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写在前面:
3年频繁网课,给很多孩子带来了不可预估的影响,比如长时间居家而激发的亲子关系紧张,网课让孩子的社交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的行为,正在根植在孩子们的日常习惯里,等等。
2023年也许是大家生活节奏将要回归正轨的一年,那么作为家长,面对疫情给孩子们带来巨大次生影响,我们能做些什么?
这一期一土圆桌派,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一土学校心理小屋的李博超老师,来与我们一起探讨:
电子产品到底是洪水猛兽还是一种普通的娱乐?
面对巨大的上瘾陷阱,家长能为孩子能做什么?
网课下鸡飞狗跳的亲子关系,如何解?
@华章:
但如果我们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比起网课或者作业,刷视频、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简直太有意思了,他们会特别享受偷偷做事情的快乐。所以这种情况很正常,这不就是成年人也会做的“摸鱼”么?我尝试把影响摸鱼的因素分为几大类。
但这并不是说,孩子在课上就会有相应年龄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当我带领孩子在SEL(社会情感学习)课上进行一些有意思的内容,比如吐槽家长或者玩一些情景游戏的时候,孩子们的专注时间就会比较长,因为他们觉得有意思,而到了讲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内容时,有些同学马上就会觉得不太感兴趣了。孩子一上课就开始“摸鱼”也是非常普遍的,他们看一会老师讲课,觉得没意思就走神了。
第二是外部压力和内部动力的影响,有些家里管的比较严,孩子上网课的时候就没机会“摸鱼”,还有些孩子到了高年级,在某个时段要面临考试,老师在课上讲一些考点的时候就会听的比较认真。
@华章:
有科学数据统计发现,一些药品可以让大脑的兴奋度提高成百上千倍,一些电子游戏对人的大脑也能产生相似的影响,这些选项都远远超出了学习能给我们带来的快感。
当然,即便是跟孩子一起制定的规则,一开始执行时也会发生孩子无法遵守的情况,这个时候首先家长要审视当下孩子有没有遵守规则的能力,在规则执行时孩子遇到了哪些困难,我们还可以尝试创造更多条件,让孩子把休息娱乐的时间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比如运动、手工、阅读,亲子游戏等等。如果父母跟孩子的亲子关系没有大问题,对于3-10岁的孩子来说,再好的电子产品比不过父母全身心的跟他一起玩。
虽然现在有很多声音把网络或者电子游戏定义为一种成瘾性的精神疾病,甚至在18、19年衍生出了很多非常不合理的治疗手段,造成了很多可怕的新闻。但大家不必对电子产品感到恐慌,我一直认为网络成瘾是人为给孩子附加上的病,因为一个孩子不听话、学习成绩不好,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打游戏,家长就会认为孩子是网络成瘾。但也有可能,一个孩子学习很好可是也玩游戏,大家反而会觉得这个孩子没什么问题。
我认为上瘾和习惯之间也没有一个很明显的分界线。什么叫上瘾?可能就是一个人太喜欢做一件事情。我们每天的行为有 70% 都是基于习惯去做的,每天得起床刷牙,在固定时间吃饭,有些人有锻炼习惯,这些很多都是habitual behavior(习惯性行为)。
当然对于特别容易就让人上瘾的行为,身为家长还是要特别警惕,要帮助孩子进行管理,同时我们也要帮助孩子把他的兴趣放到更广泛的地方。
现在就是一个很容易上瘾的时代,我们接受很多外界的刺激,有太多的媒体都在引导 – 要做一个有杰出成就的人,很多人太受影响,会变得没办法过普通的生活。他就会希望寻求各种各样的刺激,这些刺激如果处理不当,最后就有可能会变成一种上瘾性的行为,这样外界的刺激,最后就反过来控制了我们的大脑。
现在社会网络对人的吸引力是持续增强的,对大脑的刺激也是会越来越强的,这有点可怕。做游戏/视频的公司有庞大的工程师、科学家团队,海量的资源投入,都在持续深入地研究,如何让大脑对某件事情特别感兴趣直至上瘾,他们有很多算法就是利用了人类基因里的弱点。
从每个家庭的角度来看,我们很难对抗这样强大的系统,但可以更多了解一些大脑运作的原理,用符合科学原理的方法,为孩子做一些更健康的引导。
当然在孩子接触网络媒体和游戏的时候,有一些底线是家长要严格守住的,比如一些不符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扭曲价值观,或者是暴力的、自我伤害行为的元素,这已经跟成瘾无关了,是需要严格监控的,在学校和家里都不能出现。
太多了:在一土并不普遍
太难了:可能是最近学业上有挑战
无聊不想写:也是存在的还不是个案
有些同学甚至堆积了非常多的作业,使得完全补上成了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于无法完成作业的情况,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是学科/知识点的问题,还是心理方面问题,等等。如果曾经有过作业完成非常顺利的情况,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当时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情况促成了这份作业完成的很好,相比现在的困难能不能复制曾经的成功经验。
对于低年级同学们,我们还可以把作业转变成闯关这种比较有趣的形式。高年级同学对作业的态度已经比较明朗了,这时候可以安排孩子用每天固定的时间来写作业,让他们形成一种学习习惯,或者增加一些有趣的压力:比如完成时间挑战赛,正确率挑战赛。
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很难找到一个大家都能通用的好方法,所以需要家长带着觉察的心多观察自己的孩子,找到可以支持到他的个性化教育方案。
我跟很多家长有过深入的沟通交流,你会发现每个家庭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我们在一些文章或者专家访谈里看到了某种解决方案,这种做法对于自己孩子的情况到底是否适用,其实是很不确定的。所以我觉得家长要有一个更开放的心态,不要迷信某一种教养法或者技巧,这些方法对自己的孩子到底适不适用,可能要经过父母很多尝试、观察、思考与判断才能知道。
在育儿方面我鼓励大家可以有一个“工具箱”,尽可能多去了解不同的理念与方法,每个家庭的情况都是个性化的,我们需要不断增大自己的工具箱,针对每个孩子不断地尝试,找到适合孩子的个性化解决方案,这个过程确实是非常需要耐心的。
就方法层面来说,我们还要仔细观察和思考,某一个方法到底是解决了问题,还是掩盖了问题,会不会制造出更大的问题。
第二,在一土我们非常关注孩子的底层,在我们试图去解决表象问题的同时,孩子会给出一些反馈,其实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到他底层的状态。孩子跟父母的关系和沟通模式,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包括家里是不是有老人或者其他家庭成员,成年人之间的家庭关系结构对孩子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所以当我们关注表面问题的同时,也要关注底层的问题,要尽量同时去解决。
最后我特别想强调的是,最终孩子的改变都是源于成年人的改变,这也是我过去两年最大的感受。与其天天关注孩子,不如开始改变自己。因为,就算我们自己不愿意主动改变,每个人还是会时时刻刻被他的环境所改变。所以,与其被动的被环境改变,不如我们主动改变,从帮助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讲,这也是性价比是最高的。
– END –
当今很多被热议的教育理念,甚至连个错误都算不上
在疫情中爆发的学业危机,也许正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如果孩子知道,他的一切,都是值得被倾听的……
↙点赞、转发、在看 | 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