故事理解。
我们可以这么做,首先根据幼儿回顾的讲述,在故事结构图中粘贴事先准备好的图画或字条,然后要求幼儿对应结构图复述故事,结构图做为一个支架,给幼儿搭好了框架,幼儿借助于故事框架,进而补充自己所理解的内容进行复述。
当然,虽然每个年龄段有其阶段特点,每一个幼儿也各有差异,我们需要正确对待幼儿复述过程中的错误,鼓励在先,纠错在后。同时要注意的是,我们说三个年龄段各有其特殊性,但不具有绝对的分界线。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