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于输赢的情绪反应,再正常不过
输不起是孩子的天性,所以给孩子制定容易达到的目标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输不起”是一种正常现象。无论什么事情,孩子总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别人强,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尤其是爸爸妈妈的关注和认可。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小,各方面都缺乏能力,难免会经常受挫或失败,并因此产生各种消极情绪。
加之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失败很介意、不满,或者责备、惩罚,更会加深孩子的内疚和愤怒情绪。从此,要么因此痛恨失败,不允许自己失败,失败后会更加难以承受;或者因惧怕失败,养成了遇事逃避、退缩等个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难免会给孩子设定一些成长任务或目标,小到几岁以后就不许尿床了,几岁之前要学会自己穿衣吃饭,几岁要认识多少字等等。有时父母给孩子制定的目标过高或不切实际,让孩子难以达到或完成,孩子就会从中体验到失败和受挫。恶心循环,父母对孩子失败的不接纳或不恰当处理,更加让孩子害怕失败。
循环往复,孩子便沉沦在自卑、害怕失败、产生各种消极情绪、低落的价值感成就感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情感下难以获得成长、快乐和自信了。
不把失败妖魔化,认可并接纳它
没有人喜欢失败,这是肯定的。我们可以不喜欢失败,但要接纳失败带给我们的情绪反应,这些反应再正常不过,并且它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有了这些情绪的宣泄,我们才能更快更好的回复过来。这种保护对于孩子来说更加重要。
英国心理治疗师尼克·卢克斯摩尔说,“无休止地从失败的经历中保护孩子们对他们是有害无益的,当失败再次发生时,孩子们就会觉得很羞耻、难以理解甚至难以接受。”但父母常常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对于失败的体验。
比如,因为担心孩子不能承受失败,早早的替孩子铺平道路;因为心疼孩子面对失败时的挫伤,自以为是的替孩子去解决问题;或者有的父母干脆认为因失败产生的情绪根本不值一提……
种种这些过度保护、控制的做法,都是在剥夺孩子的失败体验。一个很少体验失败的人,当然会难以承受失败,或者很容易被失败重伤。
父母该关注的是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挫折本身
恰当处理好孩子对于输赢的理解,孩子会走的更远
不必为了孩子抗挫而故意挫折教育
不需要刻意地把孩子放到村子里,或者非让他吃糠咽菜好几天。这样对孩子来说不会有多大的帮助,甚至孩子会因此而埋怨你:为什么别人的孩子都可以在城里享受很好的时光,我也有这样的条件,你却把我放在村里。
事实上,只要给孩子自己生活、做决定的机会,挫折自然而然就来了。父母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建构好的安全感,让他知道该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获得亲密关系,以何种方式面对和解决人生中的问题。
总之,自信的孩子,敢于说“我可以”。在过了自己的这一关——即对外在的安全和自己的能力有了确认之后,孩子才敢探索外界。若孩子内向、拖延或散漫,鲜少有成功体验,则很难建立足够的自信心,更别提向外的积极的学习和探索。
【版权声明:本站是公益网站致力于寻找3-6幼教行业至关重要的文章,以提高全民幼教意识,促进教育交流。本文章与图片来自网络,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联系,感谢作者的辛苦创作,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建立友谊。欢迎大家推荐优秀文章与原创投稿,谢谢!
可回复邮箱:preschool@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