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小脑袋大问题——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高水平提问》一书中的关于“数学区”提问方式。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数学。数学这个词让成年人回忆起的是,经过一番机械的运算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是我们所经历的校园岁月留下的记忆。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数学是对感知和意义、模式和关系、顺序和可预见性的一种探寻。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园学习数学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
1.幼儿学习数学开始于动作。
2.幼儿数学知识的内化需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
3.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基础上。
4.幼儿抽象数学知识的获得需要符号和语言的关健作用。
5.幼儿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
书中,为我们详细罗列出“数学区”投放材料的清单。从幼儿学习数学的概念上分为以下几种材料:
点数:石头、树枝、橡树果、纽扣、瓶盖、绒球、珠子。
测量:磅秤和天平、尺子、卷尺、量勺和量杯,以及非标准测量工具,如一段绳子、一只鞋、一块幼儿手掌形状的纸板、单元积木。
分类:不同颜色、尺寸、重量的物品,以及分类用的容器,如小号可回收纸箱和纸盒、塑料杯、松饼盒、制冰盒。
排序/排列:贝壳、树叶、不同颜色的颜料、排列卡(难易程度不同)比较数量和尺寸:操作类材料,如多米诺骨牌、圆点卡片、数字钉板、数字拼图、骰子、数字卡片与衣夹(用于夹住正确的数字)
认识形状和模式:漫画拼图、几何板、形状分类玩具。
熟悉数字的书写:数字轮廓、数字吸铁石收银机、电话、日历、生日挂图、食谱卡。
理解时间:闹钟、计时器、沙漏。
如教师在“数学区”投放了各式材料,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提问来帮助幼儿对材料产生兴趣呢?
提问一:你最想玩哪一份材料呢?
提问二:你打算用这份材料做什么?为什么想这样做?
提问三:你以前见过这份材料呢?在哪里见过?
其实,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的状态是不一样。小班幼儿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小班孩子最初学习数学时,是通过外显的动作完成的,老师要给予孩子摆弄实物练习的机会,提供多样化可操作的实物,给予孩子伸手就能摸得到的操作环境。中班幼儿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认知需要通过具体的形象、表象。在以前,老师教幼儿学习数学常常陷入一个误区,就是直接讲解加和减的概念,让幼儿在头脑中印下加、减的印象。但是,这种仅仅停留在明白表面概念的教学是错误的。如果一边操作一边让幼儿观察实物的增减的变化,进而理解加和减的具体形象概念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大班幼儿逻辑抽象思维开始萌发,幼儿学习数学通过对行动的感知,对表象的理解,最终形成抽象的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帮助大班孩子树立“符号”的概念,将符号运用到日常记录中,并鼓励孩子将符号赋予意义,促进幼儿逻辑抽象思维和语言的发展。
这是孩子们在分区时间游戏的画面,针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以小班为例。
提问一:你最喜欢这份材料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提问二:你们打算用这份材料做什么?
提问三:你认识这里面的数字吗?
提问四:你从哪里见过这样的数字?
提问五:你会用身体表现“2”这个数字吗?
提问六:数一数,这份材料中,有多少种颜色?
数学教育一方面是给孩子建立数学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生活中渗透数学,帮助孩子初步建立数的概念,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数与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幼儿数学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孩子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在做中学的过程。幼儿不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孩子不断试错、练习、检验、应用和巩固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来源于生活,最终才能回归、应用到生活中。
撰稿:孙赫阳
审核:白小溪
责编:侯倚梦
终审:叶晓丹
– 往期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