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喜庆的红与可爱的小老虎逐渐霸占网络热搜,2022的春节即将到来。新春佳节撞上幼儿园寒假,孩子们获得了一个长长的假期。虽说“神兽回巢”,但不少家长仍在公司与家之间来回辗转,每日陪伴幼儿的时间不多,暂离幼儿园的孩子教育与安全如何保证成为颇令家长头疼的一大难题。
事实上,不少家长为幼儿的衣食起居与学习忙前忙后,一味着眼于孩子是否得到优质安全的照料,是否能在假期学一些新鲜知识,却忽视了在春节这一中国人民普天同庆的节日背后蕴藏的教育价值。20世纪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其作品《文化模式》中写到“一开始,上帝就给了每个民族一只杯子,一只陶杯,从这杯子里,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每个民族都有其文化背景下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教育方式,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教育也应当回应在此文化背景下究竟要将为谁培养儿童,要将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儿童的问题。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独特文化模式的呈现,更作为中国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其中包含的千百年来的习俗与文化的沉积堪称幼儿接触中华文化的最优质资源。在这与春节相伴的寒假,家长与教师们不妨“结合时事”趁“年味儿”正浓“就地取材”,带领孩子共度一个与中华文化交朋友的新年.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亦是课程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中国文化在千年积淀下开枝散叶,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在其覆盖下构成一块最安全、最富有营养的文化栖息地。中华文化的种子深深植根于每位中国人心中,如何令孩子们心中文化的种子生根发芽便成为幼儿园课程建设及家庭教育开展的重要一环。
提及春节,大人们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对联、福字、大扫除、迎击年兽及漫天的烟花爆竹。但大人对春节传统的回忆在这为钢筋水泥包裹的城市里再难传递给幼儿。我们的孩子们不知道年兽是什么,也不知道除夕为什么要吃鱼吃饺子,不懂大年初一至初七诸如迎灶神、财神的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简化版的春节里,孩子对春节的印象大概就局限在有压岁钱,有好吃的好玩的还不用去幼儿园。春节前后的忙碌都是大人的,我们的孩子在春节期间除了物质的满足外精神真的有所收获吗?
或许有家长会说,教给懵懂年少的孩子中华文化是件麻烦事,孩子忘性大,说不定还未教完便忘了。这是由于学前的孩子们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相比抽象的概念他们更需要直观可操作的实物来探索这一“外来事物”,建立新词库。春节中的中华文化同样如此,若大人只说春节我们要打年兽,孩子们对年兽的想象兴许就跑去了“奥特曼打小怪兽”,若家长能带着孩子共同欣赏一部关于年兽的儿童电影,带着孩子在网络上搜索年兽的资料,一起用彩泥捏一只家中小兽,孩子是否就“新建”了年兽这个“文件夹”?
文化差异与稚嫩童心从不是文化熏陶与传承的借口,一部温情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便说明了这一道理。来自美国的孙子和中国乡村的爷爷在生活处事中文化理念之间的碰撞可见端倪。孙子要吃的汉堡,喜欢的蜘蛛侠在老人的世界里简直闻所未闻。而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习惯,常吃的稀饭咸菜同样是孙子的陌生领域。但这两位天差地别的老一代与新生代却在皮影戏这一中国传统项目上萌生交集,当蜘蛛侠大战孙悟空,当孙子与爷爷合演一出“中西结合”皮影戏,文化的芥蒂早已没了踪影,而孙子心底那颗名为中华文化的种子悄悄地开始生根发芽。
中华文化对幼儿的熏陶源于生活中的亲身经历与探索,源于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主动尝试,更源于家长和教师导向性的教学,将中华文化、春节文化的趣味与美好展露给幼儿。推进中华文化课程的第一步,便是树立起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将中华文化的魅力点做“大”做“活”,以更落地的方式交付至幼儿手中。向幼儿灌输中华文化绝不是一对一的资料输送,而是家长、教师与幼儿同学习、共探索的过程。春节期间的文化传输难得并非幼儿“学不会”,而是家长的教找不对“方法”。
当前幼儿春节体验“空虚”的主要原因在于幼儿参与感被“架空”,孩子们或驻足围观,或被赶出“施工地”只得坐在沙发上看动画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间,春节便过去了,文化的熏陶亦渐趋渐远。
家庭中的文化熏陶始于幼儿的主动参与,曾见过诸位家长晒自己与萌娃共同筹备春节的心得与画面,家长们将春节事务分为孩子可以参与的及危险性较高最好由大人进行的部分。在孩子参与的部分从大扫除里的擦桌子、擦门到年夜饭准备里的一起包饺子,再到贴春联时的小指挥……细细盘算下来,我们的孩子在春节活动中竟能体验如此多的事务。事实上,春节活动要求孩子参与不是要孩子真的要按指标做成什么“大事”,而是如同摘果子、参观巧克力工厂一样的“体验之旅”,在这个全国上下自然形成的“新年氛围”中做些“有年味儿”的事,于幼儿而言何尝不是一次经验的积累?
由此,家长对幼儿的角色与工作分配显得尤为重要,依据自家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兴趣取向等为幼儿规划“春节活动表”,作为幼儿的“大朋友”引领孩子有计划的来一场新春教学活动,收获亲情与经验之余,文化教育也在潜移默化中推进。
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父母及其他监护人位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法律效能下,家长如何“带好娃,教好娃”成了不可跨越的必修课,不妨趁着春节期间可利用教学资源大把的情况下试试成为幼儿的“文化大老师”吧!
春节算得上烙印进每位华夏子女“DNA”里的节日,其不断发展演变至今,人们的春节也逐渐趋向简易化与电子化,云端的线上春晚,微信或支付宝红包形式的压岁钱,在新时代春节的背后,我们也需挖掘春节这一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魅力。若能选取几样与孩子共同实践,想必对春节教育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利用也将“更上一层楼”。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春节初一至初七的部分习俗,欢迎各位取用哦!
春节小百科: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
除夕
2022.01.31 腊月二十九
传统习俗
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年夜饭、放爆竹、压岁钱
“
初一
2022.02.01 正月初一
传统习俗
拜年、开门炮仗、占岁、吃“元宝”(饺子/汤圆)
“
初二
2022.02.02 正月初二
传统习俗
女婿回娘家、祭财神、“元宝汤”(馄饨)、姑爷节、五大供
“
初三
2022.02.03 正月初三
传统习俗
谷子生日、小年朝、烧门神纸、赤狗日
“
初四
2022.02.04 正月初四
传统习俗
迎灶神
“
初五
2022.02.05 正月初五
传统习俗
迎财神、开市
“
初六
2022.02.06 正月初六
传统习俗
正式开业、送穷神
“
初七
2022.02.07 正月初七
传统习俗
“人生”、摊煎饼、吃七菜羹、登高踏青、补天穿
/
编 后 语
声声爆竹,一年一夕一岁;年年华岁,十全十美十满。2022的虎年倒计时余额不足十天,在这辞旧迎新的喜庆日子里,我们也应将跨年的喜悦分享给我们的孩子,有幼小生命参与的春节才是真正焕发生机的“新”年!
特别说明:春节部分资料源于百度百科,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或删除。
文字 / 邹言佳
编辑 / 邹言佳
设计 / 张瀚文
主编 / 何顺凤 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