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育红实验幼儿园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课程环境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和媒介,课程环境是否安全、合理、适宜,是否有利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发挥等都直接影响到课程游戏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教育背景下,让环境成为支持幼儿获得经验的有利资源,满足幼儿多种经验的获得,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自然中的教育资源尤为丰富且特殊,而种植饲养园地作为幼儿园中自然生态系统的小小缩影,对幼儿园的课程环境而言有着独一无二的意义。
如何在种植饲养园地中找到课程建设的途径呢?
西部幼教论坛组织委员会、成都元迪教育科技研究院从幼儿园种植饲养活动的价值出发,邀请一众名园与名园长,分享他们在种植饲养活动中的实践经验与成果,为各位园长、老师带来种植饲养活动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 无锡市育红实验幼儿园
无锡市育红实验幼儿园隶属无锡市滨湖区教育局,是一所有着17年办学经验和文化传承的优质公办幼儿园。幼儿园占地面积8160平方米,建筑面积7025平方米,开设15个教学班级,共有幼儿440余名,教职工66名。
在种养殖建设研究的进程中,推广使用KWHL探索流程模式,被省内外多地区采纳使用;提炼形成了《种养区(园)建设指导意见》,推广到全国各地;梳理提炼了种养过程中幼儿科学经验获得的基本流程和步骤,被省内外多地区采纳;受邀赴省内外二十多家幼儿园进行实地指导和经验推广;种养研究成果在江苏省师培中心中小学课程建设培训、江苏省乡村教师提升项目-“乡村幼儿园教师培训千人计划”培训研修、河南省“国培计划”转岗教师研修培训、“国培计划”河北省乡村幼儿园园长省外研修等研修培训中做专题培训。出版了《从指尖到心灵》《儿童视野下的户外环境建设》等专著;《中国教育电视台》《无锡教育电视台》《江苏文明网》等多家媒体多次进行专题报道;近三年来,对外开放30余次,接受跟岗学习700余人次,成果经验推广到贵州、郑州、宁波等地。
图|育红实验幼儿园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我和种养殖活动的故事
西部幼教论坛:
于您而言,种植饲养活动最突出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王瑜园长:
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动物和植物是大自然赋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这份礼物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种植和饲养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农民和饲养专业户,而是通过种植饲养认识自然界、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
首先,种植饲养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体能的发展。
种植活动和幼儿的肢体运动密不可分,从整地、播种、管理到收成,整个种植的过程都需要眼、手、身体和脑同步参与。刨地松土、挖坑播种、施肥、浇水、剔苗、拔草、架藤、收割,涉及到铁锹、铲子、水桶、水壶、竹竿、绳索、剪刀等多种工具的使用。
饲养活动中,幼儿需要为动物准备食物,采摘叶子、拔草、装粮、分类、挑选、储藏。投喂过程中需要装水、倒水、控制水量和食物量。打扫清理需要使用扫把、笤帚、刷子等工具进行房舍、笼子、水缸、水池的卫生清理。
幼儿在徒手劳作及使用工具的时候,手、眼、脚和肢体同步参与到劳动中:大动作和精细动作的锻炼机会,手部抓握及使用工具的灵活性锻炼,手和身体的协调性练习,同时还有耐力、力量等体能提升可能,这些都是在参与活动中不知不觉获得的。种植饲养活动对于幼儿身体动作发展、体能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其次,种植饲养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大自然是神奇和美妙的,有太多的奥秘和未知需要幼儿去探寻。种植园地和饲养园地是大自然中小小的缩影,幼儿有很多机会去认识多样性动植物,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拓展动植物的相关经验,形成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动植物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一个班级可能种植一种或者几种植物,季节不同又会根据季节有所更新。一个年级、一个幼儿园所有的班级加起来,一年种植的植物可能就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植物样态。种植园还会伴随着发芽、开花、结果的现象,也会有昆虫、鸟类光顾的现象,还会有植物因光照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幼儿经常参与种植,经历植物的生长过程,就会观察到多样化的植物的不一样的特点以及因植物而引发的其他现象。种植一棵鸡冠花可以窥见花的世界。管理一株丝瓜苗能够发现果的奥秘。种植为幼儿打开了又一扇通往大自然的窗户,为幼儿敞开了一片更大的自然景象。
动物世界更是变化莫测,饲养春蚕从小小的卵开始,竟然能够变成肉嘟嘟的小蚕,经过一段时间不停地吃吃吃,身体神奇般变大、变成茧、变成飞蛾。蚕的颜色、爬行的动态、吃饭时的样子,各个阶段的身体形态,以及蚕对桑叶的偏好、蚕的食量、蚕的成长变化等等,都带给幼儿无尽的新奇和对小动物的探究渴望。饲养动物让幼儿了解动物的成长变化、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也明白和理解了动物和人们生活的关系,更重要的对大自然更大的渴望。
第三,种植饲养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种植饲养活动伴随着各种工具的使用,使用工具的过程就是幼儿有趣的探索过程。幼儿会用铁锹翻土、松土、挖坑、喂肥,用锄头就会除草,会给动物收集采摘食物,会用放大镜观察动植物的细节部位等等。在进行这些劳动的时候,不仅仅探究工具的使用方法,也在探究环境的特性,探究动植物生长的特点,这就为幼儿的持续探究提供了可能。
观察和记录能力。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是一个悄悄的、慢慢的微妙过程,这个过程直接参与与动植物互动的机会不是很明显,而观察却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替代操作。幼儿通过拍照、图示、数字、做标记等方式对动植物的生长进行观察和记录,进而比较和分析不同种类的动植物特征,以及某种动植物的生长前后变化,以满足幼儿对自然界的敏感、警觉和好奇。
解决问题的能力。植物从播种到生长不可能一帆风顺,幼儿的种植经验从单一到丰富,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怎么平地?怎么选种?怎么播种?动物的饲养也是一个从未知到知晓的过程,什么时候喂食?喂什么食物?喂多少?谁来喂?问题就是课题,就是促进幼儿思考、猜测、尝试、观察、求证,不断调整解决问题方式需求答案的动力源。
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的能力。种子从哪里出芽?玉米苗能长多高?兔子怎么死了?小蝌蚪什么时候会长出后腿?给幼儿充分的机会对动植物的生长趋势、生活特征进行预测和假设,因此激励幼儿细致入微地、持续地观察,以检验自己的设想,进而深化对动植物的生长习性及特性的认识,满足好奇心。
第四,种植饲养活动能够促进幼儿多元认知的发展。
幼儿的数学认知和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才会有意义,才会被幼儿理解和掌握。种植饲养活动是幼儿亲身经历和参与的活动,过程中有很多进行集合、数数、模式、比较、测量等数学学习的机会,幼儿可以在种植饲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的核心概念。种植饲养过程中还有大量的数据分析的机会,使用条状统计每周喂食鸽子的次数和食量,使用图表统计多少人分别同意播种花生、萝卜和青菜,使用实物统计丰收了几个南瓜和冬瓜等。还有空间概念的增进机会,数字运算的机会等。幼儿在种植饲养活动中,为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而使用到了数学,种植活动巧妙而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种植饲养活动中,幼儿需要协商谁来管理,需要共同为动物准备食物,需要交流自己的看法,需要记录观察到的现象,需要表征自己的感受……种植饲养活动,幼儿获得的不仅仅是种和养这么简单,而是幼儿的多元发展机会。
西部幼教论坛:
之前贵园建立了孔雀园,当时是出于什么原因选择孔雀进行饲养?又是如何利用开发这项资源的呢?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个实践成果。
王瑜园长:
那还是2014年,我园成为首批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园后,我们在实施和推进课程游戏化时,对户外环境进行因地制宜地改造,以便改变户外只能运动的单一设置模式。我们将户外空间进行拉网式梳理,充分利用每一处空间,让环境成为支持幼儿获得经验的有利资源,满足幼儿多种经验的获得。
“孔雀来喽!”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决定添置两只孔雀。于是,幼儿园就开始给孔雀规划场地、搭建住所、准备食物……一切就绪以后,在师幼共同的期待中迎来了两只孔雀:时值孔雀2个月龄,公母各一只,它们体型比鸡大,头上几根冠羽,很是特别。孔雀妹妹一身灰色羽毛,肚子下面和眼睛周围有白色,脖子周围分布蓝色和绿色。孔雀弟弟身上羽毛呈光亮耀眼蓝色,尤其是头上、脖子周围居多,身体和翅膀上是灰白相间。就这样,孔雀在幼儿园的院子里安家了。孔雀的家安在教学楼的西侧空地,用网状护栏围合,里面有一个大大的木房子,两根用木桩架起的栖息架。
孔雀的到来,给幼儿园增添了活力,幼儿每天都会期盼着到孔雀园去观看孔雀。每当天气晴好,老师都会带着幼儿到孔雀园,引导幼儿观察、讨论、描画以及用肢体变现对孔雀的认识。有时幼儿和孔雀合影,有时幼儿和孔雀“对话”,有时幼儿用摇动纱巾等方法引诱孔雀开屏,有时幼儿学着孔雀鸣叫、走路、吃食、扇翅……有时师幼共同开展讨论:孔雀吃什么?孔雀为什么会使劲叫?孔雀会飞吗?孔雀为什么会开屏?孔雀为什么掉羽毛?
当时,孔雀进驻幼儿园,幼儿喜欢、教师重视,但是也仅仅停留在看看、说说的层面,幼儿获得的经验是零散的、浅层的,孔雀资源更多的是教学之外的补充。
“孔雀生蛋咯!”
2015年5月1日假期的下午,门卫阿姨给孔雀喂食时发现孔雀园的地上有个蛋,拍了照片发在教师群里,老师们顿时激烈讨论,异常惊喜。有的说:哇,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看见孔雀蛋哎!有的说:要保护好这个蛋!安排专人负责!有的说:最好联系咨询专业饲养的人。有的说:孔雀蛋能否孵化出小孔雀?有的说:如果能见证小孔雀的孵化过程,那真是太神奇了。有的说:我小时候见过孵小鸡,孵孔雀可没见过……
时值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的第一年,我园是第一批项目共建园,课程游戏化已经正式启程。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老师们对孔雀蛋如此感兴趣,孩子们会不会也如此兴奋呢?孔雀蛋能否借助这个时机进入到幼儿园的课程中,成为幼儿学习与成长的教育资源呢?在还是以教材为主的时期,如何引导教师一起有效实施园本课程?一系列的问题让我毅然决定,带着老师们一起做园本课程。就这样,那一年的五一假期结束后,中班的两个班在我的带领下开始率先实施园本资源的项目课程。
5月4日回园后,老师告诉孩子们:我们园的孔雀生宝宝了。孩子们欢呼雀跃、异常兴奋,纷纷讨论孔雀宝宝长得什么样?小孔雀要喝奶吗?是不是和孔雀爸爸一样漂亮?当老师把那张孔雀蛋的照片放给孩子们看后,又一轮激烈的讨论开始了。有的说:小孔雀在蛋里,怎么出来?有的说:小孔雀会不会闷死?有的说:要用牙签戳一个洞,才能让小孔雀出来。有的说:牙签会戳到小孔雀的心脏的……最后,孩子们讨论的问题聚焦在小孔雀如何出壳上。有的说:小孔雀要孔雀妈妈孵出来?母鸡可以孵孔雀蛋吗?在温水里孵、在米缸里孵、在肚皮上孵……幼儿的讨论让从未利用资源开展过生成性活动的教师踏实了很多,教师将幼儿的讨论整理、分析后,理清了项目实施的基本思路和脉络。教师带着幼儿一起开始了对孔雀蛋基本特征、孔雀蛋孵化的探究。
(给园长妈妈的一封信:请给小孔雀买孵化器)
孔雀蛋怎么孵化?孔雀蛋孵化能否成功?孔雀蛋孵化需要什么条件?小孔雀到底长什么样?幼儿太多的期待转化成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承载着经验建构的有利条件,对幼儿的学习发展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问题解决的过程,对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为对孔雀及孔雀蛋的未知太多,教师只能“无奈”地把一个个问题抛给了幼儿,幼儿自己带着问题去想办法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问题一,孔雀蛋有什么秘密?
幼儿带着问题收集了鹌鹑蛋、鸽子蛋、鹅蛋、鸭蛋等各种大大小小的蛋。这些蛋一样吗?观察外表、触摸蛋壳、称称轻重、量量胖瘦、比较大小……他们发现:孔雀蛋是这么多蛋中较大的蛋,比鸡蛋大,比鹅蛋小,颜色是粉粉的肉红色,形体是圆润的椭圆体……在一次意外中,一枚孔雀蛋碎掉了,教师将碎掉的孔雀蛋放入碗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孔雀蛋是由蛋壳、蛋清和蛋黄组成,和我们吃的鸡蛋里的构造是一样的,孔雀蛋里并没有小孔雀。
问题二,孔雀蛋怎么孵化?
幼儿经过多方调查了解,获得了孵化孔雀蛋的间接经验:孔雀蛋孵化需要温度—38度,需要时间—28天。小鸡是鸡妈妈孵化的,养鸡场使用孵化器孵化。我们要不要试一试呢?用什么方法孵化?没有孵化器怎么办?园长妈妈买!园长妈妈会答应吗?给园长妈妈说明?怎样才能说清楚?写封信,拿着信就能说清楚?怎么写?画出想说的话。怎么画?谁来画?怎么说?谁来说?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中,幼儿的问题解决办法和解决思路越来越清晰,学习和探索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幼儿不仅使用了孵化器孵化孔雀蛋,还将自己的猜想棉花孵蛋、米缸孵蛋、泡沫箱孵蛋等方法一起孵化鸡蛋进行孵蛋验证。
孔雀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孵蛋?孵蛋过程中能看到小孔雀吗?蛋里的小孔雀是什么样子?小孔雀是怎么破壳的?小孔雀长什么样?小孔雀叫什么名字?问题三、问题四……一个个问题,一次次探究之旅:观察、描述、比较、猜想、验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科学概念……这些都是幼儿主动建构的,而不是教师教授的!正是这样的一次经历,让教师学习将身边幼儿熟悉的资源纳入课程,成为儿童学习与成长的有益载体,让教师真正能够看见儿童,相信儿童,放手儿童,支持儿童,成就儿童。
(孔雀孵化记录表)
试点班的实施经验,给了教师足够的信心:资源是可以转化成课程内容的,熟悉的资源更容易被儿童接纳,更有利于儿童的主动、有效、有意义地参与建构知识。但是如何将儿童喜欢的资源纳入日常活动,带给幼儿更深刻、更持久的学习,让资源成为幼儿不断的探索内容和载体,教师还是有些迷茫。
“孔雀零距离!”
2017年,我园在几年的实践积淀中正式提出“玩美”课程理念,明确了建构园本课程的思路和实施路径。而独特的、丰富的、有效的课程资源将是园本课程最有力的载体。孔雀是幼儿园独有的资源,深受幼儿的喜爱,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让资源常态化、课程化和持续化,为幼儿的有意义成长服务,支持幼儿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我带着教师们一起思考和讨论,将孔雀管理以任务认领的方式还给班级、还给幼儿。
每个班级轮流参与孔雀管理,负责孔雀的吃住和环境卫生等。这样的任务让幼儿有了强烈的责任感,他们必须考虑孔雀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喂?什么时候喂?谁去喂?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非常真实又急需解决的问题。于是,幼儿基于问题的探索故事每天都在不断上演。
故事一,孔雀吃什么?
轮到中一班幼儿喂养的前一天,他们已经早早考虑起明天喂孔雀吃什么的问题。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孔雀喜欢吃的食物,有小米、大米、玉米、青菜等,每人回家带来相应的食物,分别喂给孔雀,看看孔雀喜欢吃什么?幼儿通过多轮猜想和验证,发现孔雀不仅喜欢吃五谷杂粮、瓜果蔬菜,还喜欢吃虫子,有时候给的肉吃。最后得出结论:孔雀属于杂食动物。
故事二,孔雀粑粑颜色为什么不一样?
大三班的幼儿在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孔雀园里孔雀大便的颜色不一样,有的是白色的、有的是黑色的,有的是褐色的,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妈妈拉的是白色,爸爸拉的是黑色?是不是先拉出来是白色,慢慢变黑色了?幼儿讨论不休。当有一个幼儿说我的粑粑是黄色的,但是当我吃火龙果后,拉出来的粑粑是红色的。于是幼儿当即断定,孔雀一定是吃了不同颜色的食物才会有不同颜色的粑粑。是还是不是?幼儿用了两周的时间来验证。每天喂不同颜色的食物,第二天早早去孔雀园等着孔雀拉粑粑。结果,他们发现孔雀吃绿色的蔬菜拉绿色的粑粑,吃黄色的小米拉黄色的粑粑,吃白色的大米拉白色的粑粑……最终,他们得出结论:孔雀吃什么颜色的食物拉什么颜色的粑粑。
小孔雀是男还是女?孔雀为什么叫?孔雀有几个爪爪?孔雀的羽毛有什么用?孔雀为什么会掉毛?幼儿参与孔雀的管理,实现了和孔雀的零距离接触,他们每天都会提出各种奇怪的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给了幼儿无尽的解决问题的学习机会。资源就是课程,问题就是课题,探究就是成长,孔雀资源给到幼儿的不仅有身体的劳作、认识的提高,还有对于动物的关爱,对动物与人关系的理解,以及对自然中每一个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如今,孔雀已经成为师幼可以随时光顾和参访的对象,成为幼儿每日生活不可缺少的伙伴,随时都可以引发幼儿的问题和探究行为。教师眼中的课程资源也已经不仅仅只有孔雀了,由此延伸到校园中的每一堵墙、每一棵树、每一块地、每一个人……只要是幼儿感兴趣的、对幼儿发展有意义的,都会被关注,都有可能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资源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资源不再是教育教学的附属品,资源也不再是教师口头的陈列品,资源就是经验,资源就是课程,资源就是幼儿成长中最有效的内容。
图|育红实验幼儿园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结语
课程中幼儿的参与度低,不能发挥种植饲养活动的最大价值
课程形式较为单一,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幼儿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并不高
课程的实施方案不够完善,课程活动效率比较低
种植饲养活动是幼儿园必须开展的,但现有的园本课程与种植饲养活动表面看来关系不大,不知道该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
西部幼教论坛组织委员会、成都元迪教育科技研究院就各园以上的问题与困惑,特邀请王瑜园长在《儿童视角下的“生命”课程——2022全国幼儿园从种植饲养活动走向课程建设》活动中,从无锡市育红实验幼儿园的课程建设经验与现有问题出发,与各位园长、老师共同探讨种植饲养活动中的难题与困惑,沟通交流以儿童为中心的种植饲养课程建构的策略,促进各园在种植饲养活动开展与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欢迎持续关注我们,解锁更多新鲜“干货”。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元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