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 象
《学前教育》征集了这样一个话题:对幼儿园儿童捐款的看法。相信每个幼儿园都会有这样的现象。
■ 到底该如何评价这样的活动?
■ 幼儿园为什么要组织孩子捐款?
■ 捐款的组织形式到底能不能实现幼儿园开展捐款活动的初衷?
■ 如何才能让捐款不流于形式?
图片来自网络
思 考
其实,我一直反对组织幼儿园的孩子进行捐款活动:
一是因为六岁前孩子对“捐款”的理解仅仅限于拿着父母的钱投放进红色箱子里的过程;
二是捐款很多都是成人借用孩子的作秀行为;
三是捐款只是满足于大人对孩子爱心的一种表象化的教育方式,至于孩子理解多少,却很少有人思考。
出发点是捐出自己的“爱”给别人,那么“爱”是一个广义的范围,可以是钱、物、衣服、玩具,也可是行为、行动、话语等无形的东西,仅仅局限在“款”上,那么捐出去的“爱”是不舒服的,站在成人的道德制高点上绑架孩子,总觉得与学前教育的本质相差甚远,捐款应该是心甘情愿的自觉行为,而不是通过集体的活动形式不得不捐的强迫措施。
转 变
但是,幼儿园里发生的一场儿童自发的捐款活动让我的想法有了改变:
豆豆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他的妈妈不幸患了黑色素瘤。接待晨间来园时,每当我在大门口看见衣服脏兮兮的豆豆和一蹶不振的爸爸,都会隐隐作痛。
幼儿园已经悄悄地组织了教师的捐款活动。班级老师告诉我,班中家长知道后已经自发的进行了捐款活动。
孩子们也明白豆豆妈妈生病了,每日离园都轮流邀请豆豆去他的家玩儿,周六周日还带豆豆参加家庭聚会,减轻豆豆爸爸的压力。
老师和我商议能不能组织幼儿园其他班级的孩子和家长给豆豆妈妈捐款?我没有答应组织大型的活动。
一日,豆豆所在班级的孩子们在离园的时候,站在幼儿园大门口主动向其他班级的家长讲述豆豆妈妈的病情,有的孩子说着说着就哭了。很多父母长辈,不忍心孩子再说下去,直接拿出钱放进捐款箱。
班里老师告诉我这是孩子自发的行为,是他们自己商讨的结果,也就没有阻拦。看来老师是抓住这一教育契机,让爱心触动到孩子的心灵,锻炼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班级老师说,这是她所带的最团结、最长情的班级,因为豆豆,大家彼此还都联系,虽然我知道孩子已经都上六年级了,课业再重,每学期这个班级的孩子和家长都相约聚会一次,承诺着对豆豆妈妈的那句话。
这次捐款活动给我的触动很大,因为需要帮助的人就在孩子们身边,就是他们朝夕相处的小伙伴,所以他们是从心底里想要为同伴分担忧愁,这份同情之心,不需要成人去教导,完全是孩子们的真情流露;这种助人之行,不需要成人去组织,完全是孩子们的自发意愿。
与此同时,整个过程中孩子们付出的爱心看得见、理解得到、感受得到,这些真实场景中的互动不断加深着孩子们之间的情感和友谊,所以孩子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收获了爱,收获了喜悦,这才使得“助人为乐”不只停留在口号,而是真正被孩子们感受:付出即收获,这是多么高境界的幸福哲理啊,这将成为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现在看来,儿童捐款活动没有对错,重在活动出发点包含着正能量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同时是对孩子有心灵的触动和感悟,而不是流于形式的活动。
这需要有优秀的教师引导、有理解的家长的支持、有可爱的孩子的执着,让爱触动每个人的心灵。
END
朱继文
北京市丰台一幼教育集团总园长
正高级教师
北京市特级教师
北京市劳动模范
优师教研
与全国优秀园长共成长
鹤鸣生活谁乐继,琴心童画趣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