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熊莹
17届毕业生家长,艾德睿智国际教育咨询公司创办人。20年教育领域工作经历,10年美本留学申请经验,100+常青藤学生,1000+申请案例,3家教育企业联合创始人,2个皮孩子的妈!
”
什么是好大学?
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好大学指得应该就是中国的一本吧,再严格一点,就是北大、清华以及和它们能够匹敌的几所大学;如果说出国,那就是美国的常青藤大学,加上英国的剑桥、牛津这两所大学,这应该就是没有人会有疑问的“好大学”了吧。
那么进入这些大学的标准是什么?
考进清华、北大的标准很简单,高考分数达到他们的分数线。进入美国常青藤大学的标准就要更复杂一些。除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需要孩子有独特且优秀的课外活动和其它特点。但是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好大学”,进校的标准都很明确,就是优中选优,在优秀的孩子中选择最前面的一小部分,只是定义优秀的时候,国外大学的纬度更多一些。
仔细想想看这些标准,其实没有任何一个标准是和所在高中有关。也就是说,无论从哪个高中毕业的孩子,只要高考达标或者达到国外大学录取的标准,就会被录取。而且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也没有哪一个大学规定必须在小学中学高中的选择上一步不错就可以保证一定会被录取。那父母们从小学就开始有的焦虑和对各阶段名校的执念到底是什么?
其实是一个数学概念:概率。
好的小学升入好中学的机率更大些,往上同理。这个倒是没错的。既然是概率,那差学校或者中等的学校上升进好中学好大学的概率就为零了吗?显然不是,只是相对低而已。拼概率这事儿,说到底跟买彩票是一个意思,赌得是个运气,运气好的,是分子,运气差的,是分母。无论到哪,做分子的都是少数。
所以只有每一步都不拉下,才能进好的中学,好的大学,这个推理确实逻辑上不成立。如果一定按这个逻辑推,应该是:无论在什么样的学校,要保证自己的孩子是被再上一级学校接受的那个“分子”部分。从这个角度看,就很好理解为什么那些小学名校的家长们拼得那么狠了,因为在名校想成为分子显然难度更大。
从事实情况来看,这个结论就更容易被推翻了。高中应该是入大学的最后一关了,翻一下好高中的学生简历,很容易就会看到,读什么小学什么初中没有特别必然的联系。再从大学录取的结果看,不论是中国的好大学还是外国的好大学,看一下每年录取的学生来源就知道,不是只有好中学的学生会被录取。当然数据看起来,来自所谓“好高中”的学生比例确实是高一些。
但这种现象其实并非是名校给这些学生加了分,而是往年有没有人申请到大学名校,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今年有没有人敢申请这个学校。
越是以往被录取过的学校,条件差不多的孩子就越有可能想:前两年的学长跟我条件差不多都能录,我也试试吧。高考报志愿也是类似的情况,大家经常会用学校过往的录取情况作为一个衡量判断的标准。
所以我观察到的现象是,很多时候,“试试”这件事才是让同样条件的孩子升学结果不同的关键因素。而敢不敢试一下,大部分情况下不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实力,而取决于“我觉得和我类似情况的人有没有成功”。
那么不论从逻辑还是从事实的角度看,“每一步都不拉下,才能考到好的中学,好的高中,才有可能上好大学”,这确实是个错误的结论。
“上了好大学又怎样?”
上了好的小学才能上好的初中,才能上好的高中,升入好的大学。这个假设本身就是错的。
再往下一步说,上了好的大学又怎样?
如果上个好大学是我们养育孩子、送孩子去学校受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个事儿就容易了。方法很简单,我们确定几个“好大学”作为目标,仔细研究这些个“好大学”录取学生的标准,然后想办法用十二年的时间让孩子达到标准就好了。不论这个标准有多复杂,只要有标准,就有达到标准的办法,这事儿,咱们中国人相当擅长。
但是问题在于,恐怕没有几个家长会同意我前面的假设。那我们到底为什么想让孩子上大学,甚至一定得上好的大学?
比较实在的回答是:为了孩子将来找个好工作,未来发展的更顺利。可是咱们父母都是成年人了,我们哪一个是只靠着大学的文凭走到今天的?上大学以及上好大学不是孩子工作顺利生活幸福的唯一条件,甚至都不是必要条件。
每一年我也都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话:“我和孩子爸爸都是**大学毕业的,这孩子智商也没啥问题,要不申个前三十的学校真对不起他自己。”潜台词更可能是:“父母给你创造这么好的条件,你不念个好大学对得起我们吗?”
其实父母仔细想想,就都明白:孩子上什么大学既不证明自己的智商,也不证明父母的智商。
反例就更多了。每年从我这里申请到“好大学”的学生很多,但哪一年都会遇到一类学生:就是除了考试成绩好,其它方面都有明显问题的孩子。一个高三的学生,托福考试可以考到110几分(满分120分),跟人聊天却完全开不了口,既没有可以聊的话题,也没有理解对方话的能力。这样的孩子,大学毕业是没有问题,毕业后干什么去呢?做学术研究吗?他对要学的专业一点兴趣也没有,也确实看不出来有深入研究的能力。这是个如果靠自己,毕业就一定会失业的孩子,我除了建议他只要有可能就读到博士,想办法延后毕业的时间,确实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
再追问一句,那上大学到底是为什么?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答案。既然答案不同,好大学应该就不是唯一的、必须的选择,甚至大学都不见得是唯一的、必须的选择。为了这个选择,从幼儿园开始,举全家之力一路拼杀上去,值得吗?
大学到底起什么作用?而从我目前的认知出发,大学是可以系统学习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学科基础知识最有效率的地方。我们虽然无法预测未来,但很确定地知道,孩子们所面对的时代,和我们现在的会大不相同。如果我们的父母知道我们现在面对的是这样一个时代,他们会怎么为我们选择教育路线?我们的孩子在十六岁的时候,大学还是最主要的教育渠道吗?其实现代大学都是一百多年前才在中国有的新事物。
这些问题,我没有答案,我觉得也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面对未知,面对变化,用不变的方式应对,恐怕不是最佳方案,甚至可能是最糟糕的方案。
因为这些原因,我的育儿反而很轻松,对自己的孩子也并没有什么具体规划。孩子的人生,凭什么要由父母来规划。
作为父母,我要做的,只是提供一个当下可以让他去成长的环境,保护他与生俱来的好奇,让他知道人生有多种可能,他需要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去发现自己的人生。
让童年就像童年
让孩子成为自己
让教育回归教育
(本文版权归“书院”微信公众号所有,授权请联系bitongkids@sina.com)
招生咨询优师教研010-62750113,57177081,杨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