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策略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摘 要] 在幼儿教育中,广泛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是当今幼儿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加强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充分调动幼儿活动兴趣,积极培养幼儿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动态自由的个性发展,成为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理解幼儿园区域设置的概念和原则,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及原则,定位教师自身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

  [关键词] 幼儿教育;区域活动;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这一教育主体,侧重开放的教育要求”的活动,成为集体教育之外的有效方式之一,成为实施个别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幼儿园区域设置的概念及原则

  面对新时期幼儿教育的新要求以及幼儿对教育发展的需求,教师应从幼儿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了解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及其可开发的教育生长点,为幼儿创造适宜的活动区,促进其身心康发展。从这一总体要求出发,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主要设置以下区域:学习性区域、社会性区域、运动性区域。

  学习性区域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活动。目的主要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和探索中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和客观事物;社会性区域指通过角色的扮演,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社会性能力,积累社会经验;运动性区域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给幼儿提供适合的场地和合适的运动器械,让其自由选择,促进孩子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增强其身体素质。

  根据以上概念,区域设置具有如下原则:

  1.学习性和社会性区域相结合原则。学习性区域是幼儿身心、技能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全部学习内容的关键,需要受到幼儿教师更多的关注与指导;但与此同时,社会性区域活动亦具有重要影响,即决定幼儿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以及将来社会交际、生存能力等诸多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必须给孩子提供一个仿真的小社会,设置孩子熟悉的角色区,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社会生活准则,尝试运用多种生存技能,促进其社会技能的全面提升。由此可见,在区域设置中,必须将学习型区域与社会性区域相结合,以促进其协调发展。

  2.动静分开的原则。根据幼儿学习生活的具体条件,可将学习区域、社会区域、活动区域相分离,避免相互冲突与干扰,各通道之间要有明显的标志牌,区域设置符合幼儿特点,温馨舒适,有利于激发幼儿参与积极性。

  3.分期比例的原则。根据幼儿发展《纲要》,幼儿在园三年时间,前期一年半即小班和中班上学期侧重社会性区域活动,中班下学期和大班侧重学习型区域活动,对于活动性区域则根据幼儿园活动场所机动配置,符合幼儿活动需要即可。

  4.常设性区域与主题区域活动相交融原则。根据主题活动需要,在幼儿班级设置常设性区域与主题性区域,常设性区域主要包括数学区、益智区、阅读区等,而主题性区域主要有建构区、美工区等,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及时更换,相互交融。

  二、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及原则

  根据幼儿区域活动的不同需求,活动区域材料的投放要做到准确有效,即符合幼儿活动需要,能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康发展。因此,幼儿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应遵循如下原则进行操作。

  1.材料投放与目标达成的一致性。区域材料的投放不能仅仅在数量上考虑,而且要与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即以班级当前的活动主题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投放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让每一件材料尽可能多地发挥作用,并且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内的多种教育作用,一个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一种材料也能为达到多项目标服务。同时,教师应根据幼儿活动主题的更换及时进行材料的更换,促进幼儿良好动手能力的发展。

  2.材料投放的层进性。层进性包括层次性和递进性,层次性体现在某阶段的幼儿达到这一阶段的发展水平,递进性则体现在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层进性即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样的拼版游戏,小、中、大班的幼儿材料就要不同,小班的最为简单,边缘接口相对容易;中班的较小班的图版数量多,且边缘接口相对复杂,需要一定的耐心、细心方能完成;大班的最为复杂,边缘接口也较小、中班复杂,难度较大,这就是层进性原则在幼儿区域材料投放中的原则。

  递进性原则即根据幼儿能力的实际情况,对于同一件活动材料的使用难易程度,幼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选择,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由易到难,或者由较易直接到较难的层级进行训练操作,促进其水平的发展。

  3.材料投放的趣味性。材料的投放要有利于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以便有效提高目标的达成度。比如在班级活动展示或家长开放日,根据活动主题让每个幼儿动手制作相关主题的材料,如活动使用的头饰、花环、纸质手巾灯,而后收集起来,在活动时让他们使用自己动手制作的材料进行活动展示。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有效尊重了幼儿的劳动成果,在激发参与兴趣的同时,让他们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动手能力。

  4.材料投放的丰富性。区域材料的投放要形式多样,让幼儿能根据活动主题进行自主选择,使其对活动区角始终保持新鲜感;同时,一物多玩,要让幼儿通过同一玩具的不同功能玩出创意;再者,活动材料要品种多样,有成形玩具,有自然玩具(大米、豆类、贝壳)以及自制玩具等。

  5.材料投放的科学性。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科学合理,有利于激发幼儿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材料的投放不能一味按照主题现成投放,而要根据活动需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并引导幼儿进行自主制作;同时,根据需要为活动设置一定程度的障碍,让他们通过努力解决,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观察调整,必要时进行帮助;另外,尽可能选择本土废旧材料,引导幼儿形成废物利用的良好观念。

  三、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

  教师作为区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幼儿活动区域中应及时进行角色调整,以便更好适应幼儿活动发展需要,并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全方位发展。

  1.做幼儿的活动伙伴。教师在整个幼儿区域活动中都将全程参与,因此,教师要充分转换角色,形成与幼儿平等的对话身份,缩短与幼儿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孩子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感受到亲切温暖,营造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让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以便激发幼儿积极的创造性行为。

  2.做幼儿活动的指导者。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参与到活动当中去,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与幼儿同活动、同体验、同感知。教师除了站在幼儿之外的地位组织活动,保证活动有序进行之外,更重要的是发现幼儿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引导幼儿遵循活动规则,按照游戏约定进行秩序性活动,当幼儿在某一个环节实在不能完成时,教师必须发挥教育者的作用,对其进行讲解、引导,充分挖掘活动潜在的教育因素,充分发挥和实现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关注幼儿的情绪、行为、环境与幼儿间的互动,促进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新的提高,不断达成活动的最终目标。另外,在实际活动中,对于幼儿之前未曾接触的常识,教师要先进行讲解示范,让幼儿先形成感性认识,进而进行活动训练,从而形成一定的技能。

  3.做幼儿的知心朋友。教师既是幼儿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幼儿学习的教育者,更重要的是幼儿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大朋友,担负着的不仅是教会孩子活动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即良好的与人交往的品质、相互合作的品质、善于与人分享的品质、乐于帮助他人的品质等,为日后成长奠定基础。

  以上所述为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一些基本指导策略,但在实际活动中需要教师有更多的耐心、细心,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幼儿活动的规律,并及时进行归纳梳理,形成理性指导策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其身心得到康发展,技能得到良性提升,进而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任编辑 满令怡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策略】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策略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