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大女儿今年读大班,时不时地找我聊天就问我幼小衔接她应该做些什么,好担心孩子进入小学不适应,又恐慌孩子进入小学跟不上。每次聊到快要上小学这件事情她都是愁眉不展,噘嘴摇头。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主要衔接什么内容呢?一份来自一个大班35位家长的调查答案聚焦在以下几点:认字并且最好是会写其中的部分;拼音得会读;会简单的算术至少知道例如1+1?2;能够读书和读数学题目。因此,很多家长开始忙碌之余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早教班、双语班,指望着自己不能做到的由这些所谓的幼小衔接班来完成,同时寻求内心的安慰:我对自己的孩子尽力了。有时候周末的时间觉得太少甚至利用平时上幼儿园的时间,无情地剥夺了孩子入园的权力啊。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总是很无奈。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好好聊聊“幼小衔接”这个话题吧。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经常会给我的家长们说,对于幼小衔接,父母的心态很重要,孩子们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不是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的两年。我小学的老师朋友经常给我交流她的想法,她说现在的父母比较容易恐慌和感染,孩子才开始上小学第一次没有考满分或是排名没靠前就找老师谈她家孩子的情况。
孩子的一点“大意”和“落后”妈妈们不能接受,很焦虑她的未来。这哪儿行啊,孩子不是接收知识的机器,是有思想和感情的人,大人们做事情还会有疏忽的时候呢。更何况对于低幼孩子来说他们对于小学的认知还不仅仅只是分数,如果家长一味追求分数和成绩只会让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我们老师经常给家长说要尊重孩子和观察了解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孩子需要什么,家长能够给以孩子什么。可是,很多家长最想做的就是做孩子的“老师”,然后千方百计地教给孩子知识,但是他们却没能好好做“父母”,去了解孩子。
前面有提到在外报班,其实我个人是不反对报“兴趣班”的,有条件的情况下做一下启蒙铺垫也是好的,但是一定要了解这家机构,不管报什么班要注重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不要跟风和盲从。
“理解信息”这个能力简言之就是听懂老师说的话和传授的知识。孩子在幼儿园能够听懂老师的口令并照做,听绘本能够知道里面的大概意思,这些看似小却不能被忽视的练习都是在培养孩子“理解”的能力。所以我经常带着孩子阅读,鼓励家长每天亲子阅读,坚持每天中午给孩子们读睡前故事,都是为培养孩子听的能力打基础。那么怎么才能更好地做到亲子共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培养好?怎么样提高孩子的阅读积极性?我会在下一期的分享里与大家交流。
接下来就是孩子“说”的能力了。在幼儿园里,比起小朋友认识多少字,我更加关心的是孩子能不能给别人或是在集体面前讲故事,或者听完一个故事能不能复述出来。“说”看似是在表达,实则还有思维的能力。从“听到信息”到“转化信息”再到“输出信息”,孩子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都得到发展。但是孩子要不要识字呢?不识字怎么做到自主阅读呢?
这里,与大家分享一点所谓的干货(也就是怎么帮孩子养成识字的习惯。虽然是教孩子的,但我觉得对我们大多数人都很有启发。)在得到APP《识字写字训练营》主理人李莺老师首先破除了一个我们的误解就是,家长最容易犯的误区,是买那种带配图的汉字启蒙字卡。这种卡片看似用画面帮孩子记忆汉字,但是对于一个初学识字的小朋友来说,图画吸引过多注意力,反而会打断孩子记忆过程。最坏的后果是,孩子离开图片后,马上就不认识这个字了。所以,识字卡越简单越好,白卡最好,不仅不要图片,甚至拼音也不需要。只有对着这样的识字卡片,孩子记住的才是字本身。但是问题来了,没有图片,孩子怎么能对白纸片感兴趣呢?
李莺老师又说,一定要配合游戏形式,变着花样玩起来。这是不是就是我说的把学习这个慢反馈的事游戏化,变成即时反馈的事。她讲了好多和孩子做识字游戏的场景。其中有个提醒我觉得很重要,就是注意,游戏过程不要有任何“考试”环节。比如:当你想检验一次孩子的水平,可以和孩子玩“翻牌游戏”。
具体做法是,将识字卡扣在桌面,和孩子石头剪刀布,输了的人翻牌,翻出来让对方读是什么字。为什么是输了的人翻牌,对方来读呢?是因为我们要让孩子意识到,赢了的人才能大声读出这个字,这是光荣而快乐的。这个逻辑就不再是“输了的人该接受识字测验”了,也就最大程度消解了“考试感”。还有,鼓励孩子当老师,拿着字卡教爸爸妈妈或者玩具娃娃认字。这时候,你们一定要扮演好学生的角色,多向小学老师提问,引导孩子把这个字的读音、意义、用法、字和字之间的区别讲清楚。
你看,这两点,本质都是在给孩子反馈,尤其是正向反馈。最后,只要有汉字出现的地方,就有意识地让孩子去找他在字卡上认识的字。认出字卡上的字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一定要让字卡上出现的字,不断在各种生活场景下被孩子认出来,比如,书本上、商店招牌、酒店菜单、广告牌、路牌上……这样才能让这个正反馈不断加强,孩子就会认识更多的字。这让我回想起自己上学时,那些好的老师,不仅传授了你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了你正反馈,不管你是认出一个字,还是解出一道题,都能得到他们慷慨的称赞。每个称赞都让你更有动力继续学下去,解出更多难题,以获得更多称赞,这就形成了一个越来越爱学下去的增强回路。这个好学的好习惯也就养成了。
说实话,幼小衔接孩子适应是没问题,一般都是老母亲需要衔接。本来在幼儿园特别佛系的,上小学后和家长聊着聊着就不妙了,看到或听到别人家孩子的这个那个五项全能,自己就默默开始焦虑。我想说的是,家长们千万别掉进“分数衡量”的陷阱,把一切都量化。曾经的我们也是一个孩子,想想十年后,没有不认字的孩子,只有不会思考的孩子。谨引以为戒。
扫码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