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童行学院(ID:tongxingplan) 

童行学院是为3-12岁孩子提供系统性通识教育的课外学院,致力于成为儿童通识教育的引领者。


上个月我去参加了一个培训课程,课程期间有一个互动问答环节。主讲人说:请各位父母写下,期望孩子具有的一些品质和能力。大家纷纷写下了诸如:乐观、自信、自律、坚强、有责任心、博学多才……


其实,所有的这些美好的词汇汇集到一起都指向了一个方向,那就是: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了这些品质,然后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世界上的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但是对于通往幸福路径的理解却各不相同:有的父母认为,考上藤校,进入清华北大,人生就幸福了。也有父母认为孩子成为了医生、律师、公务员就幸福了。


但是又有太多反面例子证实,幸福似乎与金钱、权利、地位也不是完全正相关的。


幸福究竟和什么有关,究竟怎样的养育方式才能为孩子的一生幸福打好基础呢?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快乐教育”和“刻苦努力”是相对的吗?


曾经有人问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杰罗姆卡:人生幸福的童年根源到底是什么?他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是我可以聊一下不快乐的童年是什么。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父母定的目标是孩子无法达到的。”


他说,我认识一些人,他们是各自领域的顶尖人物,有些人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他们也过得不开心,而且永远不会开心。他们做这些是为了取悦父母,可是父母已于很久前去世了,他们再也无法讨得父母欢心了。”


那么,不对孩子施压会怎么样呢?他们是不是就无法获得诺贝尔奖了?


上周我跟一个朋友A聊天,她的女儿正在学花样滑冰,在经历了最初的新鲜有趣的阶段之后,训练越发变的枯燥和艰辛,女儿为此叫苦不迭,每次训练之前都是哭着走进冰场。


她在安慰和鼓励女儿坚持的同时也心疼不已。为此也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因为女儿的哭泣就此放弃冰滑也不甘心,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如果坚持让女儿去训练,是否又会对她造成心理创伤和阴影呢?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在普遍“鸡娃”的大环境中,“快乐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又有这样一批父母,他们对孩子学业事业上没有“要求”。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B,因为自己幼年时期饱受父母逼迫的练琴之苦和学业之苦,当她有了孩子的时候,坚决不想让她再去经历这一切了。


所以她的女儿一直在宽松的、没有任何负担和压力的环境下成长。她说对女儿没有任何要求,“女孩子嘛,平平淡淡,快乐一生最重要。”


她的女儿快乐吗?她的确享受这一切,但是在同龄孩子都在学琴、学画、学游泳的同时,她却没有任何技艺加身,不免开始有些自卑和心虚。


如果是你如何选择?究竟是想让孩子接受“快乐教育”,还是选择“高成就”呢?


先不要急着回答,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它诱使你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本质上的逻辑是认定“快乐教育下的孩子一定无法取得高成就”;“那些取得高成就的孩子一定是不快乐的”。


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这两者并非不可兼得。


学轮滑的孩子,一开始轮滑的确是她的兴趣,但是一旦进入高强度的训练,练习的过程必然伴随的身体的伤痛和心理上的对抗。


不仅仅是轮滑,钢琴,游泳,绘画等等,学习任何东西的过程都要经历某种程度上的痛苦,那这是否和我们想让孩子“幸福”的初衷相悖呢?


真正的幸福是什么?是仅仅来自孩子感官上的美好体验吗?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格曼曾经说过:暂时性的感官愉悦(巧克力、看电视、购物、畅饮、舒适等)是愉悦的生活。但是愉悦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是每一天都用自己的优势去创造真实的美好和丰富的满足感。


奉行快乐教育的妈妈,其实是把快乐生活等同于舒适安逸没有压力的生活:只要孩子不吃苦,她就一定能收获幸福的人生。


事实上,孩子已经在竞争环境中有了焦虑的情绪,在其他孩子在各自兴趣爱好引导下发展自身特长的时候,她在环境中,必然会感受到这种压力。同时,自身的潜能没有得到发挥,其实也剥夺了她“自我实现“的价值。


帮助孩子实现自我,突破自我,自我努力带来的快乐感和成就感会更加长远和持久。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幸福感来源于人们对于自我还有环境的控制感。练习的过程当然没有单纯的什么都不做,或者有人为你安排好一切来得轻松。


但是坚持练习就会达到精通的阶段,精通意味着你能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人生,这种努力之后带来的幸福感会更加笃定。


作为父母,鼓励孩子努力学习和工作不是一件坏事,但是教育方式必须合乎孩子的天性。


所有的教练会告诉你,运动员必须接受严格训练,但是温和的对待他们才能发挥更大的潜力。并且,爬到顶峰的方式并不是牺牲掉所有娱乐时间,不停的学习和工作。


“快乐教育”和“努力学习工作”并非两者不可兼得。不因为“鸡娃”对孩子提出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过高要求,也不要因为以为的“快乐教育”剥夺孩子本可以发挥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感。


只要你对孩子的期望符合她的能力、兴趣,而不是将兴趣强加给孩子,让孩子自身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提供压力和动力。


在练习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坚持,让孩子形成“我能行”“我想做”的态度,那么孩子也即将开启迈向幸福的第一步。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幸福之源5步循环法


挖掘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拥有“我能行”“我想做”的态度,然后帮助他们持之以恒。听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


最近我在看的一本书《童年,人生幸福之源:培养乐观的方法》,作者是爱德华哈洛韦尔,书中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打造幸福童年的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


作者将它命名为幸福之源5步循环法。听起来鸡汤,但是我看完之后觉得获益良多,而且非常具有实操性。


我们常常觉得幸福这个词太抽象了,而且受到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有时候还要看运气。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却将幸福童年的打造方法,用一张图非常清晰的总结和表达出来了,实在是非常了不起。


这五个步骤分别是:联结、玩耍、练习、精通和认同。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其中,练习和精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对某一个领域产生兴趣,通过练习最终达到精通的阶段。也就是真正让人感觉踏实和有力量的幸福,其实是少不了练习和精通两个阶段的。


为什么不直接讲这两个方面呢?


这个图里可以看出,这五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相互联结,周而复始,相互影响。


只观局部,不看整体,专注于其中某一项或者两项并不能实现幸福的目标。只有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去看,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这五个方面分别是什么。


联结:


联结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感,它是5个步骤中最重要的一环,带动了整个循环的运作。只有当孩子感受到与父母的联结,感受到父母能给予的无条件的爱,才能走到第二步,这是快乐成人最重要的童年根源。


孩子在早期阶段感受到强烈的联结感,就会形成诶里克森所说的“基本信任感”,这安全感令孩子从6个月到6岁都有足够的勇气和愿望去尝试冒险。这种态度也直接影响孩子的乐观性格。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幼师课件网第9张图片


玩耍


现在的孩子时间大都排得满满的,完全没有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玩儿。其实玩耍对于孩子挖掘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玩耍让孩子体验到希斯赞特米哈所谓的“心流”境界,处于心流中的人能够达到快乐的巅峰,完全忘记了自己身处何时何地。


玩耍能培养想象力,与同伴玩耍可以帮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玩儿还教会孩子忍受挫折,当孩子搭积木失败,或者从自行车上摔下来时,会慢慢培养出接受失败的勇气。梦想和信念是尽情玩耍结出来的果实。


我们通常认为给孩子报学习班兴趣班就是在让孩子玩耍,但是如果这种活动安排的太满压力太大的话,对孩子来说就变成了任务而不是玩耍了。


美国有一组让数据:大约3500万名3-14岁的儿童参加有组织的青少年活动,70%的儿童到了15岁就再也不肯参加这一类的活动了。


从日程表中留出时间来让孩子自己去安排,玩耍和娱乐,或者什么事情都不做,发发呆,放松一下,让孩子自己决定去做些什么。


如果你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奇迹也许就会发生,孩子会成为他想成为的人,不是你强加给他的愿望,而是他自己渴望成为那样的人。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幼师课件网第10张图片


练习


练习是连接玩耍和精通的桥梁。如果孩子在玩耍中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兴趣会促使他们重复练习。这种动力来自热情、渴望和热爱,而不是来自内疚、恐惧和顺从。逼迫的约束力总是不会长久。


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练习的速度会变得越来越慢,内容也越来越艰辛。孩子本身的自制力和约束力都不够强大,需要父母老师的督促。


对于老师和父母来说,给孩子施加多少压力,是否让孩子自己做决定,都是难以抉择的事情。只要父母和老师不是出于自私的目的逼迫孩子学习,外在的鼓励和要求一般就能帮助孩子完成困难的任务。


以冰滑为例,如果孩子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抗拒情绪该怎么办?


首先要和孩子认真的聊一聊对于这项运动是否还是喜欢的?“你曾经幻想在冰场上翩翩起舞,不断旋转和跳跃的画面,你是否还想要实现?”“如果现在放弃是否觉得可惜?”


跟孩子聊一下,喜欢这项运动的部分是什么?现在不喜欢的部分又是什么?和孩子平等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境,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坚持下去。


然后家长可以检查一下,日程是否安排的过满,是否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在孩子情绪极端抗拒的阶段,和孩子商量,减少训练频次,给孩子一定的缓冲期,在这段时间里也能更好的积蓄能量和勇气。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幼师课件网第11张图片


孩子的韧性就像橡皮筋,撑得过紧可能会断掉。也许这次是哭着进入训练场,下次可能哭着都不肯进去了,直接选择放弃。适当的压力伴随着鼓励,才能更好地推动孩子的前进。


跟孩子聊完以后,可以再在跟教练沟通一下。在这种对孩子来说很艰难的时段,希望教练态度温和,或者相对放缓训练节奏,给孩子更多正向的鼓励。


当然这部分属于更加不可控的一部分,不同的教练教育理念可能不同,有的接受,有的可能不接受。家长只能尽量尝试,必要的话选择换一家机构。


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教育的眼光需要放得长远一些。我们最终的目标还是希望保持孩子对这份运动的热爱,最终能实现自我超越。


的确,短期的密集练习能使孩子进步的更快,也能更好的超越同龄人。但是如果前期压力过大,带来的结果可能是心理创伤,即便在逼迫之下继续训练,但是无法保持热爱的状态下,当孩子有足够的能力反抗家长的时候,他就可能随时选择放弃,甚至想起冰滑就心有余悸,再也不想碰它了。最终看来还是得不偿失。


精通:


当练习达到了精通阶段,孩子所需要的外界督促自然就变少了。一旦达到了精通,孩子就会享受到某项技能带来的喜悦。


想起我第一次会骑自行车的感觉,多么美妙,多么享受。我做到了!太棒了!没有比这更让人兴奋的事情了。甚至睡觉都在回味着,一睁眼就想去骑自行车。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


自尊的根源在于精通带来的感受。当孩子掌握了一项之前不会的技能时,比如骑自行车、弹钢琴,或者说英语,他的自尊自然会提升。


精通是强大的动力,因为人们喜欢做自己能够胜任的事情。这种感受本身就是一种奖励,不需要额外的物质奖励了。


阻碍孩子达到精通的最大敌人是对困难的恐惧。孩子一旦感到恐惧,就会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更害怕别人嘲笑他愚蠢。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是帮助孩子达到精通,帮助他们克服恐惧。


我两岁的女儿喜欢上了剪纸。一开始她剪刀都拿不稳,我没有阻止,给她最简单的任务,剪纸条,不断的练习,再到用得越来越熟练。现在她在幼儿园必做的一个游戏项目就是剪纸。使用剪刀不仅仅是她的一大爱好,也成为了她自信的来源。


从小事开始,让孩子尝试、练习,最终达到精通,生活中处处都有这样的练习的机会。


比如从一岁多让孩子开始剥鸡蛋,两岁多自己穿衣服,三岁自己刷鞋子等等。作为家长所要做的事提供给孩子这样的练习和达到精通的机会。


这种精通带来的自信积累的越多,孩子就越有勇气克服恐惧、面对新的挑战。


所以,精通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自尊,还能增强他的自信、提高领导力、自主精神,并培养出坚强的毅力。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幼师课件网第13张图片


认同


尽管精通本身就是一种奖励,但是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既能强化精通,又能引出更深层次的联结感。这个因素就是认同。


孩子受到老师的鼓励,所以喜欢上老师的科目,得到教练的鼓励,喜欢上教练指导的运动项目,这份激情有时可以维持一生。


回忆童年,还记得那位严厉的老师对你说“你真棒”你高兴的样子吗?还记得老师给你特别的鼓励使你发奋努力了一整年吗?


我想大多数人都记得自己被鼓励时努力拼搏的状态,感受到自身价值得到肯定的那一刻。


成人认可孩子的价值,这是大人对孩子最积极的影响力。


在《自尊》一书中提到过,孩子的自尊水平4岁前是靠家人的肯定、认同,4岁以后很大程度来源于社会认可和人际关系的肯定,一旦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对所爱的人有意义,孩子就会充满动力。


认同会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亲密的联结。


但是我们需要谨慎选择认同的方式。认同的力量十分强大,以至于有时容易招来危险。


有些孩子,甚至成年人完全依赖别人的认同而活,获得认同的目的不是为了与他人产生联结,而是为了让自己在人群中凸显出来。认同就沦为追求优越感的工具。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幼师课件网第14张图片


还有另一种相反的情况,有些父母从小就教育孩子,享受赞美是骄傲自私的行为,父母都不想让孩子变成自恋狂,但是无论孩子还是成人,都渴望得到赞美。


被灌输这种观念的孩子不会变成自我陶醉者,反而会变成低自尊,消极被动,对任何事情都感觉不到快乐的人。


以上两种极端的例子现在都不少见,但是我们都可以避免。


如何避免?这个方法就是重视联结感,它是把自我陶醉者和正确对待认同态度区分开来的关键因素。


联结感是五步循环法的第一步骤。(从第五步回到第一步,注意,这是一个循环的圈。)


如果孩子对外界产生令他感到安全舒适的联结感,那么她就不需要储藏认同和赞美,因为饥饿的人才会拼命想要食物。


具有联结感和归属感的孩子乐于和别人分享认同和赞美,并且为自己的付出感到自豪。


如果联结感缺乏,也就是小时候缺少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的孩子,安全感也是比较低的,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不会向他人求助。他们极度需要他人的赞美和认同,渴望出人头地,征服全世界,目标只是为了赢得赞美。


而那些从小被灌输“不能骄傲,不能自豪”的孩子,会更加沉默和顺从。他们不愿意让别人失望,害怕不能取悦别人而惴惴不安。他们觉得自己不值得赞美。


对赞美的恐惧会降低自尊,而自尊是幸福的重要因素。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幼师课件网第15张图片


如今太多的青少年玩物丧志,不懂得感恩,乖张暴戾,忤逆大人,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与成人世界缺乏联结。


他们既不属于成人群体,也不属于小孩的群体,他们生活上已经不需要成人的照顾,经济上却没有完全独立,他们的生活卡在儿童和成人之间。青少年的联结感只能来源于同伴,所以同伴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最大的。


如果青少年能得到成人的认同,比如在学校获得了奖、学习受到了表扬、生活上的自立,他们便觉得与这个世界拉近距离了,也更愿意合作。


充满联结感的童年可以确保孩子正确的看待认同,而不会像毒品一样依赖它活着、对它产生恐惧。


认同感反过来又会加深和拓宽孩子的联结感。从第五步又回到了第一步。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幼师课件网第16张图片

有幸福感的人生是怎样的?


美国有种说法叫做“哈佛谬误”,特指过于强调某种成功就是通往幸福人生的途径。


太多人把哈佛当作一个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得到的目标,当然这种目标还有可能是耶鲁,是清华北大,是医生律师这样的职业,是获得奥运金牌,是成为名人,名利双收……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幼师课件网第17张图片


这些目标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为了目标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本末倒置”忘记了想让孩子幸福的初衷。父母常常以爱之名,不知不觉走入误区,伤害了孩子。


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每个孩子心中的潜能。幸福的人生需要有爱的童年和有支持孩子发挥潜能的正确的方式。


在经历这5个步骤的过程中,父母希望孩子所拥有的品质也发展了出来:比如爱、安全感、耐心、勇气、应对挫折的能力、控制力、自驱力、学习热情、归属感、道德感、自尊等等。


这些都是孩子自己发展出来的,而并不是由外界强加上去的。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幼师课件网第18张图片


当孩子与周边的环境联结,感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就会有安全感,也会有爱别人的能力。


如果父母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去自由玩耍,孩子就能够去游戏和发现兴趣,发挥想象力。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练习时给予孩子恰当的鼓励和支持,孩子就获得应对失败的能力,在兴趣的基础上不断练习,学会了控制力,发展出恒心和毅力,以及寻求帮助的能力。


父母帮助孩子坚持,在达到精通的过程中,孩子的自主性和自驱力也被激发出来。


从父母那里获得认同,也就获得归属感和联结感。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可能只关注了这五步中的其中几项。


比如偏严苛型的家长更重视练习和精通,给孩子的玩耍时间和认同比较少。这样的孩子有可能跟父母的联结感比较弱,在父母的逼迫下,也容易丧失自驱力和热情。很多成人说,我好像对什么事情都没有热情,我什么都不想做……这样的人生状态,幸福感也不会太强。


只重视联结感和认同的家长,比如开头提到的“快乐教育”的家长B,孩子练习和精通两个环节的缺失,带来的是自身价值感的缺失。尽管有来自父母的认同,但是仅仅认同本身,并不能给与孩子踏实而富有力量的自信。


由此看来,这五个循环步骤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


作为父母可以自我检查一下,是不是这五个步骤中缺少了哪一步呢?


是不是有些问题:比如孩子不自信、抗挫折能力差、不愿意合作等问题,源头是来自这五个步骤中某一项的缺失呢?


孩子的所有“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正如这个环形图一样,可能是互相影响的。也许从这里可以更好的找到问题的根源。


按照这个五步循环法,相信你可以帮助孩子打开通往幸福之路的大门。


遗传基因很重要,财富基础也很重要,但这些不能决定幸福的全部。


除去极端意外和不可控的因素之外,联结、玩耍、练习、精通和认同,都是父母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的。


这五个步骤将会是父母为孩子童年播撒下的快乐的种子。


那些童年时代比较快乐的人,成年后也更容易过上幸福的生活,因为他拥有创造快乐的能力。


参考资料:《童年,人生幸福之源:培养乐观的方法》

作者:爱德华哈洛韦尔



童行学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发起,涵盖科学、人文、艺术、思维4大学习领域,为3-12岁儿童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过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学习,让儿童思维宽广,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幼师课件网第19张图片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幼师课件网第20张图片

更多精彩文章,戳链接回顾

岳母问我,你们怎么什么都没让孩子学?

暑期带娃尽情走进大自然的超实用指南

被儿子逮到我偷偷玩游戏,结果真是赚了

我在家做了个雨林缸,孩子看见都走不动道儿了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幼师课件网第21张图片

合作请联系Kids@guokr.com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果壳亲子Guokr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快乐教育”和“高成就”,哪个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谛?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