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想做一些工作,将澳大利亚学前教育的真正面容展示给大家,这个解读澳大利亚幼儿教育大纲的文章系列是这个工作的开始。
触动我写这个系列的冲动是因为读了官方的翻译文件,觉得官方文件的翻译太着重于字面涵义,在教育涵义上缺失太多,有一些引起歧义和费解的缺憾,于是想创造这个澳大利亚幼儿教育大纲的“民间解读版”,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非常有价值的学前教育纲领性文件。
需要声明的是我的英文水平不一定比官方翻译人员高,但我可能更懂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所以这个“民间解读版”应该更接地气,让人能够真正理解澳大利亚学前教育到了什么样的状态。
文章有一定的专业性,希望大家能够耐心阅读,有心的读者不妨参考阅读官方翻译版,欢迎阅读后跟我讨论,让我们一起站到国际学前教育的最前沿!
澳大利亚幼儿教育大纲英文全称是Early Years Learning Framework, 简称EYLF,从2012年开始成为澳大利亚统一的幼儿教育大纲,在全国的幼儿园实施。
相对于其它欧美国家,澳洲的这个大纲编订时间较晚,但它集后发优势和澳洲顶级学前教育专家的智慧,一出炉便站到了世界学前教育的最前沿,对澳洲的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也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关注。
EYLF是一个教育指导性文件,并未规定幼儿园的教学计划每天具体做什么,那么幼儿园老师怎样将这个大纲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呢?
这其中有一个大纲的解读和幼儿园老师的自由发挥的环节,这个环节不打通,EYLF的优越性难以显现。
作为一个在澳洲学前教育领域从事教学管理和研究工作多年的教师和学者,我对EYLF非常了解,也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在此我将EYLF的精髓作一些深度解读,帮助大家打通从大纲到实践的环节。
EYLF已经有官方的中文翻译版,希望大家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参照阅读那个中文版的EYLF。
但需要说明的是那个翻译版本只是字面上的翻译,很多融于澳洲教育文化的本真精华容易被忽略或误解。
比如“玩中学”的概念(Play-based Learning),官方的中文翻译是“基于游戏的学习:一种学习场景,让儿童在此过程中与人、物和表象积极互动,从而组织和认识自己的社交世界。”
这段文字是不是让中国人费解?可能还会让中国人对“玩中学”产生“敬畏”,“玩中学”这么玄乎啊!你懂“玩中学”是什么吗?
但这段话的英文原文是这样的: Play-based learning; a context for learning through which children organize and make sense of their social worlds, as they engage actively with people, objects and representations.
对这个概念更准确的教育意义上的翻译应该是这样的:“玩中学:指幼儿在自然情境中的学习,通过和其他人,具体的事物以及抽象事物(如符号)等进行积极互动,建立自己的,有意义的社会生活的世界。”
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很多地方将play-based learning 翻译成“游戏中学习”是狭隘的,游戏对应的英文应是game。
但英文中play的概念比game的概念广,game是玩的一种形式,是设定规则的玩,比如电脑游戏可以说computer game;但孩子的玩很多是没规则的自由探索,用游戏game无法概括。所以play-based learning 翻译成“玩中学” 比 “游戏中的学习” 要精准得多。
此外Social worlds 翻译成社交世界也是狭隘了,其本义应该是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不仅包括社交(人和人的互动),也包括人和文化习惯的互动,人和社会规则的互动等。
在官方中文版的EYLF中类似这样的翻译上的瑕疵有不少,给中国幼教工作带来了诸多理解EYLF的困难。
我在这份解读中将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加以澄清或矫正,同时补充我对澳洲学前教育的理解和分析,为大家更好地理解EYLF扫清障碍。
EYLF的导入比较短,一页多版面介绍了这个大纲出台的目标和大纲中三个最基本的概念:幼儿教育工作者(Educator),幼儿(Children);和“玩中学” (Play-based learning)。
目标有两层:
第一是具体的教育目标:协助教育工作者为幼儿提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并为未来的学习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是国家战略目标:所有儿童都能获得最好的人生开端,从而为他们自己,为国家开创更好的未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层的教育目标,其中有一个关键的概念,即“提供幼儿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潜力的机会”,这个概念的本质是成功教育的坐标,背后有着西方教育界对“成功”的定义的背书:教育是要培养成功的人,成功的人是最大限度发挥了自己的潜力的人。
这是迄今为止,我见到的对成功最好的定义,让“起跑线”一说比较无用武之地的定义,这个定义也让教育的目标不受纷乱变化的社会各种指标的干扰,直接指向教育对个人的最终意义。
这三个基本概念:
1) Educator是指幼儿教育工作者,包括高中毕业后受半年职业培训的三级证书(Certificate III)幼教工作者;高中毕业后受两年职业培训的幼教工作者(Diploma);和受大学教育的幼儿教师(Early Childhood Teacher)。
在澳洲教育体系中只有大学毕业的幼儿老师用Early Childhood Teacher(ECT)这个词汇,而为了兼顾其它资质级别的老师,现在对幼儿教师统称Educator。
2) 幼儿是包含0-2岁的婴儿(Infants);2-3岁的幼儿(Toddlers);和3-5岁的学龄前儿童(Preschoolers)。
澳洲幼儿园教育的对象是0-5岁的幼儿。
3) “玩中学”的概念,如上文中解释的,是指 “幼儿在自然情境中的学习,通过和其他人,具体的事物以及抽象事物(如符号)等进行积极互动,建立自己的,有意义的社会生活的世界”。
“玩中学”的概念在导入部分的呈现表明这个概念的重要性,这是学前教育的基础。
这一部分视角的介绍其实是EYLF内涵和结构的介绍。
这个视角用精炼的词汇概括就是EYLF的3B标题:Belonging, Being & Becoming,我将其翻译成:归属,自在和成就(官方版:归属,存在和形成)
这三个概念为什么要放在一起成为标题?它们有什么涵义?
在我看来,这三个概念其实是幼儿学习进步的三个阶段:
归属感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习的起点,孩子必须知道自己是谁,属于哪里,跟幼儿园建立了情感上的联系才有安全感;有了安全感的幼儿才能放松,呈现真实的自我,积极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是一种自在的状况;在自在状态中的幼儿,通过积极的探索学到新的知识,发展出新的技能,她/他就成为了一个“新人”,有了成就和成就感。
由此可见,这三个概念的联系其实是幼儿学习规律的一种高度浓缩的总结,是EYLF根本的教育宗旨。
在这个教育宗旨下,EYLF提出教育的三大元素:理论前提(principles),实践准则(practice)和教育目标(learning outcomes)(官方:原则,实践,学习成果)。
理论前提是幼儿教师必须牢记的教育基本原理,融汇于教育实践中,它是隐性的,不一定能够直接表现出来,如对幼儿“有高期望值”。
实践准则是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经常用上的教育教学方法,它是显性的,如“有目的的教学”,这种准则能够通过教学计划的记录或环境布置显现出来。
教育目标是理论和实践结合以后指向的结果,这个教育目标是全人素质的教育目标,包含五个内容,但跟国内幼儿园五个领域的发展目标有所不同,我在后面的章节中会详细解析。
以上的3B教育宗旨和教育三大元素组合,构成EYLF的标志性的三角支架图案:
这个三角支架的三个角是:归属——> 自在——> 成就
这个三角支架的三个边是:五个理论前提,八个实践准则和五个教育目标。这是EYLF 的主体,是后面具体展开的内容。
和导入部分一样,这一部分也界定了几个重要概念。官方翻译文件对这几个概念的表述过于生硬,容易引起歧义,我对这几个概念作了重新的教育意义上的翻译和解读:
这是教师通过和家长及幼儿的配合,能够在幼教环境中帮助幼儿提高的技能,知识和学习品质。
这是指各类幼教环境中,不论是事先计划好的,或是随机的,旨在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各种互动,经验,活动,常规,或特殊事件(比如庆祝某个小朋友生日)等。
这是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尤其指向建立和培养与幼儿,家长及相关者的关系,使用课程大纲的决定,施教和学习的模式等。
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投入整个身心的思维活动,持续的专注和内在的动力是其显著特征。高度投入某项事物的孩子(和成人)能够发挥出最大潜能,改变回应和理解的方法达到深层次的学习。
这是持久的心理和行为习惯,是有个人特征的对事物的反应表现出来的倾向,比如对前景持乐观态度,愿意坚持,对体验新事情充满自信等。
官方文件将Dispositions翻译成性格,但在EYLF中这个词的概念应该更接近学习品质,而不是性格。性格有其固化的一面,而且很难用好坏去区分,活泼外向招人喜爱,但不能因此断定这个性格比安静内敛好。我们很难想象幼儿园老师将精力投入在培养幼儿统一的比较好的性格上,但是培养好的学习品质如专注力或意志力却是非常必要的。
幼儿教育的教学法 (Early Childhood Pedagogy)(官方:幼儿教育学)
教学法Pedagogy的概念在前文中已有界定,在这一部分,EYLF对这个概念作了一定延伸性的解释,希望幼儿教师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学法是一个将自己所知的关于教育理论和以往经验的知识内化成个人新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从而形成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模式。
我将这一部分的内容总结如下:
1)和幼儿及其家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是教育活动展开的基础,教育活动应该围绕幼儿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展开,让幼儿逐渐认识更广泛的世界。
2)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判断力是教育课程活动构建的核心。
3)幼儿教师需要吸收理论知识去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育观点。这些理论包括:
a) 儿童发展理论,理解幼儿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变化,理解各个阶段儿童成长的特点,这是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b) 社会文学理论,强调家庭和社会组织对幼儿成长的意义,通过和他们建立互信的关系,理解幼儿成长的文化背景,从而能够将教育和幼儿的成长背景联系起来。比如留守儿童的一些经历和其他孩子不一样,老师设计一些活动引起他们的兴趣,增加对外部世界的了解,需要了解他们的生活背景特点。
c) 社会行为理论,关注幼儿的经验对其行为的影响。有时候孩子出现一些与众不同的行为,可能来自于生活中某个特殊的经历,教师对此要有准备和理解。
d) 批评主义理论,鼓励幼儿教师对既定的课程纲要提出疑问,进一步思考怎样做,怎样安排教育活动会对幼儿有不同的影响。
e) 后建构主义理论,关注各种社会力量,社会公平和正义这些因素在教育场合中的作用。比如在英语世界,英语语言有强大的力量,那么非英语背景的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发展?他们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母语和文化背景?鼓励还是不鼓励幼儿使用他们的母语?这其中有老师的知识和价值判断,也有老师跟社会主体力量的妥协和抗争。
4)不论是作为个体,还是幼儿园工作团队的成员,幼儿教师要对现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发现现有的行为模式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探讨可能的、更好的、对幼儿和团队都公平而公正的方案。
在这里,我们看到,EYLF所说的教学法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概念,它融合了幼儿教师对孩子,对周围社会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当一个幼儿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反应出自己对这些要素的理解的时候,就是独特的幼儿教育的教学法展现的时候。
幼儿教育是一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跟任何专业化的职业一样,它需要展示个人风格和符合服务对象的变通性。
就像一个建筑师在不同的地形中设计不一样的房子,一个服装师根据不同的人搭配不同的颜色和款式的衣服,一个合格的老师也要根据不同的孩子与时俱进地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案。
这是幼儿教育的教学法(pedagogy)的真正涵义!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原创好文 欢迎分享给身边人
公众号主笔人:
胡江波(Helen Hu),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学前教育系博士、现任麦考瑞大学研究员/助教/特邀讲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如何与幼儿进行有效语言交流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此外,Helen博士是悉尼”卓越幼儿园” (Creative Learning Preschool)创始人。从事幼儿教育工作20年,其中7年在中国,13年在澳大利亚,有中西兼通的国际视野。
编辑:Yan
图片选自网络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大洋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