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十个孩子在教室里各自忙碌,井然有序——在我们的印象中,这似乎是蒙台梭利教室的常态。
没有整齐的课桌,没有奖惩制度,没有类似于「小眼睛,看老师」这样的口令。这么多孩子在教室里自由地活动,却并不混乱。要做到这样的事情,听起来像是个不小的奇迹。
然而,如果这样的「奇迹」在不同的地方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则说明它并不是什么「奇迹」。一定是有什么普适的方法能够促成这一事件的发生。
教室里有很多能够吸引孩子的工作,这是很重要的。正是因为工作的存在,孩子在教室里的活动才是目的的,有序的,而不是盲目而混乱的。
但仅仅是提供这些工作还不够,教室里还需要有人知道怎样引导孩子。蒙氏教师的任务,是为孩子介绍工作,帮助这个群体达到自我运作的良好状态。
这需要技巧。
蒙氏教师第一宝:轻言细语
在集体授课的模式下,教师要抓住所有孩子的注意力,靠的是提高音量。
而蒙氏教室的运行原理则完全不同。我们更看重动作的作用,即便需要使用语言,也力求「轻言细语」。
首先,如果教师声音很大,孩子也会吸收大声说话的方式。于是整个教室里的人都开始互相影响,声音越来越大。
其次,蒙氏方法注重教师对儿童的个别引导。当老师邀请一个孩子,并坐在他身边为他示范工作时,我们并不需要很大的音量。
我在提醒孩子需要注意音量时,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你可以注意到我们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吗?你的声音只需要从你的嘴巴传到我的耳朵里,我的声音也只需要从我的嘴巴传到你的耳朵里。我现在这样说话(轻柔的声音),你能够听见吗?”
处于感官敏感期的孩子,对于自己的身体能够施加给环境的影响,是好奇的。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一点并正面引导孩子,就能够鼓励他们对他人、对环境,形成积极的影响。
此外,对于一名蒙氏教师来说,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通常认为老师总是胖大海金嗓子常伴左右,而蒙氏教师却从来都不是一个费嗓子的工作。
蒙氏教师第二宝:慢条斯理
蒙氏老师似乎更容易慢下来。
当我们邀请一个孩子坐下,为他示范一份工作时,我们将手上的动作分解——这在蒙台梭利方法中被称为「动作分析」,为的是能够让孩子看清楚我们的示范。
教师都懂得慢慢做事情,孩子自然也会耳濡目染。「蒙娃」长期以来都被允许慢慢地做事情,在他们身上看不到心浮气躁。
而蒙氏教室中有一个很吸引孩子的活动——优雅与礼仪。
教师通过观察,根据孩子的需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优雅与礼仪示范。例如怎样在教室中走路,怎样搬动一张椅子,怎样在请求他人帮助时有礼貌地打断别人的对话。
这样的示范,除了突出优雅、礼仪,也讲究一个「慢」字。
教师自己在孩子面前也需要以身作则。慢慢地走,慢慢地说,慢慢地听,慢慢地放下教具……
孩子从教师身上吸收他们的行为方式。如果教师是优雅的、慢条斯理的,孩子们也会有样学样。于是,整个教室中都洋溢着平静祥和的气氛。
蒙氏教师第三宝:无声的力量
有人会说,作为老师,你又是轻言细语,又是慢条斯理的。给人的感觉是,在孩子面前没有说服力,没有权威性。
其实不然。并不是如雷贯耳才代表力量,轻言细语同样也可以掷地有声。我们都有过「说也说不听,吼了又不动」的体验——当我们缺乏行动力的时候,孩子并不会因为我们声音大就因此「屈服」。
「餐桌上的战争」便是一个很经典的场景。当你一边气急败坏地呵斥孩子:“快吃!再不吃就别吃了!”一边心口不一地给孩子喂饭时,他已经取得了这个回合的「胜利」。
解决方案其实很简单。如果孩子随意离开餐桌,或是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把餐收掉就好了。我们需要说到做到,孩子才能体验到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饿一顿)。
如果我们能够制定简单清楚的规则,并以冷静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孩子也能够感受到我们身上那股无声的力量。
“如果你继续把粉红塔当作玩具,我会请你把它收起来。”根据以往的经验,孩子知道他的老师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因此,即便老师只是以轻柔的声音提醒他,他也会思考一下自己现在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这种无声的力量,其实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温柔且坚定」。它是蒙氏教师维护教室秩序,保障儿童在环境中自由成长的最强力法宝。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