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果壳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Tg1MjI3MzY2MQ==&mid=2651712500&idx=1&sn=87a1454758bc6c33fff13215a1550149
作者:游识猷
果壳主笔
美国的一个新调查发现,爸爸们感觉自己常常因为带娃方式而受到批评,给孩子吃什么、玩什么、怎么玩,都会成为挨骂的原因。
67%的爸爸因为对孩子的管教而受到批评。孩子应该遵守哪些规则,违反规则应该怎样处理——这些问题上,父母往往会出现分歧和争吵。
43%的爸爸因为“你给娃吃的那是啥玩意”而受到批评,吃的东西营养不、是不是垃圾食品、有没有危险,等等。
32%的爸爸因为不够关注孩子,比如“你陪孩子时能不能放下手机”而受到批评。
32%的爸爸因为和娃玩的时候太粗鲁太暴力而受到批评。
其他的批评原因还包括孩子的睡眠(24%)、外表(23%)和安全(19%),大概就是“怎么还不让娃睡”、“天呐还能再脏点不”、“快住手!这 会死人的!”
批评来源多种多样,最多的就是来自妈妈(44%),其次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24%),第三位是来自爸爸自己的朋友(9%)。
90%的爸爸认为,绝大多数爸爸都能很好地照顾孩子,只是其他成年人不理解爸爸照顾孩子的方式。比如10%的爸爸曾经在公共场所被陌生人评判带娃的方式,“哇你怎么这么做”。5%的爸爸发现专业人士对他们态度微妙,老师认为爸爸不了解孩子的行为和需求,医护人员认为爸爸不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
受到批评后,49%的爸爸会改变自己的育儿方式,40%的爸爸会去收集更多信息资料。
但也有很多爸爸觉得受到了“爸爸羞辱”(dad shamed)。
43%的爸爸觉得,那些批评是不公平的。28%的爸爸觉得,批评削弱了自己为人父的自信。还有19%的爸爸觉得,批评让他们退缩,不愿意更多地参与育儿。
可是爸爸们,
真的做得不咋样啊?
看到这个调查,很多妈妈都感觉好气——“可是爸爸们做得真的不好啊!不好都不能说吗?”
的确,很多妈妈在孕期就已经看书、上课、读科普,储备好了各种育儿知识,此一步领先、步步领先。
而很多爸爸则迟迟没有进入角色,拖拖拉拉地什么准备都没做好,真正上手时就鸡飞狗跳、人仰马翻。
眼睁睁看着各种状况,妈妈们真是气到不行,吐槽自然脱口而出。
看到这一幕的妈妈心声:“能让娃和我都多活几年吗?”|pexels
对爸爸的很多批评,固然是事出有因。然而有些做法,也确实把爸爸“推”得更远离育儿了一些。心理学家给这种情况起了个名字,叫“固守母职”(maternal gatekeeping),形容妈妈就像守门员一样守着孩子。
妈妈们大都希望爸爸能更多地参与带娃,却没有意识到“固守母职”对爸爸们的影响。妈妈可以选择“打开大门”,也可以选择“关上大门”——限制爸爸与孩子的互动,不肯协商,独自做关于孩子的决定(日程安排、生活选择等) ,不愿放弃照顾孩子的责任,在爸爸带娃时把他赶开自己接手,在爸爸带娃时处处细节都要指示,乃至直接开嘲讽、批评,以及更微妙的白眼、叹气和摇头。
这些轻视和批评可能会削弱爸爸的信心,让爸爸觉得“孩子没我照顾也一样,没准还更好”。很多爸爸还会觉得自己从平等的家长被降级为了“带娃助手”,觉得自己的意见不受重视,无法按照自己的偏好来带娃——这些都会引发怨恨与愤怒。
爸爸们本来就在育儿上缺乏信心,想要寻求他们心目中的育儿专家——也就是妈妈的认可。当妈妈不断批评或者干脆接手时,爸爸们对自己的“育儿能力”评价就越来越低。久而久之,他们认为育儿是一项“自己不适合/不胜任”的任务,只想逃避,根本不想再尝试了。
另外,批评还会引发冲突,而冲突会让新手爸爸的产后抑郁风险上升。爸爸们产后抑郁的症状包括,易怒、生闷气、酗酒、加班,更少向孩子笑,更少与孩子互动玩耍。对于爸爸和孩子的心理健康,这都不是好事。
主持新调查的研究者表示,养育孩子有许多方式。爸爸和妈妈养育方式有分歧很常见。而不同的养育方式,未必会伤害孩子。比如说,爸爸和孩子打闹时玩的粗暴游戏(rough-and-tumble play)虽然会让妈妈心跳快要骤停,但却很受孩子欢迎,而且可以帮孩子更熟练地使用自己的力量,学习保持平衡,练习攻击,也练习控制自己的攻击。
爸爸们坚强起来,
你们可以的!
育儿不是高等数学,并不存在“天生搞不定”这种事。
虽然社会往往传达“女人天生更擅长育儿”这样的信息,但实际上,没有人“天生”就是个熟练的父母,每个人第一次养娃时都会跌跌撞撞手忙脚乱。唯一的区别在于,你是坚持下去熟能生巧,还是找个“我天生不在行”的借口然后永远逃开。
2014年的一个以色列研究就发现,照顾孩子会改变父母的大脑回路。改变多少,不取决于是男是女,而取决于“花了多长时间照顾孩子”。研究调查了异性恋家庭和两个爸爸的同性恋家庭。在异性恋家庭里,女方承担了主要的育儿工作,因此大脑中的“育儿回路”比男方更活跃。然而在同性恋家庭里,两个男人比较平均地承担了育儿工作,他们大脑“育儿回路”的活跃程度,与异性恋家庭里的妈妈差不多。男人完全可以拥有一个“育儿大脑”,只要他们愿意参与并且不断练习。
传统的“爸爸养家,妈妈养娃”模式,其实让生活和养娃都缺少了一些灵活性。爸爸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养育者,妈妈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养家者。
越来越多的研究都显示,爸爸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爸爸除了是养家者,也可以成为孩子的陪伴者、照料者、保护者和引导者。孩子和越多人建立安全依恋,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就越好,而爸爸无疑是建立依恋的最佳人选之一。当父母在育儿上能达成共识、结为盟友时,父母的关系会更好,孩子的压力会更小,而且孩子更容易发展出良好的人际社交技能。
和爸爸一起开怀大笑的记忆,会成为孩子的宝贵财富|pixabay
遇到固守母职的伴侣时,爸爸们也不要就此放弃,而是要记住,对于妈妈来说,“守门”并不容易,也是身心的沉重负担。有调查称,“守门妈妈”比其他妈妈每周多花5小时在家务和育儿上。
“守门妈妈”会固守母职,往往是因为被自己的“心魔”所困:有的是受传统的“女主内”观念影响太深,只要做得略少,就立刻觉得自己不是称职好妈妈;有的是对娃太过担忧,以至于一放手就会焦虑不已;还有人怀抱着有毒的完美主义,对育儿细节产生太多执念,事事亲力亲为才觉得有控制感……
还有一种恶性循环,妈妈越是觉得爸爸的育儿技术不行,就越是会守门,守门造成爸爸退缩了,更少带孩子,于是育儿技术更不行,妈妈更执着于“保护孩子免受爸爸的伤害”,于是把门看得就更紧。
妈妈越是焦虑,越是压力大,就越容易开始“守门”。她在推开你的时刻,其实也是最需要你帮助的时刻。要打破“守门-退缩”的循环,父母双方需要共同努力,制定一个双方都觉得分工合理的育儿计划。假如某个计划行不通,就找出行不通的具体原因,然后再做修改。让家庭里每个人都能开心接受的方案绝对存在,但需要父母坚持沟通,绝不放弃尝试。记住,在“想让家里人都幸福”这点上,爸爸和妈妈的目标与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育儿并不容易,需要同舟共济。妈妈们,说真的,放手让爸爸独自带孩子吧。只要娃没有即刻的生命危险,也不会留下什么永久后遗症,你就把心一横,眼一闭,无脑吹。实在吹不下去,你就当成没看到,默默把头扭向另一边呗。
社会的态度也需要改变。研究者还建议,大众传媒不应再把爸爸描绘成育儿时笨手笨脚的存在。老师和医护等专业人士们,不应预设爸爸们对育儿不感兴趣或者一无所知。鼓励和支持的氛围,会让爸爸们更多地参与到育儿中去。
更多精彩文章,戳链接回顾
本文来自果壳童学馆,欢迎转发
如有需要请联系Kid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