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老师们在提问下说了自己的理解,但明显理解都不到位。
我:“观察记录是记录孩子们一天的言行表现,
观察记录在白天是同步记录,发生什么事情有时间的时候随手就记下来,午休时进行整理,下午补充,离园之后直接就可以提交了么?肯定不是的,晚上我们需要把孩子一天的言行表现进行梳理,发现一些类的特点。
昨天的观察记录里,很多老师都写道孩子秩序感不好,然后呢,然后就没有了。秩序感不好这个概念可是太宽泛了,三四岁的孩子,在没有经过有序引导的前提下敢说秩序感非常好的,少之又少,每个孩子拎出来在秩序方面或多或少都有些问题,他是不排队、还是不归位教具、还是集体活动跑来跑去影响他人?只说秩序感不好,十个孩子有九个秩序感都不好。
还有的老师说某个孩子比较犟,又说他很听老师劝,到底他是什么情况呢?没有哪个人什么事儿都犟,也没有哪个人什么话都听劝,没有具体的现象描述,一个空洞的大帽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们通常会按照五方面去进行整理和分类:自理和日常生活、安全感和情绪控制、秩序感和自控能力、交往和自我意识、集体活动表现。
这几类基本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第一类主要涉及日常生活方面,包括吃饭喝水呀、盥洗如厕呀、午睡更衣等等;
第二类主要包括安全感和对情绪的控制,孩子安全感是否比较充足,生气的时候焦躁的时候伤心的时候能不能比较好的自我调整自我疏导,还是乱发脾气,甚至通过破坏物品、打人等不正确的方法宣泄情绪。
分离焦虑也归在这一类里。分离焦虑以小班为主,到了大中班绝大部分孩子已经不再存在这个问题,但如果有,那已经是属于特殊情况了,一定要做好记录;
第三类就是老师最常说的秩序,能不能控制自己遵守确立的规则;
第四点交往既包括和同龄小朋友们之间的交往,能不能遵守小朋友们之间约定的交往秩序,在团队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领导还是参与还是处在边缘位置还是被孤立还是他根本就不喜欢和别的孩子玩只喜欢一个人,大中班的孩子团队中的位置往往已经非常明确,他处在这样的位置是自己想要的位置,还是委屈求全,在集体活动或者个人活动中他有没有自己的想法……
也包括和老师的交往,对老师是信任还是排斥还是害怕,还是无所谓当你是棵大白菜,跟老师是否能比较好的互动和配合,能否正常交流……
这些都归属于这一类,记录的时候和第三类秩序一样,也都需要记录具体的内容,而不是他和小朋友们玩得好,或者他不听老师话,这样的记录在分析案例的时候几乎没什么意义;
第五类主要就是集体活动中孩子的各种表现,这一类我们会在以后进行专项培训,不同类别的课程有不同的记录重点。
从幼儿的言行表现上我们刚才讲分了五大类,但导致这些现象的本质原因也是同类的吗?
一个孩子总是让老师喂饭穿衣就是自理能力差吗?
一个孩子总是情绪暴躁爱哭爱闹就是情绪控制的问题吗?
一个孩子在集体活动中总是喜欢乱跑乱跳打扰大家就是秩序的问题吗?
一个孩子从来不跟其它孩子玩总是自己一个人就是交往的问题吗?
一个孩子专注力差学习能力差就是专注力差比较笨吗?
这些现象都有可能是安全感不足导致的。
这是我们高级培训的主要内容,如果大家能够通过考核参加高级培训,我们会结合案例进行细致的讲解。
在这之前,大家要做的就是积累经验,积累案例。
没有丰富的案例作基奠,讲了你也听不懂。
那我们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又是为了什么呢?当然是为了解决问题嘛。
可同样是一个不排队的问题,有的孩子一引导就听了,有的孩子引导也不听,有的孩子还跟你对着干,这三个孩子能用同样的解决方案吗?当然不行。
解决方案的不同,除了和产生的原因不同有关,还和孩子的个性特点有关。
那个性特点从哪儿得知呢?就从我们每天对孩子们的观察中得知的。
原因和方案都是我们高级培训的内容,大家可能会说了,我都不会怎么办呀?
有什么问题向上汇报,我会直接给大家进行具体的指导,直接告诉你这个孩子这种表现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案,你照做就可以了。
可是这个孩子具体什么情况呢?我一看观察记录,就写着秩序感不好,你们告诉我,我怎么去分析原因?怎么给你制定方案?
这是我们进行幼儿观察记录的第一个原因:发现根源——解决问题。
孩子们入园以后,不管是优秀也罢待改进也罢,他总是在成长。
他刚开始是什么样子,有什么表现,经过老师们的调整多长时间以后有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一个个进步的节点代表了孩子一步步的成长,是孩子的优师教研。
每一学期每一学年,优师教研向孩子和家长展示了他阶段性的变化,每学期期末,都要向孩子们和家长展示,大班毕业,优师教研记录了三年来孩子点点滴滴的成长,这是毕业时我们送给孩子和家长最好的礼物。
更重要的这为我们的教学研发、课程升级和宣传提供了案例支持,由这些案例提取出来的数据,又为我们的教研和宣传提供了数据支持。
这是我们进行幼儿观察记录的第二个原因:制作优师教研。
有的老师记录孩子‘动手能力不好’,这种记录乍一看好像没毛病,但其实没什么意义。
什么样算动手能力好,什么样算不好?
不是你说他好他就好,你说他不好他就不好的。
是他的哪些行为让你感觉到他动手能力不好,你得记录出来。
如果我们记录一名中班四岁的孩子刚入园时不会用剪刀剪纸,无法画出连贯的线条,那这的确是手部精细动作不达标。
经过一个月的练习,可以用剪刀剪出长方形、正方形等简单图形,能画出不封闭的圆,有了明显的进步,这种记录就有了意义。
接下来的时间,各主班带领自己班的老师就我们今天培训的内容进行整理、讨论和演练。”
在各班召开二次会议的时候,我跟C总做了沟通。
“每天就和昨天今天我做的这样,除了跑证和其它非你不可的事儿,就盯着监控,根据我说的这些一项一项的核查,只要能做到第一天点评的那些,至少原则上不会出大事儿。
安全是幼儿园的生命线,这话真不是虚的,你现在证还没下来呢,这要出点儿什么事儿传出去或者直接让人告了,你的证基本就不要想了。
能做到我今天说的这些,经过一段时间,我们会是一家训练有素的园。等我回来把课程体系一上,逐渐就步入正轨了。”
C总说好,问我不呆在这儿是不是怕被琐事缠上。
我说一定程度上是的。
以前田总说过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做事,做正确的事是灭火,就好比近一阶段,你要试开园,要布置环境、准备家长接待日、开班之后日常管理,看起来好像是没错儿,但火永远灭不完,灭了这堆儿还有下堆儿,是个没完没了的无底洞,除非你受不了了破罐子破摔放手不管了。
而正确做事是未雨绸缪,提前把事儿都安排好了,就不会起火,就不用每次都被事儿赶得手忙脚乱。
做正确的事儿是事儿找人,正确做事儿是人找事儿。
现在我们这个地步,就是前一阶段没有正确做事儿导致的。
我现在是要正确做事儿,否则下一步我们还得被事儿撵着跑,但是现在的事儿也不能不做,这些正确的事儿就只能交给你了。
放眼全园,你真的是唯一的人选了,除此之外谁也不行,包括月月。园又是你的园,用点儿心吧,真的。
听着我推心置腹语重心长地说了那么多,C总认真地点点头。C总的眼神是那么真诚,我一度真的信了。
C总突然“哦”了一声,像是想了什么:“厨师那边没谈拢,炒菜的坚持说不会面点,面点的坚持说不会炒菜,我说你就随便炒炒就行,他说不会。我看这两人肯定是商量好了。不过我又找了个新厨师,夫妻两人,一个主厨一个帮工,总共才五千。都有做大锅菜的经验,以前是在工地上给人做菜的。”
咳,我有些无奈地看了他一眼,“在工地做菜的,行不行呀这。要求标准差得好像有点儿大呀。”
工地的工人吃饭什么标准,量大油水多,幼儿园的孩子,那是得符合营养膳食标准的。
C总:“说是做得很不错,没事,周末先让他们来做做试试。”
看来C总主意已定,我也无需多言。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园长一线手记