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院 冉甜
本文节选自《幼教评论》
2017年6月刊,总第41期
在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活动中,我们一直在思考积木游戏活动是否是让幼儿愉悦地玩一玩、搭建出一个物体就结束了?尽管积木建构活动是综合性活动,但这种综合性的游戏活动中是否涉及某些学科概念?我们应如何引导,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这些都是当前幼儿园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本文要着重讨论的问题。
一、基于学科概念的积木建构游戏探索实践
幼儿为了要达成让所搭建物体或建筑物具备特定功能的目标,必须整合并延伸先前搭建积木的所有经验,并思考造型、结构与功能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搭建出理想中的成品。幼儿在搭建过程中,需要对积木搭建的数、量、形与结构力学的学科基本概念有深刻的体验与理解。(马祖琳、戴文清,2013 )
例如,幼儿想要用积木搭建天桥、大楼,且在使用积木搭建建筑物的过程中需要思考如何搭建才能让建筑物保持平衡、稳定,这一过程就涉及了一些与结构力学相关的基础概念——某些设计将使结构更加结实、稳定;为了克服重力,结构必须是平衡的、受力也必须均衡,否则它将倾斜或倒塌;足够结实的底座/地基、相对低的重心,使得结构在负重时不会垮塌或倾斜。
因此,通过积木游戏活动,幼儿能理解一些基础的建构结构力学概念,而理解这些基础概念的意义,能促进幼儿更好地进行建构。
建筑结构力学基本要素主要包括:
1. 材料属性,如木制材料、泡沫制材料等。
2. 建筑基本部件,如基座、板、梁、柱、墙、屋顶、窗户等。
3. 建筑结构力学,如平衡、稳定、重力、负荷、张力、压缩、扭转等。
4. 建筑造型,如对称、主从关系、比例与尺寸等。
5. 影响建筑结构的因素,如材料属性、受力面大小、连接情况等。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幼儿理解这些概念。例如,如何阻止搭建的塔扭曲?如何阻止桥下沉或者弯曲?当幼儿越来越熟悉搭建程序和材料时,教师应问一些问题让幼儿做决定,促进幼儿通过不断尝试理解基本的概念。
以稳定性为例,在多种情况下搭建积木时稳定或不稳定的情况如下:不同材质的积木搭建起来,稳定性是不一样的,木制比泡沫制、硬纸板搭建稳定性更好;大积木在下,小积木在上,稳定性更好一些;一个三角形依靠某一个三角点竖立,虽然有可能平衡,但是很不容易,因为支撑面太小;当尝试着让两个三角形竖立起来组合成一个方形时,它们是不稳定的,这两个三角形会相互分离。教师需要鼓励和引导幼儿不断地尝试,理解稳定性是与材料的属性、支撑情况、连接情况等相关的。这样在之后的活动中,幼儿就能更明确地选择材料进行搭建。
具体来说,要探索与深化幼儿对建构中存在的结构力学的理解,则需要引导幼儿:
1. 学习使用各种不同材料(木制、塑制、硬纸板等)进行搭建。
2. 体验作用力(如重力、压力、张力等)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3. 理解不同材料属性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4. 发展科学探究技能,如质疑、提问、探索、调查、讨论、反思,从而建构理解。
5. 发展科学态度,如好奇心、乐于探索、开放意识、体验建筑的快乐。
以搭建塔和围墙为例,教师需引导幼儿探究不同的建构材料、设计和策略是如何影响塔结构的稳定性;引导幼儿了解不同的建筑材料、设计和策略是如何影响围墙的承重力;教师需要鼓励幼儿思考如何选择材料和设计方案才能搭建更高的塔、更大的围墙。同时,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幼儿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例如,带领幼儿在附近走走看看,带上纸笔,观察建筑物、路标和广告牌等。如果幼儿看到某个建筑正在建设,引导幼儿观察墙壁的搭建方法,建筑材料的铺设方式、标杆立起来的方法、结构中的形状,画下结构草图,并尽可能抓住结构细节。回到教室后,以草图做参考,引导幼儿试着用积木材料来搭建看到的结构。
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引导幼儿思考墙壁的搭建方法和材料的铺设方式,思考是完全重叠的墙容易垮塌,还是交叉重叠搭建的墙更容易垮塌?
其次,引导幼儿思考看到的标杆,探索如何让一支铅笔竖着站立。如引导幼儿思考它是否需要一个地基才能站立?又如,怎样才能不让指示牌、电线杆倒塌呢?教师需引导幼儿试着用管道和连接器来搭建一个结构,如方形或者三角形,观察幼儿是否会发现三角形比方形更结实,是否会发现许多结构的支撑框架中都有三角形?通过让幼儿实地观察、实际操作,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为积木建构打下基础。
最后,通过提出类似有探究性的问题,鼓励幼儿搭建积木,表征结构。
基于学科概念的积木建构活动,目前在我国幼儿园存在得较少,究其原因就是幼儿教师对科学内容和知识的把控不足。因此,幼儿园及教师未来都需要加强这一点,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尝试以科学为支撑开展积木建构活动。
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探索实践
当前许多幼儿园在开展积木活动方面是碎片化的,这样不利于幼儿进行深度学习。数学、科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概念的形成方式。幼儿概念的形成,要经过一个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且通过与物体的互动而主动架构知识。所以,要促进幼儿有意义学习,则需要系统的项目式学习。这种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
例如,中国台湾台中市的爱弥儿幼儿园依据建构主义理论,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开展积木建构活动,帮助幼儿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当教师观察到幼儿面临的挑战后,安排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与物理世界、积木、同伴和教师的互动中去不断建构、整合、修正概念,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如下图所示。(马祖琳、戴文清,2013 )
积木游戏引导策略循环架构图
用“如何搭”“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等开放式提问或问题明确地提问,引发幼儿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幼儿解题能力的展现是受教师“问题解决”提问的启发。教师将问题明显化,并以最少介入的方式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讨论建构行动、反思想法,并提供幼儿逐渐精进思考层次,锻炼逻辑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游戏情境。
引导幼儿针对被表征实体进行经验分享、结构特征描述与检查,并发表自己的建构想法。
鼓励幼儿用类似于设计图的方式,将个人内在想法或团体讨论结果的构想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运用其他玩具或者积木强化幼儿内在表征与外在工具之间的联结经验。
5.观察与体验
增加幼儿解决问题的信息与灵感来源。
幼儿运用积木表征内在知觉经验,或者依据预先构想图堆叠积木,并持续实验于修正堆叠方式,直至完成搭建。
在操作积木时,若产生问题,则由从第一步“提问”开始,引导幼儿聚焦于另一阶段的积木搭建构想思考。通过这样一种循环往复、不断深入地学习,能帮助幼儿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经验。
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式建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长期过程。为了理解建构活动中的科学概念,掌握核心经验,幼儿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不断地思考、操作,最终解决某一问题,这一过程可能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以上关于积木游戏活动的两个实践角度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实践中,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积木活动可能也会包含学科概念,而基于学科概念的积木活动和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积木活动,都可以观察到幼儿的积木建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可以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式建构活动为载体,厘清活动中可能或已涉及的学科概念、建构技能等,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引导幼儿进行建构活动,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