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多数人的世界认知里,潜意识认为“特殊孩子”就应该上特殊学校。那在现实生活中,“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一起上学、共同生活会是怎样的场景呢?
前段时间,一位身患自闭症孩子的妈妈用视频记录了融合教育下“特殊孩子”的成长。
▽
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融合教育之下,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一样,享有平等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拥有友好善意的同学和老师,如此温暖的教育方式,这不就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对待特殊儿童,我相信大家都保持着一颗温暖的心,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持积极态度。
但是,作为学校,你是否能为少数“特殊孩子”的教育引进特教资源?作为老师,你是否有能力引导好“特殊孩子”融入普通生活?作为家长,你是否能够接受自己孩子班级里有一位“特殊孩子”?作为孩子,你是否愿意与和你“不一样”的同学友好相处?
特殊人群一直以来是社会的边缘群体,他们的生活境遇“恶劣”,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我们不知道的是,当我们身边出现一位能够走进普通群体的特殊孩子时,殊不知背后家长、孩子默默付出了多少次的练习和努力,但是,特殊孩子就算跨出来,真的能在普通群体中享有真正的教育公平吗?学校、家长、孩子、老师,你真的愿意接受班级里来一位特殊孩子吗?
“如果你的孩子班级里要来一个特殊儿童,你愿意接受吗?”为此,我们随机采访了低龄段家长和老师的真实声音。
作为一个家长的话,我是不太愿意接受的,因为我觉得特殊儿童就应该送到专门的特殊学校去做一个训练,如果到普通学校,他会不会影响班级,比如说上课扰乱课堂,也会影响自己孩子的专注力,所以我可能不太接受这种。
在不影响班上其他小朋友的情况下能接受,如果会影响我的孩子,那肯定不能接受。
只要没有暴力倾向,无缘无故打人伤害其他同学,还是愿意的;而且我觉得这种教育是有意义的,虽然特殊学校可能会专业一点,但是也不确定就是他们和正常孩子一起学习会不会比在特殊学校更好,会不会和正常孩子在一起,见到的接触的都是正常人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对他们要好些呢?
作为个人是非常愿意,但是作为老师,因为我没有跟这种孩子相处的经历,我自己不太好把控特殊情况,需要有专业师资配备,而且特殊孩子的一些行为,其它孩子会不会受到影响。
我们班就有一个自闭症孩子和发育较迟缓的孩子,所以我是愿意接受的,但是这两个孩子情绪激动时会动手打人咬人,班上孩子比较害怕,家长不理解,我每天都在道歉的路上,导致我很痛苦。
政府和社会要给予支持。普通学校的老师没有教授这些孩子的经验,也没有精力去照看这些孩子。把这些孩子放到五十几个小朋友一个班的大班额中,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一方面可以看出家长们对特殊孩子有所顾忌,总是不自觉地把他们归为“另一类”孩子,怕对自己孩子有威胁,不希望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受到干扰和影响。甚至我们会听到这样刺耳的声音“特殊孩子就在特殊学校不好吗?为什么非得要到普通学校来?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起受教育,普通儿童受到影响怎么办,他们的教育怎么受到保障。”
另一方面,老师们虽持积极态度,但是现实中不少学校和教师没有相关的应对经验。普通教师没有接受专业的培训指导,从而不知道如何教育这类特殊孩子,如何处理他们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导致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被学校拒绝,甚至遭家长联合抵制的情况时有发生。
融合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在执行层面却依然困难重重,还有一个问题的核心为特教老师匮乏,很多学校因招不到专业师资,多以学科老师兼任,导致学生、家长、校方之间摩擦不断。以及各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尚未建立,普校资源教室还未覆盖,另外,我们更应该考虑到,特殊孩子进入班级后,面对他们某些特别的行为,普通孩子能不能接受?融合教育理念不够普及等问题亟待解决。
所以,且不说特殊儿童入校后所受教育课程体系是什么,单从入校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得知特殊儿童想在普通学校上学“门槛”有多难跨越!
所有儿童,包括残障儿童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都享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包括在当地学校与同龄人一起接受教育,这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一项儿童权利。
要推行融合教育,让特殊孩子能够身处正常的社会环境,拥有一个“普通”人生,仍然道阻且长。“特殊”这个词并不可怕,因为每个人都是特殊的个体,我们需要的是让“特殊”也能融入到大众之中,让社会成为一个共融的环境。

“融合”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桑塔格博士于1982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在选择特殊学生到正常班的干预政策中使用“包容概念”是合理的,而英语中的“融合”(inclusion),就有包容之意。融合教育第一次被正式提出,是在1994年《萨拉曼卡宣言》。
融合教育是指在平等和不受歧视的前提下,将对残疾儿童的教育最大程度地融入普通教育,并提供最适合其需要的支持和帮助,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又有质量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简而言之,就是让特殊儿童进入普通班学习,可以全时融入普通班。
我们都知道,特殊儿童是需要进行干预治疗的,特殊儿童的改善与康复,往往很多家庭都是倾其所有,但当他们已然在治疗之路上坎坷而行, 教育又是压在特殊儿童身上的另一座大山。
“现在政策不是已经零拒绝了吗?”对于特殊儿童教育有所了解的人或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就已陆续出台各项政策, 去保障特殊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权利。加之近年来的一系列法规,也在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我国特殊教育建设,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提出要推进融合教育,探索适应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
但现实生活中,特殊儿童的教育之路仍然困难重重,在某种程度上,现在各项政策回应了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实际需求。然而真正落实到操作层面,由于地方上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普通学校对待特殊儿童缺乏专业师资与经验,以及社会包容度等问题,不少特殊儿童仍然面临家长个人“孤军奋战”的困境。
想要打破如此现状,建立优质融合教育环境一定是多方参与、合作与支持的,它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群人的事,它是需要全社会引发关注。
欧美各国是世界上率先开始关注、研究、实施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的国家,至今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理论研究者还是学校层面实践者等都达成了基本共识,即隔离的教育体系只能给孩子们带来无知、恐惧和偏见。
欧美发达国家特殊需要儿童实施就近入学,普通学校接收特殊需要儿童已经成为常态,而特殊需要儿童要想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则需要一定程序才能实现。
因此,这些国家的普通学校变得越来越有些“特殊”了。这种“特殊”表现在:第一,普通学校校内特殊需要学生的类别越来越多,不仅有以往常见的学习障碍、轻度智力障碍、低视力、轻度肢体残疾等,有重度肢体残疾、脑瘫、全盲等学生。第二,校园内坡道、带有盲文标识和语音播报功能的电梯等无障碍设施及设备也逐步健全。不仅如此,学校不只是配置设备、改造设施,更强调环境的创设,使所有学生感到安全、舒适、有归属感。第三,学校教师的专业多样化,以需求为基础配备教师。学科教师、教师助理、特殊教育教师、康复专业人士等都可以在普通学校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服务。
对观融合教育发展实践历程更久的国家,现我国目前融合教育还在发展阶段,普通教育系统离实现“禁止任何基于残疾的教育歧视”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可以看见我国在融合教育之路上所做出的变化和行动。
以成都市为例子,今年二月印发《成都市“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中特别强调加强无障碍设施设备配备和便利资源建设,开展孤独症儿童教育研究,进一步扩大对听力、视力及脑瘫随班就读学生学习生活支持服务内容。成都市双流区作为首批国家级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致力于为双流区及周边残障儿童、少年提供学前、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的特殊教育服务,切实满足了特殊群体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融合教育注重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每一个人都是融合教育活动中的主人。按照融合教育的观点,任何跟融合教育有关的人,诸如学校中的成人、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和社区成员等,都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人公,都应该积极参与和投入教育活动和学校生活中去。
对特殊儿童来说,融合教育不仅可以让他们回归到主流学校,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还意味着他们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参与社会的技能和方法,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对普通儿童来说,通过参与融合教育,学会理解与尊重差异,提高责任意识,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并且有机会体验与学习更多的接纳、理解、合作等的方法。
对参与其中的成人来说,融合教育也是实现他们自身理想与目标的一个良好途径。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或许有一些不同于普通人的模样和行为,或许沉默、孤单地存在于自己的角落里,对周围不看、不应、不指、不说、不当,他们难以融入这个喧闹的世界,也很容易被人世喧嚣所忽视,在某些时刻,他们甚至被忽略和歧视,他们的行为常常不被常人所理解,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也是可爱的小小灵魂,以不同的方式在感知这个世界。
特殊孩子、特殊家庭很需要被理解、被接纳,并融入我们的社会。面对这样的特殊孩子,我们更需要共同留意他们、关爱他们,一起学会拥抱与接纳,让阳光照进缝隙,让生命得以自由呼吸。
融合之路虽然漫长,但大家共同前行,就充满希望。
推荐大家观看一部电影《喜禾》,改编自真实案例:2012年9月,深圳19名家长联名写信给校长,要求清退一个自闭症孩子。
* 文献参考:
《欧美发达国家全纳教育实践做法、反思及启示》彭霞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
* 特别说明:
本文所有图片、视频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元迪教育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