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说:“如果一个孩子认为他能够自己完成那件事情,我们就一定不要去帮助他。“这句话其实很好地诠释了成人在儿童面前应该发挥的作用——仅仅提供有必要的帮助。因为太多的帮助对儿童的成长是一种障碍。
如果环境中的成人有足够的自觉意识,能够给孩子提供足够且合适的自由,再加上物理环境的设置也能够支持到他们,那么我们就能有幸见证孩子们越来越独立。
而在蒙台梭利环境中,孩子的独立是以进阶的形式在发展的:
第一阶段的独立,是最基础的——功能上的独立。
日常生活区的工作以及真实的日常生活都在支持孩子在这方面的发展。舀豆子的工作会让孩子学会更好地使用餐具;倒水的工作能让孩子学会给自己倒牛奶;洗布的工作让孩子能够让孩子学会洗袜子;每天坚持引导孩子自己穿脱衣服,孩子便能够越来越好地照顾自己……
第二阶段的独立,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蒙台梭利教室的模式,是成人为孩子示范一份工作之后,孩子就会尝试着自己操作这份工作了。在功能独立的基础上,孩子逐渐开始形成逻辑思维的能力——这意味他们在学习怎样完整地完成一件事情。
比方说洗布这份工作,对于三岁的孩子来说,就算是一件过程比较复杂的工作了。首先穿上围裙,然后去取水,然后开始洗布——打湿、打肥皂、搓布、翻面继续搓、清洗、晾布……完成洗布后,还要倒水、擦干桌子、擦干盆子和水桶。整个过程都需要孩子不时地去思考一个问题:我现在应该做哪一步了?
最初,孩子可能需要成人偶尔提醒一下、帮助一下。随着他们越来越独立,我们也就可以越来越放手。当孩子足够独立时,你会发现,即便是出现了你从未给他们示范过的情况,他们也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说水打翻了需要怎样清理?是用毛巾合适还是用拖把合适?)
这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体现在孩子们的社交生活中。
有一次,班里有个孩子在做一份剪纸的工作。而剪纸的图案通常都是由老师提前准备好,可以供孩子自己选择的。有一个孩子选了一个连衣裙的图案,剪下来送给了自己的一个朋友。
她的另一个朋友也想要一件「连衣裙」,但是这时剪纸工作里已经没有其他的「连衣裙」了。于是这个孩子拿出画画的工作,照着之前的「连衣裙」,重新画了一个,剪下来送给另外这个朋友。
最后,三个人皆大欢喜。我站在观察的角度,除了为他们感到高兴,也暗自赞叹那个孩子所拥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随着孩子的生活经验越来越丰富,他们会变得更有变通性。这种变通性正是形成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而作为成人,我们需要做的是,仅仅以适当的规则,而不要用过多的限制,去扼杀了孩子逐渐形成的变通力。
第三阶段的独立,是成为生活中的主人。
当孩子具备了功能上的独立能力,以及独立解决一件完整的事情的能力之后,我们期望孩子获得一种更为高级的独立——成为生活中的主人。
蒙台梭利环境中的三个小时工作循环,很好地支持了孩子在这一方面的发展。孩子每天来到教室,便开始自己一天的工作和生活——这意味他需要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要达到这种程度的能力,显然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孩子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基础能力,需要他能够越来越得心应手地处理一件件单独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它需要我们对孩子不断放手,让孩子获得对自己的掌控权。
如果我们总是安排孩子去做这做那,或者用各种兴趣班塞满他们的课余时间;如果孩子总是等着别人告诉他现在应该去做什么了,而从来没有机会去思考自己现在想要做什么,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让我们再来看看教室里那个独立的孩子。当他早上来到教室,他想要先做什么工作,再做什么工作?工作和工作之间是连续工作,还是在工作间隙去观察一下别人的工作,或者跟另外一个孩子聊一会儿天?什么时候想要喝水,什么时候想要上厕所,甚至什么时候只是想发发呆?在休息调整之后,什么时候再回到一份工作中去?这份工作是想自己做,还是想邀请一个朋友来一起合作……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由他自己来安排。
这个时候,他知道自己的需求,清楚自己的目标,同时也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此,他便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主人。
上篇文章:我理想中的儿童之家
相关阅读:蒙台梭利日常生活工作,不只是洗洗擦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