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重在培养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科学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发展智力和好奇心,感受自己的能力和成功,产生学科学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为了让孩子对科学活动更感兴趣,我们从材料、幼儿、教师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 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提供必须具有引发幼儿思考的作用。每一种材料的投放,教师必须仔细斟酌,想想它们是否能激起幼儿思考、探索的欲望。只有在具有思考性材料的刺激下,幼儿才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和积极思维的精神状态。
1. 材料应体现适宜性
科学活动中材料的投放非常重要,投放得好、投放得巧,不但能激发孩子的活动兴趣和探索欲望,还能促进孩子的思考。以大班科学活动《小小杂技演员》为例,一开始,老师提供了圆形的纸盘让孩子用吸管顶起来。因为,圆形可以让孩子比较容易找到重心,提高操作的成功率,从而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真的能像杂技演员一样把盘子顶起来,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在第二次操作时,老师又提供了正方形、梯形和勺子,这三种材料非常有讲究。孩子探索后发现正方形神奇的点就在它的中心点,而梯形神奇的点却不是在中心点、而勺子神奇的点更不是那么好找了,这就帮助幼儿感知到:物体上有个神奇的点,这个点的位置是不同的,只要耐心、细致地探索就会成功。这样不但达到了活动的目标,也让孩子在探索中体验了寻找物体“神奇点”的乐趣,激发了探究的欲望。
2. 材料应体现层次性
科学教育重在让幼儿通过操作、体验发现探索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兴趣。活动中教师提供适应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如在科学活动《小小杂技演员》中,幼儿用吸管来顶物体,第一次操作教师提供的是圆盘,第二次操作教师提供了正方形、梯形和勺子,我们不难发现两次操作的材料从数量上来说是递增的,从难度上来说也是递进的。幼儿通过对难易层次不同的材料进行探索,发现了物体的重心位置是不同的,这让每个孩子都获得了成就感。幼儿对科学活动感兴趣,才能维持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二、 给予充分的讲述空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要让孩子说话,引发孩子的语言表达,首先要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东西,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科学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探索、操作有所发现后,变得非常地想说,敢说,乐意说。
1. 发现问题的机会
“我来探索,我来发现”表达了幼儿渴望学习、渴望发展的心声,教师应积极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机会,多途径地引发幼儿投入到活动中与材料积极互动,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如科学活动《落下来的秘密》中,有一个孩子发现同样的白纸,打开来和折叠着掉下来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于是他马上提出了疑问。幼儿只有在探索后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进一步探索直至找到答案。
2. 表达交流的机会
科学活动是一个让幼儿亲历探究的过程能使孩子们的动手能力、科学素养得到一定的锻炼。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感知科学的乐趣,还要引导幼儿把科学实践过程和获取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幼儿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促进幼儿智力的提升。当幼儿对一个问题作了深入探究、思考、尝试,会产生一种表达和交流的欲望,幼儿把探究过程和发现经过思维的梳理和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既增加了对事物的认识,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如在活动《落下来的秘密》中,一个孩子提出了白纸掉下来速度不同的问题,其他的孩子也纷纷表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说:打开的白纸落得慢,纸团落得快;有的说:把纸对折再对折速度也会变快的……由于幼儿有了与同伴的交流,就会有分享、有启发,在肯定、质疑、讨论中,幼儿的思维不断明晰,逐步向正确的认知靠近。因此,教师在实施科学教育中要给幼儿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促进幼儿的表达与交流。
3. 释疑解惑的机会
科学活动中,自主释疑是孩子在探索发现问题后的最佳结果。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孩子能动手,就能促发思维能力。”让幼儿学学、玩玩、做做、想想,从而在疑问中迸发思维的火花,在求释中体现创造的萌芽。而孩子质疑、释疑的过程,也是孩子发现问题、交流观点、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活动《小小杂技演员》中,第一次操作后有部分孩子操作不成功,为了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教师请一名操作失败的孩子演示给大家看,让孩子自己寻找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有一个男孩子接到了这样的任务后,走上台前对那个操作失败的孩子说:“你先试给我看一下好不好?”边说边蹲下了身体,从他的言语和动作中不难看出,他需要再一次地近距离观察,寻找问题所在。当他看完那个孩子的操作后,马上结合自己的操作经验提出了失败的几个原因:一是吸管没有竖直,二是手有晃动现象,这是造成操作失败的直接原因。找到了原因,老师还引导孩子寻找解决的办法,如何把吸管竖直、防止手晃动?这个孩子马上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蹲下来,把吸管和手腕放在桌子上,就能解决以上问题。
由此可见,幼儿通过亲身的尝试、同伴的分析、教师的引领,他们在科学活动中就会了解得更多,经验积累得更丰富。
三、 进行有效的教师应答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应答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灵活的过程。老师应改变原来的教学观念,从直接回答幼儿的提问,转向在正确解读幼儿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创造相应的教学环境,让幼儿自己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实践中,我们经常采用以下几种策略:
1. 反问式应答
当孩子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巧妙地采用反问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去解释,让孩子成为问题的主人。如一个孩子第一次把梯形顶起来,并把重心点画了下来,第二次操作时顶在画好的点上,可是失败了。他问老师:“刚才我明明顶在这里成功了,可这次怎么不行?”教师说:“对呀,这是为什么呀?”教师边问边看着周围的孩子,把孩子向自己提的问题又抛还给了他们,于是孩子们又猜测开了。有的说:“你的点画错了。”有的说:“你顶的位置不对。”老师挑起孩子的争议,目的是让孩子摆出自己的观点,敢于挑战,敢于表现自己。在讨论中,孩子们撞出了思维的火花。
2. 提升式应答
在科学活动中,对于孩子的回答老师不要简单重复,而应巧妙提升。如老师问幼儿:“这个点在正方形的哪里?”幼儿回答说“在中间”,教师应答“哦,是在正中间,也就是在中心点上。”这样总结提升式的应答给了幼儿更为正确的概念,能启发孩子再思考,培养了孩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发展,感情飞跃,并积累更多的经验。
3. 鼓励式应答
活动中,老师对孩子回答的问题不应千篇一律地“嗯,好的,噢”或不答,而是要注意应答语的广度,给孩子一种激励感,使活动呈现动感。如“你是这么认为的,你的想法与别人不一样,你的想法很有道理,你的想法不错”。在富有个性的应答中,让孩子感觉到老师对他问答的特有的鼓励和特别的肯定。除此之外,还可采用孩子应答孩子的方式,把一定量的问题交给孩子,让孩子有一个评判他人观点的过程,学习赞同和批判。如老师问:“他的想法怎么样?”孩子答:“好。”老师又问:“他的说法你同意吗?”孩子答:“同意(或不同意)。”老师再问:“为什么呢?”这样幼儿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探究的兴趣越来越浓,获得成功的体验也就越来越强。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处处留心,时时留意,积极营造科学教育环境氛围,把握幼儿探索的动向,灵活运用支持策略,建立起良好的支持型师幼关系,才能提升幼儿科学活动的有效性!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的积极探索,幼儿园科学教育一定能发展得更好、更快!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幼儿园科学活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