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
Tuesday
“教师成长”专栏聚焦教师成长案例、教研模式、教师培养等方面的分享与交流,将会例举不同主题和形式的教研活动,传递“像支持孩子一样支持老师”的教研活动开展的重要性。
本 期 推 荐
–综合探究活动开展之预设与生成–
【操作体验式+教师互助式】
– 立足儿童视角 –
在一次小班的区域活动中,我园教研人员老师观察到某小班幼儿在进行数学区游戏的时候更换的频率比较高,约为十分钟更换一次。教研人员进班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观察发现相对于数学区,娃娃家、建构区、玩沙区等区域幼儿游戏的持续时间更久,除了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学习外,教师的学习其实也是需要建构的,教研活动如果只是停留在对理论的解读上面,比较容易让教师脱离教育实际,于是决定针对这样的现象展开一次基于儿童视角的对游戏材料的研讨活动。
一、教研准备:
(一)小班随机搜集的区域材料
(二)幼儿区域游戏片段
二、教研过程:
(一)随机观察
教师走进班级关注幼儿进区选择材料的情况,主要关注幼儿选取材料的种类,更换的频率及更换的原因等。
(二)亲身体验
教师选择幼儿游戏材料进行操作,持续约15分钟。
(三)自由讨论
教研员:相信刚刚大家通过观察幼儿的游和戏操作游戏材料都体会了小朋友们在操作材料时候的一些感受,我们现在可以来谈一谈。
虎老师:通过我刚刚的观察和我实际的操作,我觉得这一份材料(一份有数字点的小火车,幼儿可以按照点数的大小进行排序)对于小班幼儿而言过于简单了,提升性不强。孩子拿到材料的时候拼好火车就只能在桌面和地面当成火车运行。我觉得还可以给孩子一些匹配的车牌号,让他们可以与数字对应,而且今天我看到小朋友用手指触摸火车上的小洞,我感觉还可以匹配一些铅笔,让小朋友进一步感受这一数量关系。
李老师:是啊,刚刚我玩的这一份玩具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我觉得数学材料可以再体现层次性,而且这样的材料最好还是有老师对应的引导,帮助小朋友检验答案。
余老师:刚刚几位老师都观察了益智区,我重点看了娃娃家,这个箱子给了我许多启发,我看到小班的小朋友把它当成是出诊装医疗器械的,有时候还将它当做是餐盒,我觉得这样的方式让这个箱子的利用率非常高,而且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小朋友们这种想象和创意的力量。
刘老师:是的!刚刚几位老师的思考也让我想到对于幼儿来说一些区域结构相对比较高,可能更多的需要教师的引导,一些区域投放结构相对较低的话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这让我觉得这个箱子非常好玩。所以我们在投放材料的时候还是要多投放一些低结构的自然物,让幼儿有更多操作的空间。
教研员:大家的表达都非常好,通过我们刚刚自己的操作,相信大家都能够或多或少的体会孩子在操作材料时候的感觉,接下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对本班的材料进行一些调整。
三、教研反思
进行这个教研活动的最大原因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跟班,教研员发现了各个班级出现的比较趋同的问题,幼儿对材料不感兴趣,或者是游戏的时间不长。究其根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可能的原因有教师对区域游戏价值认识不清;对幼儿缺乏观察;以及缺乏游戏体验等。幼儿园教师也曾经是孩子,只是过了太久,大家似乎已经不再记得游戏时快乐或者无聊的体验,所以通过这样的一场体验式的教研,不用说教的方式让教师感受到区域游戏材料的重要性,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快乐和有趣。通过教研活动,教师按照教研中提出的想法做出了调整,我们在后续的跟进中发现幼儿在益智区对每份材料的持续性明显变长了。
四、教研后续
这样的教研活动陆续开展在各个年级和班级当中,系统展开后我们也搜集了一些教师对这类玩孩子玩具的体验活动。
– END –
文 稿 | 白小溪
整 理 | 庄文珊
责 编 | 黄 悦
初 审 | 曾桂芬
终 审 | 杨 梅
《 幼教名园带你做教科研 》
新书全网首发
扫描封面二维码购买
教育
其实就是心灵与心灵
的碰撞和对话
扫描二维码立即购买
版权声明
?
本文为刘凌幼教名师工作室微信平台原创,
版权归本平台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形式进行抄袭、洗稿,
否则,本平台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