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开学的这段时间,分离焦虑都会成为热点话题。尤其是对于新入园的小班幼儿及其家长而言,分离焦虑更是必须面对并解决的第一问题。今天,我们从幼儿园老师的亲身经验出发,来看看在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方面,家长和幼儿园该如何配合,共同努力吧。
分离焦虑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多种,但起因相似,都是与家人分离而表现出不适应、不习惯等一系列情感反应,实属正常现象。作为小班教师,初期如何将幼儿的分离焦虑情况减轻到最低,中期如何逐渐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常习惯,后期如何帮助幼儿得到适合自己的全面发展呢?
01
入园阶段分离焦虑的可控性
对于刚刚离开父母的呵护进入新环境的幼儿而言,出现分离焦虑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正常的现象。在这个阶段,老师们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并接纳幼儿的情绪,同时要及时跟家长沟通,家园配合,帮助幼儿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接纳幼儿情绪
找到适合个体的办法
如何帮助幼儿减轻分离焦虑?我的一个经验是:“我爱你”挂嘴边。刚入园的幼儿哭闹无非就是因为两点:想家人和缺乏安全感。他们最缺乏的不是行为习惯,而是存在感,正因为他们没有自身存在感,才要弄出声音,影响他人,以便让老师注意。
教师多对幼儿说“我爱你”会增强幼儿内心的存在感和安全感,让他知道除了家人之外,老师也如此爱他。新一代的青年教师,更是可以利用自身的年龄优势,多给孩子一些爱的拥抱,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
同时,要帮助他们尽快地转变焦虑及伤感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可根据玩具给幼儿设定情景,采用任务型游戏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对哭闹的孩子说:我知道你想妈妈,今天妈妈给你一个小任务,帮助这些小玩偶回家好不好?这样可以尽快分散幼儿分离焦虑带来的伤感情绪,帮助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此外,教师应多与幼儿进行“对话式”“互动式”的沟通,帮助幼儿顺利地度过焦虑期。小班幼儿具有自身的年龄特征,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经常是老师在夸幼儿,而幼儿只能听到老师的不明确表扬,却又不知道自己哪里做的好,所以不会呼应,无法继续对话。这时老师的话语就是无效的,因为她不经意间将孩子带入了对话终止区。
例如:
“小Q,你这个衣服是你妈妈给你买的吗,真漂亮!”
一般孩子听到这句话后,都只会默默地点点头,因为教师将孩子的话语已经都讲了出来,小班孩子已经说不出别的了。教师可以尝试这样与孩子进行“互动式”沟通:
“小Q,你这个衣服是谁给你买的呀?”
“妈妈给我买的。”
“好漂亮啊,我都没有,你觉得你的妈妈爱你吗?
“妈妈很爱我!”
这样,既锻炼了幼儿大胆表达的能力,又在幼儿心中加固了妈妈对自己的爱,使他在幼儿园更加安心,有助于缓解他的紧张情绪。
理解家长的情感
找到适合沟通的方法
很多时候幼儿的分离焦虑是有起因的,小朋友一个简单的动作,老师一个不走心的反应,或者家长一个不留心的回答都有可能造成幼儿的分离焦虑。经过与家长的沟通我发现,性格开朗外向的幼儿一般分离焦虑会较轻,这与孩子生长的家庭环境、日常接触、行为习惯等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面对分离焦虑较为严重的幼儿,我会和家长进行详细的沟通。因为如果幼儿的分离焦虑在短时间内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家长往往也会开始着急,这样一来有可能反过来加重孩子的分离焦虑。所以,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沟通现状以后,我们会根据幼儿之前的生活方式提出适当的建议。例如:建议家长带内向的孩子多去大型游乐场所,尝试和陌生幼儿进行接触等。并引导家长在家庭中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醒家长应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将自己的压力转移给幼儿。家长控制好自己的焦虑情绪,这对幼儿同样重要。
其实小班幼儿初期的家长是非常敏感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足够多的关注与照顾。再好的幼儿园,家长在孩子入园以后也会担心自己班的老师是否称职且优秀。这是家长的正常心理,老师们都很理解,并且会用恰当的行动和有效的沟通,做好家长工作。
对于小班幼儿的家长工作,我是用“先苦后甜”的方式进行的。开始我会向每一位家长细致地描述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随后对于比较敏感和分离焦虑严重的家长进行耐心的沟通,并且在沟通的时候将平日观察到的孩子的表现说出来,这样家长会觉得老师很细心,并且从此信任老师。所谓的“先苦后甜”并不是指到后来就可以放松与家长的沟通,而是指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沟通方法。
我们班有一个小朋友叫小G,在幼儿园没有明显的分离焦虑,但是也会默默地抹眼泪。我觉得他是一个很要强的孩子,但其实内心也同样需要老师的呵护。小G的家长要比小G敏感得多,每天都会向我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各方面情况:
“今天小G在幼儿园能自己吃饭吗?”
“他身上怎么咬了这么多的包?”
“老师能多发点孩子在幼儿园中的照片吗?”
“您总是说我的孩子表现得特别好,进步很大,他真的有这么棒吗?还是您在鼓励我们?”
“为什么上了幼儿园之后感觉回家有点小脾气了?”
……
这位妈妈是一个很细心且敏感的家长,孩子身上或者是情绪上有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和老师进行沟通,在家中看不到孩子在幼儿园中的表现时,会怀疑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老师所说的那么优秀。后来我去和这位妈妈聊,才知道她之所以会产生对老师描述的质疑,是因为小G在家和在幼儿园中的表现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小G在家还要奶奶一口一口追着喂,不爱收拾玩具还总发脾气。
了解到小G妈妈的担心之后,我就特别地将小G在幼儿园自己收拾玩具、自主进餐的视频发给小G的妈妈。小G的妈妈看到视频以后特别感谢老师,并且知道老师真的在用心地关注他们家的孩子,同时也很用心地对待家长的问题。现在,小G的妈妈不会再质疑老师,而且会积极地配合老师的各项工作。
家长和幼儿园老师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实现家园共育,可以尽快地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
02
入园阶段分离焦虑的塑造性
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更根本的还是要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在幼儿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在与老师和小伙伴的互动中体会到成长的乐趣。这样,孩子才能高高兴兴地来到幼儿园,健康快乐地成长。在这个阶段,老师要格外注意用正面教育的办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
养成良好习惯
找到正面教育的方法
幼儿入园后,老师要尽量让孩子明确在班中具体需要做的事情,并且多以表扬为主要策略,表扬到具体。例如“我喜欢你,因为你能一页一页地翻书,看的特别认真”,“这次你把乐高玩具都送回家了,你做得非常好”,“你中午吃饭吃得真好,一点儿都没剩”,“你今天的自我介绍说得太棒了,很了不起”,等等。通过表扬让孩子具体明确老师为什么喜欢自己,以及应该如何去做。
在本班幼儿的实践过程中,我发现表扬的力量真的是无穷大。我们班之前有一位女孩子在开学前两个月基本上没有讲过一句话,和奶奶沟通后,我才了解到,这个女孩子在来幼儿园之前都是和老人在石家庄生活,说的是当地的语言,来北京以后可能发现自己讲的话和大家不同,所以没有信心表达。我开始想办法增加她在表达上的自信心。
首先从早晨来园和下午离园开始,这两个时间奶奶都在,她内心的安全感肯定比自己独自在班的时候要多一些。在集体常规活动时,我引导所有的幼儿学会在来园和离园时说“老师好”“老师再见”,并让小朋友进行演示,也同样让她进行了演示,并且大力地表扬她:“你的声音真好听,希望今天放学的时候也这样和我说。”
接着利用发水果、发贴花当小老师等吸引和鼓励她进行表达,说一句甜甜的话就可以得到她想要的东西。慢慢地,每次老师说“你的声音真好听“的时候,她的嘴角都会露出一丝甜甜的微笑。
之后在进行音乐活动或者语言活动的时候,我都会先表扬她一番,再请她讲话,这样她的自信心提升上来以后,就能很轻松地表达。到现在,这位小朋友已经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说得很清楚。
事实证明,表扬对于一个小班幼儿的发展来讲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这个小姑娘在成长中建立起了表达的自信心,这对她今后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老师在第一次没有听到她讲话的时候就否定或者批评她,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她甚至有可能会选择在幼儿园永远不讲话。表扬作为正面教育的一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多多使用,同时要注意表扬应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缓解分离焦虑,建立自信。
培养班级常规
找到行之有效办法
幼儿的性格或爱好随着成长会在不同的时间段和某一些事情上发生改变,而从小养成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不容易被改变的。所以,我很重视本班幼儿常规的培养。现代教育理念更多地关注幼儿如何体现个性、自主学习,其实忽略了很多习惯常规的培养。我希望在我班中的幼儿,能够从小养成各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在幼儿稳定后,我会开始培养幼儿的饮食习惯,就开始对个别挑食的幼儿进行特殊指导。
班中有一位幼儿叫吕子涵,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男孩子。他总是说:
“我在家也不吃这个菜。”
“吃了我肚子会难受。”
“这个菜没我妈妈做得好吃。”
……
我观察他每次都爱把米饭先吃完,而菜剩着,证明他爱吃米饭。后来我就请保育刘老师给他少盛点菜,而米饭的量保持不变。然后,我在饭前偷偷告诉他,只给他盛了很少的饭和菜,让他看到饭菜时没有拒绝感,增加他在吃饭上的自信心。自信心上来了,吃饭也不用老师喂了,慢慢地再将菜的量加上去,问题很简单地就解决了。
作为老师,应该具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园就是解决幼儿问题的地方,同时也是帮助幼儿养成各方面良好习惯的地方。在幼儿发生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退一步思考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并且及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方法。
幼儿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养成之后,他会体会到成长的乐趣,喜欢上幼儿园,分离焦虑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并且,幼儿园阶段养成的各种好习惯会永远陪伴他,让他一生受益。
03
入园阶段分离焦虑的差异性
一般到10月份左右,每个孩子自身的特性就会逐渐显露出来,哭闹也会从集体现象转换成个别现象。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开始哭闹比较严重的幼儿在情绪稳定后,会表现出很高的情商。也许正因为他情商高,才会在家人把他送到一个陌生环境中时,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而等他适应了环境之后,就能很好地与环境共处,这也是他成长的表现。
不哭闹的幼儿呢,我理解为他是适应能力较强的幼儿,能够冷静平和地面对正常情况下与家人的分离。对于这部分不哭闹的、能自理的幼儿,教师通常会进行表扬,并称之为教师眼里“能力强”的宝宝。
而教师往往会在不经意中忽视班中不爱哭闹却默默无闻的孩子,也就是所谓的“中间生”。对我而言,这个“中间生”是不存在的,不爱表现自己的孩子不代表他能力不强。在家长会上,我特意花时间向家长提到我的教育观念,希望减少家长的顾虑。所谓“中间生”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真的处在所有孩子水平的中间位置,而是幼儿的表现形式和发展阶段不同。“中间生”这个词只是成人思想中形成的一种概念,在我心中没有“中间生”,我不会用这简单的三个字随便给幼儿扣上不属于自己的帽子。
总而言之,幼儿进入幼儿园这个360度全方位陌生的环境,每名幼儿对陌生环境的过渡时间和选择性表现程度都是不同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和引导方法,尊重每位孩子,针对孩子的个性特征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所有的孩子都有资格得到老师的重视,所有的幼儿都应该得到老师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
我相信通过幼儿园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所有的孩子都能克服分离焦虑,愉快地融入幼儿园大家庭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未来的三年里健康快乐地成长。
END
课程实践
卫生保健
教师故事
尝一口抹茶,温润顺滑,令人欢喜雀跃,天然石磨碾出细细绿粉,工匠精神跃然于心,宛若教师之执着,信念如磐石,为人师表充盈仁爱情怀,春风化雨善待所有孩童。
鹤鸣生活谁乐继,琴心童画趣成文
我有一杯好茶,你有时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