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学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并向大众开放的、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并展出有关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儿童博物馆,顾名思义是指为儿童设立的博物馆。鉴于儿童发展和认识的特殊性,我们把儿童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为儿童感知、欣赏和探究自然、社会、文化及科技而呈现物品及提供操作机遇的场所。这样,对儿童博物馆内容的范围和呈现形式的要求就凸显出来了。由于国际社会一般将儿童视作是0~18岁阶段的个体,因此儿童博物馆的年龄层次既可能各有侧重,也可能兼顾整个儿童年龄段。参观博物馆或儿童博物馆一般情况下是社会活动的范围,组织者或引领者主要为家长,对低年龄的儿童来说更是如此。但学校或幼儿园根据课程的需要组织儿童参观的情况也是有的。对于招收3~6岁儿童的幼儿园来说,博物馆是课程资源之一,对课程实施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正如前述,参观博物馆不一定由幼儿园组织进行,由家长自己带儿童去参观博物馆的情况是常见的,这是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博物馆的多少是衡量当地社会文明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尺,是否拥有与儿童人口相应的儿童博物馆,也是衡量当地社会儿童意识高低的一个标尺。
一、社区中的儿童博物馆
早期的儿童博物馆往往以科技性内容为主,以陈列物品为主要方式,以告诉儿童一些他们并不知晓的事物和现象作为主要目的。博物馆的儿童性主要是通过内容的难易程度来实现的。当然,严格地说,仅靠这一些还难以真正体现博物馆的儿童性。随着人们对儿童认知和能力水平的深入了解,随着现代学习理论的深入发展,尤其是随着建构主义理论影响的不断扩大,儿童博物馆的设计越来越专门化、专业化、精细化、操作化和过程化。在儿童博物馆的设计中,人们越来越多地考虑到儿童的兴趣及其思维过程,考虑到物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不再局限在物品的呈现上,开始关注事物和现象的演进及变化过程,从而增强了儿童博物馆的可参与性。在这里,儿童不再是单纯的观看者,还是操作者,是儿童博物馆不可缺少的一分子。由于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人们在儿童博物馆的设计中强调了“从儿童所处的情况开始”“改进元认知”“提供有意义的情境”“把学习置于游戏中”“关注过程”“通过设计鼓励学习”“让儿童解释他们的想法”“作出容易调整的设计”“让经历更可见”“使儿童的思考更加可见”“鼓励预想”“提供对预想的记录”“为合作学习而作的设计”“为家长和老师而作的设计”〔1〕等指导思想。从这些指导思想中可见,儿童博物馆已经不是一个简单地呈现和展览物品的地方,而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环境,儿童在这种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超越了在学校、幼儿园等专门教育机构中的学习,因为这里在某种程度上关注儿童的发展和学习状况,注意引导儿童参与和体验,注意引导儿童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关注,重视儿童操作的过程,鼓励儿童预想并在情境中验证自己的预想,这是当今儿童博物馆发展的一种新境界。这种博物馆必然会成为学校(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补充、延伸和扩展,对儿童进一步学习学校(幼儿园)提供的课程有重要意义。
社区儿童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资源,是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社区儿童博物馆的建设是现代社会社区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毋庸讳言,现阶段我国的儿童博物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很不够,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把儿童博物馆的规划和建设纳入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划和建设方案之中,以促进我国儿童博物馆事业的稳步发展。
二、幼儿园中的儿童博物馆
要在幼儿园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儿童博物馆也许是件很艰难的事情,但幼儿园也不是无所作为的。幼儿园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博物意识对儿童发展的积极意义,而不只是关注博物馆建设本身。所谓博物意识,就是广泛关注、深入观察、静心欣赏、积极探究的意识。在博物意识的引领下,儿童可以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辨识力、敏感性,从而理解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其规律。如果不为儿童提供广泛多样的事物,儿童就难以形成真正的博物意识和相应的能力。因此,建设儿童博物馆,对幼儿园来说,意味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呈现一些具有重要博物价值的事物、现象,供儿童观察、操作和欣赏。在此结合我们的研究和实践,介绍几种幼儿园较为容易建成的儿童博物馆。
1.农具博物馆
农具博物馆一般可在农村幼儿园建设。农具博物馆可呈现各种各样的农具,如锄头、钉耙、镰刀、铁锹、犁、簸箕、箩筐、风车、磅秤、扁担等。但如果仅仅呈现这些农具,那只是展览,还不具有真正的博物意义。因此,如果幼儿园及周边还有小片土地,还有一些农作物的半成品或原材料,如稻草、麦秸、玉米秆、藤条、麻皮等,儿童就有了操作和练习的机会,那些农具也就不会只是摆设了。儿童可通过使用农具和操作材料获得经验,这要比只是观察和辨认农具本身更有价值。
2.自然博物馆
自然博物馆既可以在城市幼儿园建设,也可以在农村幼儿园建设,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设计和布置。一个精心设计而成的幼儿园,其环境本身就可以是一个自然博物馆。幼儿园的环境设计必须超越绿化功能。幼儿园的环境不但要绿化,还要具有生动的课程特性。幼儿园种植的每一种植物都应具有课程意义,不同种类、不同时节的植物可构成幼儿园的自然博物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幼儿园的植物应种类各异,形态不同,开花结果时节有别,力求多样化,以便为儿童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课程资源。一致性是很多成人的审美标准,多样性是儿童的审美和求知需求。有些幼儿园景观坛里种植的植物常常是完全相同的,这并不符合儿童的需要。如果有自然博物意识,植物就不一定非要种植在场院里,它可以生长在很多意想不到的空间。因此,场院小不应成为难以创设自然环境的理由,自然博物意识不强才可能导致自然环境的真正缺失。我们认为,水泥地、砖地、塑胶地、沙地够用就行,应让空间更多地回归自然,回归草地和树林。当然,幼儿园除了充分利用空间种植各类植物外,有条件的还可以将各种各样的沙、石头以及水流等布置在幼儿园环境之中,因为它们也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还可以充分利用周边的其他环境资源充实或延伸幼儿园的自然环境,使幼儿园的课程资源更为丰富。此外,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种植了植物,不一定就能促进儿童的发展,关键还在于要让儿童参与种植、管理、收获以及充分地观察。
3.民间文化博物馆
如今,社区中已经有一些民间文化博物馆,而且这些博物馆分类很细,如茶艺博物馆、服装博物馆、花灯博物馆、纸艺博物馆、美食博物馆、交通工具博物馆、瓷器博物馆等。在这些博物馆中,有些与儿童的兴趣相关,是幼儿园可以关注和加以利用的;有些远离儿童生活,儿童无法深入地加以关注和探究。幼儿园在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民间文化博物馆的同时,还可以从儿童的兴趣和当地特有的民间文化资源出发建设相关的博物馆。在幼儿园建设相应的博物馆,可以是长期性的,也可以是季节性的;可以是针对特定年龄儿童的,也可以是针对所有年龄儿童的;可以是以儿童自己观察、发现和操作为主的,也可以是需要借助成人帮助开展活动的。
民间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印染、乐器、纸艺、布艺、木工工艺、泥工工艺等。幼儿园可以从当地实际出发,考虑儿童的可参与性和可体验性,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要,选择一些儿童感兴趣且真正具有课程价值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民间文化博物馆。例如,建设印染博物馆,以引导儿童观察各类印染产品,仔细分析它们的特点,让儿童参与尝试设计、刻花、印花等工作,让儿童体验普通印花、印染与蜡染、扎染等工艺,让儿童尝试制作衣服、手绢、花灯、门帘等各种“产品”。与其他博物馆一样,我们在设计民间文化博物馆时必须充分考虑儿童可以做什么,可以获得什么体验。
4.“我的……”博物馆
这是一种开放性的儿童博物馆。这种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的显著区别在于它不能完全归入哪种特定的门类,它的内容无法事先确定,它实质上是一种综合性的博物馆。这种博物馆更强调儿童的参与。儿童不只是博物馆的使用者,更是博物馆的设计者和维护者。儿童可以根据自愿原则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个事物或某一种现象,进行深度的观察、追踪、记录,把自己的发现放入博物馆中,博物馆的每一项内容均是儿童观察、发现、制作和记录的成果。例如,有的儿童喜欢研究昆虫,那么,他可以制作各种昆虫标本,也可以拍摄各种昆虫的照片,还可以画各种昆虫的图片;有的儿童喜欢汽车,那么,他可以用各种材料制作形状不同、功能不同的小汽车;有的儿童喜欢收集门票,他可以把自己收集的各种各样的门票陈列出来;有的儿童喜欢广告,他可以收集、拍摄、画出看到过的各种广告;有的儿童关注的是各种各样的石块、砖头、瓦片、瓷砖等;有的儿童关注的是植物不同的叶子;有的儿童关注的是各种各样的木纹;有的儿童关注的是天气,等等。儿童的这些兴趣应该是持续的,即儿童会开展一系列观察、比较和拍摄、制作甚至测量等工作。这种持续的兴趣对于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以及发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幼儿园应该为儿童展示和保持自己的兴趣提供必要的条件,如提供储藏柜、展示箱、玻璃瓶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类博物馆的建设中,家长的作用不可低估,家长常常是儿童兴趣得以持续的重要支柱。此外,在儿童对特定事物或现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关注后,我们要允许或鼓励儿童关注其他事物或现象,当然也可鼓励儿童继续关注和探究同一个事物或现象。
三、让博物馆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儿童博物馆对儿童发展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强调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今天,在强调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幼儿园内部各种教育资源的今天,在强调多样化学习和关注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今天,讨论儿童博物馆的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们应该树立儿童博物意识,要引导儿童广泛感知客观世界,感知人类文化,提供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径,让儿童感受和操作。其次,要有以儿童为本的意识,让幼儿园的一切空间、一切资源尽可能为儿童的发展服务,尽可能体现课程价值。幼儿园的环境和设施需要再审视、再设计,要用儿童的眼光和儿童的期待去布置环境,不能仅仅满足于成人的审美需求。让一切课程资源过程化,就是要把儿童观察、探究和表达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儿童教育不只是通过教师的语言传递或儿童的目光感知,更重要的是要让儿童有动用各种感官的机会,要让儿童有整体体验的机会。最后,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利用必须坚持室内和室外、园内和园外相结合的原则。处处有课程资源,处处有发展契机。当前,尤其要关注园外课程资源的调查、分析和利用,既关注园外的物质资源,也关注园外的非物质资源。充分利用社区中一切积极的课程资源,以充儿园的课程。真正使幼儿园课程成为儿童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成为儿童不断获得新的体验的过程,成为儿童不断萌生新的学习愿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詹姆斯?E?约翰逊,贾珀尔?L?鲁普纳林.学前教育课程〔M〕.黄瑾,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0-215.
【儿童博物馆与幼儿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