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 有效教学 问题 一、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未思考将活动过程与活动目标有意识地联系起来 如大班的《黑色食品》一文中,教师在泡豆芽、泡木耳的时候,只介绍了所学的材料,说了需要的过程后就说:下面请小朋友们自己动手看看黑色食品是怎样膨胀起来的?自己动手时,小朋友们都在积极的操作,忙的不亦悦乎。还不时地去临近的桌子旁去看看,有的好奇的幼儿还拿起未泡开的木耳尝一尝,当教师请幼儿们说一说:你知道木耳是怎么泡起来的吗?为什么木耳是黑色的呢?竟没有幼儿可以说的上来。
二、关注幼儿表面的兴趣,对活动的要求指向不明,难以真正提升幼儿的兴趣
如大班数学认识“时钟”,老师出示用包装纸包着的时钟:“今天,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个礼物,请你们猜一猜是什么?”于是,幼儿绞尽脑汁拼命地猜想:图书、蛋糕、好玩的玩具、天线宝宝、礼物……可是,当老师打开礼物揭开谜底,随着一声长叹“唉……”刚才津津乐道的孩子一下全没精打采了。
像这样的“猜一猜”,大家并不陌生。初看,老师的意图好像在引发幼儿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活动做铺垫,但是,幼儿的这种好奇心会随着“神秘”东西的出现而很快消失。
又如,大班“复习几何图形”教学活动,老师设计了“变魔术”。当老师请幼儿说说都“变”了哪些图形时,说不出名的碎片却占了相当一部分。
在“变”的过程中,由于老师的要求不明确,多数幼儿不明白“怎么剪?”:是剪一刀?剪二刀?还是随意剪?“怎么变?”:是变一个图形?变一种图形?还是变多个多种图形?于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幼儿剪到哪算哪,剪成什么是什么,很少在考虑要变出不同的图形。因而,不仅“变”出的图形很单调,而且这样的操作也就失去了其应有效能。
关注幼儿的动手参与,未引导幼儿的思维参与其中,幼儿的智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幼儿都动手做了,但是在动手之前,幼儿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先假想,再去验证的过程;再活动后,幼儿虽然汇报出不同的方法,可是老师根本没时间来引导幼儿质疑方法的差异,也没有时间给幼儿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事实上,这个活动作为探究活动,活动原本应有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它们潜在的教育资源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
三、给幼儿提供的学习操作材料不恰当,预期的活动目标难以实现
如大班数学“感知长度守恒”第一课时第一环节,教师选用红、黄、蓝三根不等长的丝带,让幼儿边操作边判断:(1)并列摆放:“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2)变换方向:“这三根丝带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3)改变形状:“这三根丝带还一样长吗?”幼儿:“不一样长”。 幼儿的答案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孩子是真的理解了?还是瞎猜的?无从知晓。因为,老师选用的教具本身就是不等长的,并列摆放、变换方向、改变形状当然还是不等长的。
面临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新要求,综观当前幼儿园的教学,我们应该努力去做到有效教学。如何有效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更“有效”?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
【幼儿园有效教学的问题及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