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张琪、胡江波
(此文为投稿中尚未发表的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儿童眼中的绘本
儿童总是对绘本充满了兴趣,他们会把自己喜爱的绘本翻来覆去地细细品读,有些图画书总是让孩子们百看不厌,而另一些却让他们兴趣索然。低龄幼儿之所以会被一本绘本吸引,很大程度在于富有趣味的插图。幼儿的某些图像识别能力与生俱来,并不需要后天学习。[1]幼儿虽然缺乏文字认读的能力,但对于图像的识别,他们却有着远超成人的敏感与细致。这与他们特殊的看图方式是分不开的。[2]他们能从绘本中图画的画面布局如:线条的粗细和流畅度;色彩的明暗和饱和度等元素中感受到图画所要传递的信息以及蕴含的情绪。[3]
绘本的叙事主要借由图画与文字的互动来展开,二者之间发生不同范式的互动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类:图文对称,图文补充,图文矛盾。[4]图文对称是指图画和文字的传递信息基本一致,图画是文字的形象表现,如图1《蚯蚓日记》[5]的第11页所示,文字描述的是“今天我忘记带午餐,肚子实在太饿了,只好吃回家功课”;图画就是小蚯蚓和它的同学一起围坐在桌子边,大家都在吃午餐,而小蚯蚓嘴里塞的是他的家庭作业。
01
图文对称
图文补充是指图画和文字的信息虽然围绕一个主题,但不一致,读者可以经由观察图片获取文字中所未提到的信息,如图2《小猩猩》[6]的9-10页所示,文字描述是“象妈妈会带着宝宝来看他”。画面就是象妈妈用鼻子做喷头喷水,来给小猩猩和小象洗澡,从小猩猩的表情来看,他似乎并不喜欢洗澡。小猩猩的情绪在文字上没有描述,读者只能从画面中获得此信息,但该信息可能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重要铺垫。
02
图文补充
图文矛盾是指图片和文字所提供的信息是冲突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这种状况不多,主要是突出核心概念,或增加幽默感。如图3《这不是我的帽子》[7]的9-10页所示,文字描述是“就算他醒了,可能也不会发现帽子不见了。”画面中,大鱼的眼睛圆睁,眼球盯着自己脑袋上方,显然已经发现小鱼拿走了他的帽子。
03
图文矛盾
本文讨论的是第二种图文互动范式,即图文补充的“图文叙事”法,这是幼儿绘本创作中难度比较高的一种叙事方法,这样的作品不多,但往往能吸引小读者反复阅读,提供“不断发现新秘密”的阅读享受,本文以美国图画书作家佩特·哈群斯所绘著的《母鸡萝丝去散步》[8]为例,分析该绘本的图文叙事的技巧。
作为一本深受儿童喜爱的图画书,《母鸡萝丝去散步》堪称图文叙事的典型范例。该书主要描述一只无名的狐狸追逐母鸡萝丝,但母鸡萝丝毫无知觉,一直在悠闲地散步。狐狸在主动追击的过程中“运气极差”,狐狸一次次出人意料地“主动经历挫败”,而母鸡萝丝则一次次莫名其妙地“被动化解危机”。整个故事流畅诙谐,但绘本文字非常简练,一直以平静的口吻说明母鸡在散步,平铺直叙地只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池塘、草垛、磨坊等地点),而对故事中人物的遭遇“刻意忽视”。同时作者借助图画的艺术表达方式对于故事发展的细节进行细致的描绘与补充,整个故事情节的起伏几乎就是由一页页的画面来推动的。萝丝和狐狸在图画中的惊险遭遇和与文字间平静语气的巧妙差异所产生了“命运对比”的幽默感。丰富的画面细节使故事发生的情景变得丰满有趣,人物形象也变得生动立体。以下我们解析该绘本中图画如何将从角色特征的塑造与角色的遭遇进行叙事。
(一)故事中主要角色的塑造
在主要角色的塑造上,作者通过各种不同的线条以表现各种动物的皮毛材质,凸显不同动物在细节上的特征,并借此来暗示了角色本身的特质。
04
狐狸与萝丝
狐狸以柔顺的细线条填充身体,爪子和耳朵均以柔软的笔触进行描绘,狐狸的爪子没有野兽特有的尖锐,反而是十分小巧,削弱了其隐含的威胁性。狐狸的整个身体呈现出流线型,展现出了轻盈与柔和的状态。在狐狸的面部,采用了更加柔和的线条以凸显绒毛的细腻,并用红色进行填充,这种视觉上带有冲击感的颜色引起读者对于狐狸表情变化的关注。文字不需要描述狐狸的捕捉母鸡萝丝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兴奋和沮丧的交替心情,读者从狐狸的面部表情就可以看到他的情绪状态的起伏。
此外,狐狸所展现出的情感变化与其整个身体的姿态是相吻合的,如图4所示,它伏在鸡舍下,前爪向前,准备随时起跳,但同时又要把自己隐藏好,害怕被萝丝或者别人发现。他的面部表情是吐出舌头,双眼紧紧地盯着母鸡,表现出一副馋嘴的模样,通过表情与动作相匹配,狐狸的迫切与贪婪跃然纸上。
母鸡萝丝的身体呈现出相对圆润流畅的状态,尖锐的鸡嘴弧度向下弯曲,修饰了原有的硬直与尖锐,表现出母鸡萝丝有点“迟钝”的特点。作者采用短直线成排的笔法渲染萝丝羽毛的纹理,且同一片羽毛是上采用了明暗两种色调相间排列,并通过线与点之间的变化,表现了萝丝不同的身体部位的羽毛的疏密。这些笔法让萝丝的形象看上去更加丰满,萝丝还算是一只“漂亮的母鸡”!有趣的部分是母鸡萝丝的面部形象又是模糊的,而且对一只母鸡而言,她的鸡冠显得比较大,十分夸张,这让她看起来憨态可掬,兼具有母鸡与公鸡的特征。人们习惯中的印象是雌性的物种似乎和女性有关,具有细腻而敏感的特征,但母鸡萝丝的“马虎大意”可有些不像“母”性十足的母鸡。所以作者借由对萝丝形象塑造上突出她“迟钝”和“中性”的特点,从而暗示了她的性格特征。
(二)图画中母鸡的遭遇
在《母鸡萝丝去散步》中,萝丝确如标题所言,只是一直在“散步”。但是母鸡萝丝的散步从未“走走停停”或者“左顾右盼”,萝丝更像是在向一个固定的目的地走去,每一页母鸡萝丝都一直朝向画面右侧前进,表示它在不断地向前走去。
在故事中,母鸡萝丝的主观感受是散了一次步,经历平平无奇。萝丝的视线始终朝着自己的前进方向,她的散步过程贯穿了整个故事。作为反复出现的角色形象,母鸡萝丝在每一页的动作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它的一只脚悬在半空中,是准备迈大步的样子,这种步态好像表示萝丝散步的心情不错,你看她脚步抬得多“带劲”!然而就在萝丝的身后,发生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这一切被读者尽收眼底,读者无法忽视狐狸的存在,但萝丝却是如此“无知无畏”!借由观察图画掌握了更多故事线索的小读者看来,着实令人着急。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们看这本书时多么希望进入书里告诉萝丝:你要小心啊!
(三)图画中狐狸的遭遇
和母鸡萝丝无知无畏地呆萌散步相比,狐狸始终是有知有觉地精心计划,要捕捉到萝丝。
05
狐狸的遭遇
但它的每次计划都落空了。狐狸每一次所遭遇的“失败”,看似巧合,但却又仿佛是被“设计”好了的,就像中国古语中的“人算不如天算”。这在绘本中有多处体现,例如在经过磨坊时的插图,母鸡萝丝的脚上缠着细线,仿佛就要被绊倒,如图5所示。
但是在下一页中,狐狸却被从天而降的面粉埋了起来,而母鸡萝丝安然无恙,如图5所示。这一出乎意料的结果和前面的情节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对比,并作为整个叙事节奏中紧密相扣的一环与其他情节一同逐步将故事推向高潮。从图书的整体布局上而言,狐狸的“失败”遭遇的一再重复,正是故事中最有趣味的地方,通过富有节奏的叙事带给读者一种“意料之喜”,并与故事结尾的图画相呼应,故事的最后,狐狸在跳过篱笆捕捉母鸡,但却不慎落入推车撞到了蜂房,并在蜂群的攻击下落荒而逃,萝丝“有惊无险”地回到了鸡舍,一切复归平静。
(四)母鸡萝丝与狐狸的互动
在整个故事中,虽然狐狸和萝丝根本没打过照面,但是它们之间“隔山打牛”式的互动却始终不断——这种联系是由读者的前期经验和本身情感期待来完成的。
从众所周知的“狐狸和母鸡”在食物链中固有的关系出发,读者很容易想到母鸡是狐狸的猎物,而且狐狸的力量比母鸡强大得多。小朋友在读书中能够体会到母鸡萝丝随时会被狐狸捕捉到的危险,为萝丝“捏一把汗”,这是小朋友读这本图画书时会自然携带的前期经验和情感。但借由图文叙事的手法,随着一页页地往后翻,小读者发现狐狸的强大优势并没发挥出来,而他狼狈挫败的经历和他的强大力量形成了巨大反差,这让他们在阅读中产生快感。阅读中他们也掌握了“规律”——狐狸总是失败,而萝丝总是能逃脱。这种结局符合幼儿同情弱者的情感倾向:“尽管狐狸无比强大狡猾,但母鸡萝丝总有办法不被抓到!”狐狸和母鸡萝丝的互动所产生的紧张诙谐的气氛其实是借助了小朋友的前期经验情感期待达到的。将读者的心理体验设计到故事情节中其实也是图文互补的绘本一大特点,这种“心理游戏”表现了创作者对孩子心理状态的深度理解和巧妙把握的智慧。
(五)配角与其它关键物品
故事中的配角也发挥了烘托故事氛围的重要作用,比如出现于池塘边的青蛙与小鸟,如图7所示,狐狸起跳时,青蛙坐在石头上,小鸟停在柳树上;但当狐狸落入池塘,小鸟从画面中消失了,青蛙也从石头上跳了起来;它们都被眼前的场景“吓”了一跳!
06
图中的配角
青蛙、小鸟以及后面出现的旁观小动物无一例外地全部将目光投射到狐狸身上,为母鸡萝丝担心。它们所代表的观察视角和情感导向似乎与小读者站在一起,他们发现了狐狸,并且时刻关注着它的一举一动,但他们又似乎和小读者一样,无法告诉萝丝她身后的巨大危险。
07
萝丝背后的危险
在旁观的小动物中,草垛旁边的山羊的表情变化是最为明显的,代表小动物们的立场,在狐狸出现时,山羊紧绷嘴角,双眼圆睁,向狐狸和母鸡萝丝看去,如图7。
在狐狸落入草垛时,山羊的表情变成了嘴角带笑,注视着被埋在草垛中的狐狸,如图8右上所示。山羊作为次要角色在插画中反复出现了四次,足见其地位之重要。山羊的每一次出现,脸上的表情都会产生微妙的变化与读者达成了“默契”,似乎是小朋友在故事中的化身。
08
狐狸落入草垛
09
狐狸紧随萝丝
《母鸡萝丝去散步》的画面中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特殊物品,作为整个故事中一个个冲突产生的“关键物品”存在。如在图9中,母鸡萝丝已经穿过了园子,狐狸腾空跃起,准备扑向它的猎物,但它没有注意到萝丝正经过一个耙子,所以它正好撞了上去。耙子穿越了跨页下方,将构成跨页的两幅画面衔接在一起,耙子的出现一方面符合故事背景,另一方面则带着一种特殊的“巧合感”——这为读者们提供了想象发展的空间。
耙子作为关键物品,不仅为故事设下悬念,也同时将整个故事的情节衔接起来,诸如此类的关键物品自然地与故事背景与逻辑相吻合,但又为故事情节的后续走向进行了铺垫,正是这种不着痕迹的暗示,令小读者回味无穷。
结语与教育建议
本文分析了图画书中所蕴藏的各种线索,这些线索不一定能被孩子在第一次阅读中全部发现,甚至成人也不一定能全部发现。角色的遭遇是惊涛骇浪,但文字却波澜不惊,无比简洁,这和图画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到平静后面玄机无限,增加了阅读的乐趣。这也是优秀的图画书为何会被人反复翻阅,常读常新的奥妙所在。
由于图文互补的图画书中,“文”的分量少,“图”的信息多,在为孩子阅读此类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读书时慢一点,不能因为文字的简洁而很快翻页。在每一页上等待一会儿,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去解读画面;
第二,阅读中有时用手指出一些图面上关键的部分(如上文介绍的“耙子”),暗示孩子注意这个细节,和孩子一起猜测下面会发生什么事儿,或者和孩子一起谈论这些细节带给自己的感受,例如“嗯,我觉得这个耙子挺特别的,说不定有什么作用?”;
第三,在阅读后的讨论中,鼓励幼儿自己看着图画说故事,此类绘本是非常好的“看图说话”的机会,可以在听幼儿讲故事的时候,根据幼儿的讲述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图画,说出故事更多的细节;
第四,阅读讨论结束以后,将绘本放在图书角里,鼓励孩子随时再去翻一翻,并聆听孩子的发现和感受,在分享时,可以拿着图画书与孩子一起关注他们的新发现。
参考文献
[1] Hochberg J, Brooks V. Pictorial recognition as an unlearned ability: A study of one child’s performance[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62, 75(4): 624-628.
[2]Nodelman P. Words about pictures: The narrative art of children’s picture books[M].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88.
[3]珍·杜南.观赏图画书中的图画[M].宋佩译.台北: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
[4]Matulka D I. A picture book primer: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picture books[M].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8.
[5](美)哈利·布里斯著,朵琳·克罗宁绘,陈宏淑译.蚯蚓日记[M].济南:明天出版社,2008
[6](美)露丝·博恩斯坦著,余治莹译.小猩猩[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7](美) 乔恩·克拉森著,杨玲玲 彭懿译.这不是我的帽子[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3
[8](美)佩特·哈群斯著,上谊出版部译.母鸡萝丝去散步[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17
编辑|Lily
审核|Helen
图片|网络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