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应该是什么样?什么样的呈现可以称之为“作品”?本学期周六班的孩子们开启了更为深入的学习模式。
从“可读”书法班的孩子们刚开始学习的第一个学期,老师就说:“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学会书写,而不是学会临帖。书法还应该去考虑一个实用性,孩子们学完以后可以去做各种呈现,他们书写的时候是否气脉贯通、是否会考虑整体布局,都是从现在就应该开始养成的习惯。这其实才是真正的基本功。”(摘自2021年第八课《读帖》)
所以我们的课堂上,孩子们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要学习水、墨、纸、笔之间的关系,学习如何调墨,自己动手倒水、叠格、洗笔……等等关于写书法的一切。只有将做这些琐碎的事情变成习惯,书法才能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这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
接着要学会读帖,学会看自己的字。如果将每一个字当作一个“作品”,那么它的笔画和结构应该怎么去互相搭配?如果将一篇字当作“作品”,那么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又应该怎样布局?书法班的孩子们从一开始临帖起,就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暑期集训中,孩子们一直在练习题款的内容和位置,以及印章如何对整个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至此,一篇作品需要的几个基本元素孩子都已经涉及到了。
然而,“作品”到底该怎样呈现?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是整齐规整的临摹吗?是齐头平尾的写满一页纸吗?显然,书法作品的呈现也是一个审美的范畴。还记得老师以前分享过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里面却有错漏增补,文字枯润不一的情形,只因字随着情绪而起伏,令我们观看时,能深深感受到作者在书写时坦白真率的情感抒发,这便是一篇极好的作品。可见,“作品”除了要考虑布局架构外,真情实感的流露也非常重要。
孩子们一看,不用老师讲解,自己已经能看出字与字的不同:
——“记住你们所总结的,就在‘似与不似之间’。”
“似与不似之间”是齐白石先生著名的画语,虽是针对做画,然而此时移到写字上同样有用,这是一种审美意趣。
字帖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当然是我们书写时起到参照辅助的媒介。对孩子们来说,临帖难道不是要写的像么?“当然不是,若是执意要像,复印件或是相机,甚至手机拍照最方便了。”老师说道。
写字如同平时的衣食住行,知道开启的基础方式,了解字形字势、笔画诀窍,后续技巧是自己的事。在“似与不似”之间,笔一落纸,其实和字帖的关系就不那么大了。在不断练习、不断开拓眼界的道路上,写出自己的风格,不拘泥、不教条,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课堂掠影
因为游戏,童年永不落幕。
(声明:本文章课件文字与图片为原创内容,请勿转载及使用。如需课件授权应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