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国际华文蒙特梭利协会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AwMjMxOA==&mid=2650621468&idx=1&sn=2bd6b38f87eada5751d94b7b3ae260ca
如今,蒙特梭利幼儿园很受国内家长的认可,市面上也有不少自称是蒙氏园的幼儿园,但是您知道一所真正合格、专业的蒙特梭利幼儿园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吗?一间真正的蒙特梭利教室又有什么秘密呢?
今天,我们华杉名人堂邀请到苏小妹老师为我们深度解读一下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吧!
三个条件
根据蒙特梭利的要求,一间蒙特梭利幼儿园,必须具备这三个条件:
1.受过蒙特梭利教育培训的老师
2.拥有能满足2.5岁到6岁孩子成长与发展需要的环境
3.全套的蒙特梭利为孩子设计的学习材料, Montessori Apparatus
严格来说,现阶段一间所谓的“蒙式园”要满足上述的条件,其实不难。真正难的,是一些隐而难见的修炼与内涵。今天,我先就“真实”分享一点拙见。
真实
真实的环境
若说物质环境,真实即自然简单。不花俏、不做作。不要太多人工痕迹,但却需要大自然的眷顾。阳光、雨水、草地、花木、石头、流水、动植物等,一样不能少,因为孩子原来也是大自然的。
若说人文环境,真实Authentic即环境中的人拥有安全感、自主性、感觉能干和有丰富的链接感。(取材自RIE的Authentic Child)
要让环境中的小孩都有安全感,则成人不能架设太多的预期成果。因为这些期望是成人提前预设的,不是孩子个人逐步到达的。期望需要追逐,达不到成人的期望,就难有安全感;
要让环境中的小孩都有自主能力,则自由是必须的。此处的自由,包括选择的自由、行动自由、社交(沟通)自由、选择伙伴的自由、学习时间长短的自由、选择学习场所的自由。自由选择的后果需要被看见,这样才能萌发责任心和提供选择时的审慎抉择。无需承担后果的自由选择,是不负责任形成的因素;
要让环境中的小孩自觉能干,就必须在上述自由选择的前提下,给予自由的练习机会,只有自发练习成功,才有能干的感觉。如果处处需要成人指导或示范才可以练习,则容易使人成为被动的学习者,自主与自发性必然消失;
要让环境中的小孩有链接感,则需强调关系。与孩子建立关系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尊重他们。用蒙特梭利的话,是跟随孩子。在无所求的情况下尊重孩子,是最考成人的功课。
★孩子们在卖树叶
真实的群体部落
每一个群体,都是由不同年龄的人群组成。这是自然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中,人人各司其职,各有所好。他们彼此之间,又因为群居的关系,而有所依赖而需要互助。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应该反映真实的群体部落。
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地的学校都是混龄的。中国的私塾是由一个村或一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集聚而成。印度的一棵树下,也集合了不同年龄的孩子,一起学习。
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校,是以同龄分班的呢?这需要追索到工业革命时期,因为太多人涌入城市和工业区,造成人口爆增,导致学校的管理与运作非常紧张。为了保证孩子都能得到同样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学校也采用了工厂的作业方式。即把完整的工序,化成单一的部件来操作。原来裁缝师傅一人能做完一件衣服,从量身到缝好纽扣。现在工厂的作业方式则把衣服的制作分成许多单独的工序。制作衣领的只做衣领,缝纽扣的只缝纽扣。这样的分工用到学校,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把学生分科分级分年龄分时间上课。学校跟工厂一样,学生成了原材料,在一定的时间点“学习”结束时,必须考核学生是否已经成为社会上可以“用”的人。如果社会需要工艺能力的人才,学校就开始“培养”这样的人才,设计该学习的内容和进度。
蒙特梭利学校采用“垂直的区分法”(参考台南光华女中出版,蒙特梭利著,1948, 《吸收性心智》第22章,社会性发展,P270-272)。将三岁、四岁、五岁、六岁孩子聚在一起。孩子在这个混龄的空间里一起生活、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学习进度因人而定。因为混龄,彼此不会因为同时需要同样的东西而需要争抢或感觉不足。因为不同的年龄,会有不一样的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心理有着富足的感觉。同时,年长者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长处与关爱之情,照料幼小的;年幼的孩子,也会以年长者为榜样。这样的环境,让真情流露。“人们有时会担心,如果五岁的孩子去教导更小的幼童,他自己的发展会延缓下来。但是,第一,他并不是一直都在教他们,而且他的自由会受到尊重。第二,“教导幼童”可以帮助他更了解自己先前所学的一切;他必须分析、重组他自己少许的知识,才能传授给别人。所以,他的牺牲并非毫无所获。”(台南光华女中出版,蒙特梭利著,1948, 《吸收性心智》第22章,社会性发展,P272)
蒙特梭利建议将三个年龄段的孩子放在一个班级里一起学习的模式,的确解决了很多横向分班(即同龄孩子一班)的问题。
横向班级的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同时有共同需要的孩子。他们年龄相仿,活力一致。对照顾者来说,的确更费劲。蒙特梭利就曾说,一个妈妈照顾6个不同年龄的孩子其实远比照顾一个子女容易。带“独生子女总是有问题,并不是他们被宠坏了,而是他们缺乏玩伴。父母带老大常常比带其他子女还要困难。他们认为这是由于自己缺乏经验,事实上,这是因为其他子女有伴的关系。”
在混龄的教室,经常可以看到年幼的初入学者,在年纪稍长的孩子身边,更有安全感。这些五岁或六岁的孩子,似乎更能理解年幼孩子的需要。蒙特梭利把这种现象,解读为精神上的渗透作用Osmosis “ 五岁儿童的心智比我们更接近三岁儿童的心智,所以,幼小的儿童很容易学会那些我们难以传授的事务。他们彼此之间的沟通与和谐关系是很难在成人与幼儿之间发现的。”
维护上述的和谐社会,蒙特梭利教室实施了几个成功的方法:
1. 慎选投放在这个空间的材料。如果东西过多,会造成混乱的现象。过剩在心理上也会出现不珍惜的心理;
2. 每一样材料只有一件。如果某一件东西已经有人使用,那想要的人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等待。等到此人让出自己的材料时,他才能用。这是社会性中的一种特质——尊重别人的工作及他使用的材料。孩子们渐渐能明白,他除了等待之外别无他法。这种情况日复一日的发生,孩子也可以从中认识到等待与轮换是一种常态。这种认识,会成为他日后社会生活的指南与行为。学会等待,其实是一种终身受用的美德;
3. 尽量让孩子自己解决他们的社会性问题。当两个孩子同时都需要同一个材料时,最坏的情况就是争抢。在一个混龄的环境里,年长的孩子一般比老师更能处理这样的情况。他们有时会主持公道,有时会教训无理者;有时候,两个孩子在走线时因为方向相反而可能撞上,可是他们往往能自己和平欢乐的解决,比老师出面干预的结果还好。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需要“成人拥有等待的勇气” (蒙特梭利的精句);
4. 建立简单的社会常规。在任何一个群居的环境中,必定要有让人看得见,做得到,能遵守的简单常规。一个喝水的角落设置出来后,需要有如何使用杯子、如何清洗杯子、如何倒水、如何清理溢出或倒泻出来的水等等简单做法和完成状态的指示。成人在这件事上已经练习并琢磨了几十年,孩子正处于学习领会的阶段,所以,越是黑白分明的方法与条规,越好!
以前我介绍过美国RIE (婴幼儿资源中心)的红绿灯做法。交通灯上的红灯表示停,绿灯是行、黄灯则是放慢速度,准备停,因为黄灯之后,是红灯。任何一个环境中,如果发现有人伤害自己、伤害别人、伤害环境中的物品,就需要被令停止这样的行为;如果有照顾自己、照顾别人、照顾环境的行为,则能通行无阻。一般的黄灯行为,是因为无法立刻判断行事者的意图,比如由于害怕,而咬指甲。如果此时喊停,会造成孩子更为心虚。此时,就应该“放慢速度”观察。最终这个咬指甲的行为还是要处理,只是不会以红灯立刻停的方式。如果孩子是因为害怕而咬指甲,我们可以观察孩子周边是否有让他担忧的事。此时我们可以用其他的动作先让孩子安心,比如,给孩子一杯水喝、陪伴或聊天的方式。这样,他可能会停止咬指甲。可是如果孩子是因为指甲有不舒服的地方,那我们可以让孩子知道,可以用指甲剪将指甲或不舒服之处剪掉。
在执行红灯的时候,可以这么说:“停,我要你把手中的刀子放下。”如果孩子正要用刀伤害其他物品。用“我”字起头,而不是“你…”,表述要做的正确行为,而不是重复不要孩子再做的行为。比如:停,请慢慢走,或 请轻轻说话。
蒙特梭利说:“社会不是建立在个人的愿望之上,而是建立在各项活动和谐共存的基础上的。”(蒙特梭利著,1948, 《吸收性心智》第22章,社会性发展,P268),所以,让孩子有黑白分明的界线或界限,可以让他们更容易看见和养成自律的行为。
能引发学习动机的真实材料
幼儿拥有特殊的心智,蒙特梭利称之为“吸收性心智”。因为它能主动自发地吸收环境中的印象、动作、语言与文化习俗。同时在每一次地吸收中,将之转换成自己人格的组件。
“这个年龄的儿童在发展旳自然法则的驱动下,从其周围的环境中找寻活动的机会以便累积经验。他们使用双手去经验,并不只是为了现实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知识。如果我们让儿童在我们所安排的这个新的环境里自由活动,我们会对他们的天性和能力有相当意外的印象。他们似乎比较快乐,而且兴致勃勃,以致于他们可以长时间工作而不疲倦,结果他们的心智似乎敞开了,他们变得非常渴望知识。”(蒙特梭利著,1948, 《吸收性心智》第17章,从文化与想象中更精进,P210)
蒙特梭利最初的安排,只是因为她看到一群“无助”的孩子。(台南光华女中出版,蒙特梭利著,《发现儿童》第一章和第二章) 她首先提供这些孩子一些可以让他们照顾自己的材料,比如面巾、脸盆、刷子等。令她意外的是,孩子非常喜欢用这些材料来清洁自己和帮助别人清洗。后来她加入了一些福禄贝尔和塞根(1)设计的木质材料,并指导孩子们如何使用。又一次让她意外的是,孩子因此出现了许多“奇迹”,比如她观察一个小女孩自己重复了42次的插座圆柱体的工作,尤其是在蒙特梭利故意打扰她的情况下,孩子还能坚持42次,直到她满意喜悦为止。后来她因孩子们对路边的字母产生兴趣而为他们设计了砂纸字母,再一次令她惊讶的是,孩子竟然出现了“写字的爆发性现象”,也就是孩子们天天爱写字,重复的练习让他们在转瞬间对文字产生极大的兴趣,争相出现能写字,能阅读的现象。写字量和阅读量爆增,“就像火山爆发时才发现原来安静的山里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东西。”(2)
今天的蒙特梭利教室,已经因文化地域的关系,由各地老师淘来了许多精彩的真实材料。在生活区中,就有适合孩子使用的照顾自己的材料,比如脸盆、勺子、小毛巾、小牙刷等;适合孩子大小尺寸的照顾环境的材料,比如扫把、畚箕、耙子、铲子等;适合孩子准备食物的材料:比如小型的锅、碗、瓢、盆、甚至炉子、刀子、榨果汁的器皿等;可以让孩子使用的各种培养精确性辨别能力的感觉材料;帮助孩子自己使用的地图拼图、海陆地球仪和七大洲彩色地球仪等;
这些材料,多根据以下几点原则来创设:
1.从自然选材
2.适合孩子使用的尺寸
3.设计简单
4.美
选材时特别需要注意的还有:
1.不符合真实生活的材料不要出现
2.不选用粮食为材料(不玩食物)
3.损坏的东西不要出现
4.不符合/适合年龄的材料不要出现
5.不齐全的配套材料不出现
6.不用一次性的材料(如纸杯)
这些真实的材料能够引发孩子内心的喜悦,因为都是他们在生活中活生生可以看见,可以使用,可以对应经验的物品。成人特意为他们找到适合他们使用的小尺寸,让他们更能得心应手。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的能将已有的经验与日常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实景链接起来。从这里引发出来的多元化的学习动机,都是精彩的,欢乐的!所以,在蒙特梭利教室中,不只孩子感觉兴奋,连老师都会因为发现了可以让孩子使用的新材料而雀跃不已。但是,这样的喜悦,必须是主动自发的,必须是在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发生的。一旦学习成为被动的,没有自由选择,喜悦就会变成累赘、不满和愤怒。
(1) 塞根 Edouard Sequin (1812-1880) 蒙特梭利采用了许多塞根设计的材料,如数学材料的塞根板、感官材料的带插座圆柱体、语文教育的三阶段教学法等。
(2) 台南光华女中出版,蒙特梭利著,1948, 《吸收性心智》第17章,从文化与想象中更精进,P210
真实的生活
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相同之处在于这个空间是否让人感觉自在。
有人说,让孩子自在,就是对他们没有限制,这样就会让他们变成不会节制且贪婪旳魔王。
自在的人是有分寸的人。他不会因为自己的欲望去侵犯别人的空间,因为他追求的是独与自己的精神天地往来的境界。
真实的生活是吃喝拉撒,也是自己能独立选择在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
很多时候,我们在安排常规生活时,需要迁就时间、空间和人,这是无可厚非的。除此之外,剩余的时间,如果可以让孩子都能选择自己的兴趣学习,如此,则成人和小孩都能自在。
幼儿园如果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把学习活动排满了一天,美其名让人觉得活动内容很丰富,但最后总是苦了老师,也累了孩子。
安排孩子的一日流程应该是以孩子的生活与学习需要为主。任何违背孩子年龄需要的安排,都是伪做。
安排孩子的一日流程必须保证:
1. 孩子能有上下午各两小时半到三个小时不受成人干扰的学习与工作时间;
2. 在三个小时的工作时间中,加餐、喝水、休息、上洗手间等照顾自己的活动尽量采用自助的方式。如此,孩子可以更专注于自己兴趣的学习活动,而不会一再被打断或干扰;
3. 孩子必须拥有自由选择学习项目和学习时间长短的自由,因为理解、思考、纠错和重复练习等所需的学习时间,会因人而异。只有学习者自己了解。强制性的要求孩子必须在固定的时间段完成学习,无法巩固学习;
4. 老师在这三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可以观察孩子,给予孩子工作材料与工具的示范、辅助需要帮忙的孩子、处理孩子之间的纠纷等;
5. 午餐可以安排成集体用餐形式,也可以是自助式的;
6. 午睡时间也应该尊重孩子的生理需要。要求孩子必须躺下,必须坐在床上的安排有时会让老师和孩子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冲突。还有许多所谓养成好习惯的做法,会强行将睡梦中的孩子叫醒。另外,有些家长因为不堪孩子晚上吵闹不睡而要求老师不能让孩子在幼儿园睡太多等等。殊不知孩子睡觉比吃饭重要。一个睡足的孩子会自动醒来,一个睡不够的孩子一天的情绪、食欲和学习质量都会被影响。
市面上有几百种关于孩子睡眠的说法,我们只需要问自己:我自己睡觉的时候,希望得到怎样的待遇就可以了。多少人渴望自然醒,多少人渴望好睡眠。这些都说明我们对睡眠质量的要求。为什么要在幼儿时期,就开始百般“折磨”孩子。
一个疲倦的孩子会自然睡着,一个精神亢奋的孩子无论怎样哄骗强迫都无法躺下。所以,与其每天与孩子因着睡眠而抗争,为何不在孩子专注工作的时候,让他们能尽量释放自己的能量。让不愿意睡觉,精神饱满的孩子继续学习。此处最难的,其实是老师需要的休息或备课时间 。成人工作的调整其实比要求孩子睡觉更容易安排。人的身体结构十分精密。如何让孩子觉察到自己身体的需要,最后能独立照顾自己,让身体得到自然的调节,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如果一日流程的设计是以老师的工作时间或厨房的需求或场地的限制为依据,那么孩子一定会受“折磨”。与其把孩子挤入我们设计的框框,不如让成人倒过来适应孩子。蒙特梭利的名言之一,就是“跟随孩子”。理由很简单,孩子是无限的,我们是有限的,拿有限来框死无限,结果一定是孩子遭殃。
设计孩子的一日流程,可以学习这三个方法:
1.观察和理解孩子的需要。不要假设孩子应该有什么需要,或想要什么需要。我们常常会说孩子其实很捣乱的。其实这就是假设,我们先假设孩子会不听话,会捣乱,然后理直气壮地说,我这样做,就是要制止他某种行为的发生等等;
2.先顺应孩子的需要,不要强迫他们不要做的。孩子不要,肯定有他的理由,千万不要说如果他要求不睡觉,就会养成坏习惯,或其他的孩子也会因此而学坏。这都是老师不敢接受孩子的要求而设的错误判词;
3.不要强迫还在适应中的孩子即刻做到老师或教室里的要求。适应能力是一辈子都在学习的能力,孩子还不能适应新规矩,新做法的时候,请允许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缓一缓。比如孩子不愿意参加团体活动,不表示他就是胆怯或不合群。很多时候,孩子选择先观察,先感觉群体活动的动力或节奏,是为了保护自己。每一种动物都有这样的特质,眼前出现一猎物,即便再凶狠的狮子,都会反复观察确认才出击。这样的孩子是谨慎。他选择保护自己的方法,就是拒绝参加。但是这种保护自己的行为,却常常被贴上不合群、胆小等的标签,这对孩子是极不公平的。
一间实践蒙特梭利教育理念的教室,会是一间真实的生活空间。这里没有学校的条条框框,有的是如家一样的舒适和自然。蒙特梭利创设儿童之家,强调孩子才是这个家的主人,成人都是这个家的仆人。仆人不会对主人定要求,仆人不应该对主人指指点点。这是最基本的礼仪和要求。
真实的人
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共同方向应该是能否提供每一个人可以做自己的机会。
由于家庭的期望,社会的要求,学校和工作场所制定的指标,往往会让人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他们需要透过伪装、敷衍来掩饰自己的不愿意,不同意或不能接受。长久以来,我们自己都不认得自己了,忘了自己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原来的初心?
一间提倡真实的蒙特梭利幼儿园应该能尊重每一个老师,让他们保有原来的自己。活泼爱笑的,可以继续活泼爱笑,不需要装成小淑女;外向好动的,可以继续外向好动,不需要装成娴静的样子;内向安静的,可以继续拥有他的特质,不需要因此自卑。
每一个社会单元,都能包容不同个性的人。每一间幼儿园如果也能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能按照自己原来的样子绽放,那混乱与纪律的破坏行为,很难出现。
★照片由新加坡绿荫蒙特梭利幼儿园提供
三个条件
根据前面的三个条件,我们可以学习:
1.先成为一个真实的人,再成为智慧型的引导者
2.先整理好自己的居住环境,再为孩子预备一个环境
3.先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再等待孩子找到他们自己内在的需要
从简单到复杂只需要一步
从复杂到简单则路途遥远
相关阅读
点击左下角,免费预约参观幼儿园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华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